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浏览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数字化浪潮的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作为衡量企业综合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核心指标,是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体现。然而,数字化转型如何作用于企业TFP,学界仍存在争论:一方面,数字化通过提升信息处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扩散与组织变革,有望显著提高TFP;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涉及高投入与深度变革,可能导致短期生产率下降甚至“数字化悖论”。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生产率增长理论,构建“数字化转型—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系统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TFP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优化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绿色与技术创新、强化组织学习与协同网络,有助于持续提升TFP。但这种作用存在行业差异、规模差异与所有制差异。本文研究结论不仅深化了对数字化转型与生产率关系的理论认识,也为推动企业数字化升级和国家数字经济战略提供实践与政策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动态能力
提纲
一、引言
1.研究背景与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特征
2.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与测度方法
3.数字化转型与TFP的作用机制
4.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三、研究假设
1.数字化转型对TFP的直接效应
2.数字化转型通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影响TFP
3.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创新影响TFP
4.异质性效应假设(规模、所有制、行业)
四、研究设计
1.样本与数据来源
2.变量定义与测度
3.模型设定
五、实证分析
1.基准回归结果
2.稳健性检验
3.内生性问题处理
六、作用机制检验
1.资源配置效率的中介效应
2.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3.组织学习与协同的机制
七、异质性分析
1.企业规模差异
2.所有制性质差异
3.行业特征差异
八、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章引言(深度版)
1.1研究背景
全球经济进入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新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通用数字技术(GPT)快速渗透,推动企业从“流程信息化”走向“业务数据化—决策智能化—生态平台化”。同时,人口红利递减、要素成本上升、地缘不确定与环境约束叠加,使传统“粗放式扩张”难以为继。作为衡量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指标,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硬约束”。如何利用数字化转型打破要素瓶颈、释放效率红利,是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命题。
从企业内部看,数字化改变了资源组织与知识生成方式:生产现场的可视化与预测性维护降低停机与缺陷率;数据中台打通研发、供应链与市场数据,缩短需求识别—设计—制造—迭代周期;平台化协同让“轻资产+重算法”重塑价值链。从外部生态看,平台经济与产业互联网强化纵向协同,弱化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摩擦,形成跨企业的知识与技术扩散;数字监管与绿色规制叠加,倒逼企业以“数智化+绿色化”的双轮驱动提升TFP。可见,数字化转型既是“技术—组织—生态”的系统性变革,也是企业TFP的关键增量来源。
1.2概念界定与研究边界
数字化转型:指企业以数字技术为牵引,对战略、组织、流程、产品/服务与商业模式进行系统性重构的过程,核心在于“数据要素化、流程智能化、决策科学化、生态平台化”。其外延超越单一IT投入,强调技术与组织的互补投入。
全要素生产率:在控制资本与劳动等可度量要素后,由技术进步、制度与管理效率、组织变革等带来的剩余产出。本文聚焦企业微观层面TFP。
研究边界:以企业层面为主,兼顾产业—区域外溢;以生产率“净效应”为核心,识别短期调整成本与长期稳态提升的差异;强调“技术—组织—治理”协同而非孤立技术采纳。
1.3理论、实践与政策意义
理论意义:一体化整合数字化、组织互补与TFP增长理论,构建“数字化转型—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组织变革—TFP”的系统框架,弥补仅以IT资本或单一渠道解释生产率的不足。
实践意义:识别数字化的“有效路径”与“无效投入”,为企业避免“技术—组织错配”与“数字化悖论”(高投入/低产出)提供可执行的路线。
政策意义:为数字中国、智能制造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基于微观证据的评估基准与差异化支持(行业、规模、所有制)。
1.4文献述评与不足
(1)IT与生产率:悖论到红利
早期研究出现“IT悖论”,后续证据表明:当IT与流程再造、人才结构与治理变革协同时,生产率红利显著。这提示数字化效应具有“互补性—时滞性—组织依赖性”。
(2)资源错配与配置效率
数字化可降低交易成本、改善价格发现与要素匹配,缩小企业间边际产出差距,提升配置效率,是TFP增长的重要来源。
(3)创新与知识治理
数字化降低试验与迭代成本,强化数据驱动创新与开放式协同;但亦存在“路径依赖”“算法偏见”与“隐私—效率”权衡。
(4)供应链与生态视角
产业互联网提升跨企业信息透明度与协同效率,抑制“牛鞭效应”,增强抗冲击韧性与扩散效应。
不足:多研究停留在“相关性”与“单通道”;对短期调整成本与长期稳态增益缺乏分解;数字化测度噪声大、内生性处理不足;对异质性与门槛效应关注有限。
1.5研究问题与核心主张
RQ1:数字化转型是否显著提升企业TFP?是否存在“先降后升”的动态?
RQ2:其作用经由哪些机制?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技术/绿色创新、流程智能化、组织柔性与供应链协同能否解释?
RQ3:效应在规模、所有制、行业数字基础与地区要素市场化程度上是否异质?是否存在门槛与互补投入(人力/治理/数据治理)的条件性?
主张:数字化通过“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组织能力↑—生态协同↑”综合作用于TFP;短期因调整成本与学习曲线存在“J型”或“S型”动态;在互补投入充分、治理与人力匹配条件下,净效应更强。
1.6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思路:理论建模→多渠道机制识别→微观数据测度→内生性与稳健性处理→异质性/门槛/动态效应→政策与管理启示。
路线:
1)测度:构建企业数字化指数(文本挖掘×科目代理×专利/招聘/研发披露等多源融合);采用ACF/LP控制函数法估计企业TFP,并补充DEA-Malmquist动态效率。
2)识别:工具变量/准自然实验(如数字基础设施推广、工业互联网试点、上云补贴等)缓解内生性;
3)机制:配置效率(资本—劳动边际产出差距、库存周转、存货波动)、创新(绿色/一般专利、研发产出效率)、组织(管理扁平度、共享中心/流程再造)、供应链(应收应付协同、交付准时率)等中介检验;
4)异质性/门槛:规模、所有制、行业数字强度、地区要素市场化指数、技能资本结构等;
5)动态:事件研究/分段回归检验短期调整与长期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