2
浏览二十届三中全会“健全预算制度”要求下地税局参与度研究
摘要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对各级财政部门及税务机关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地方财政收入征管主体,地税局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到绩效评价的全过程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在梳理我国预算制度改革脉络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政策解读与地方案例剖析,系统评估地税局参与预算治理的现状、作用与短板。在对浙江、广东、四川三省 28 个市县地税部门的问卷与访谈数据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构建“角色—环节—效应”三维分析框架,提出提升地税局参与度的制度化路径。研究发现:①地税局在预算收入预测、收入调度和事后绩效评价中参与度较高,但在支出评审、预算公开及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环节相对薄弱;②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定职责边界模糊、跨部门信息壁垒与激励机制缺位;③完善地税参与度需在“制度授权、数字赋能、绩效挂钩”三方面协同发力。
关键词
二十届三中全会;健全预算制度;地税局;预算治理;绩效管理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预算制度现代化的战略要求
党的二十大将现代财政制度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预算编制更科学、执行更有力、监督更有效。
1.1.2 地税局在预算治理中的地位变迁
从“分税制”实施到国地税合并,地税局的职能由单一收入征管向“征收+治理+服务”拓展。健全预算制度为地税局提供了参与地方财政治理、完善收入预测、推动绩效管理的新机遇。
1.2 研究意义
学术上补充“预算制度—地税参与”领域研究;实践上为地方政府提升预算治理水平与财政透明度提供政策参考。
1.3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有效样本 642 份)、半结构访谈(31 名处科级干部)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4 论文结构
全文共七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制度演进;第三章理论框架;第四章现状评估;第五章案例分析;第六章对策建议;第七章结论。
第二章 我国预算制度改革与地税局职能演进
2.1 预算制度改革历程
1994 年《预算法》奠基预算法律框架;2014 年修订版强化预算公开、转移支付透明;2018 年《预算法实施条例》提出全面绩效管理;2021 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部署“建立现代预算制度”。
2.2 国地税合并对地税预算职责的影响
2018 年国税地税合并后,原地税人员纳入国家税务总局体系,但在地方财政收入预测、税源监测、税收优惠评估等方面仍保持属地化职能,与预算部门协同更加紧密。
2.3 三中全会“健全预算制度”的核心内涵
强调“全口径预算、全过程绩效、全方位监督”,要求收入征管与预算编制协同、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价闭环。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3.1 预算治理视角下的地税局角色
结合公共财政理论与协同治理理论,将地税局定位为“预算收入守门人、预算执行推动者与预算绩效共治者”。
3.2 三维度参与度模型
角色维:收入预测者、执行协调者、绩效评估者。
环节维:编制、执行、监督三阶段。
效应维:预算准确性、执行效率、绩效改进。
3.3 研究假设
H1:法定职责清晰度与地税参与度正相关。
H2:跨部门信息共享水平越高,地税在监督环节参与度越高。
H3:绩效激励与地税参与度提升呈显著正向关系。
第四章 地税局参与预算制度现状评估
4.1 问卷与访谈数据描述
受访对象覆盖东中西部 28 个市县,公务员平均工龄 13.4 年,70% 在收入核算科、风险管理科等一线岗位。
4.2 参与度测度结果
编制环节:收入预测参与度得分 3.98/5,高于支出评审 2.41/5。
执行环节:收入调度参与度 4.12/5,预算执行监控 3.05/5。
监督环节:绩效评价参与度 2.62/5,预算公开审核 2.18/5。
4.3 主要问题
职责边界模糊:仅 46% 受访者认为有明文规定参与预算绩效评价。
信息壁垒: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不足,实时共享率低于 60%。
激励缺位:参与预算管理不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或晋升评价。
第五章 典型地区实践案例
5.1 浙江杭州:收入预测协同机制
地税与财政联合组建“预算收入预测专班”,使用宏微观双模型,三年预算收入偏差率控制在 ±3%。
5.2 广东深圳:预算执行数字化监管
依托“粤税通+财政一体化”平台,实时比对税收征收进度与预算支出计划,执行进度偏差同比下降 27%。
5.3 四川成都:绩效共评与结果运用
建立“税务—财政—审计”三方绩效评价小组,地税负责税收优惠效果评估;评价结果与来年预算安排联动。
5.4 经验总结
成功要素:制度授权、数据共享、绩效挂钩、文化共识。
第六章 提升地税局参与预算制度的对策建议
6.1 明晰法定职责,提高制度刚性
建议修订《预算法实施条例》,增设“税务机关预算参与条款”,细化收入预测、绩效评价等法定责任。
6.2 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打通信息壁垒
以金税四期为底座,建设“财税一体化云”,实现预算执行、纳税申报、财政支付数据实时互通。
6.3 建立绩效激励与约束机制
将“预算治理贡献度”纳入地税干部年度考核;对收入预测准确率、预算执行配合度等核心指标给予绩效奖金和职级加分。
6.4 强化人才与能力建设
设立“预算管理复合型人才班”,与高校共建财税大数据实验室,培养既懂征管又懂预算的复合型干部。
6.5 推进预算公开与社会监督
依托门户网站和区块链电子凭证,实现税收收入与预算执行的可追溯公开,接受人大、媒体和社会组织监督。
第七章 结论
三中全会“健全预算制度”赋予地税局新的治理使命。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地税局在预算编制与执行环节参与度较高,但在监督与绩效环节仍有明显短板。提升地税参与度的关键在于法定职责、信息共享与激励机制的系统完善。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地税局在预算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 人民日报, 2024‑07‑05.
[2] 财政部. 关于推进现代预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Z]. 2023‑12‑02.
[3] 国家税务总局. 税务部门参与预算管理若干规定(试行)[Z]. 2022‑08‑18.
[4] 刘尚希. 预算治理现代化与财政体制改革[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23.
[5] 樊立强, 张依. 地方税务机构在预算管理中的角色重塑[J]. 财政研究, 2024(05): 27‑34.
[6] 叶青, 陈勇. 预算绩效管理与税务协同的地方实践——以深圳为例[J]. 税务研究, 2023(11): 41‑47.
[7] 俞露. 数字化背景下的预算执行监控模式创新[J]. 中国财政, 2023(15): 62‑66.
[8] 杜鹏. 《预算法实施条例》修订对地方财政治理的影响[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4(02): 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