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浏览3. 流程柔性的中介机制
七、异质性分析
1. 企业规模差异
2. 所有制性质差异
3. 行业特征差异
八、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在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传统以经验驱动的创新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涉及信息系统的升级和数据治理的优化,更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定位、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它能够通过提升资源整合效率、优化知识共享机制、促进跨界协同创新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创新绩效的提升。
与此同时,企业要实现数字化赋能下的创新突破,单靠技术投入并不足够。组织柔性作为一种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体现为组织在战略制定、结构调整与流程优化等方面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一个柔性较强的组织,能够在面对技术冲击和市场波动时迅速做出调整,协调内外部资源,促进创新活动的高效开展。因此,组织柔性不仅是数字化转型能否落地的保障,也是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中介环节。
从实践意义上看,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正成为管理实践的核心命题。例如,制造业企业在实施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过程中,往往需要重构组织结构,以形成快速响应市场的柔性机制;互联网平台企业在业务拓展中,需要依托数字化工具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并通过柔性的项目团队推动创新孵化。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组织柔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耦合关系不仅对企业个体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宏观层面的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较早关注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的关系,研究表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效率,并促进跨界整合。例如,Westerman等(2014)指出,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还在研发创新中扮演催化剂的角色。在组织柔性研究方面,国外多从动态能力和适应性组织理论出发,强调柔性在企业创新和变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国内研究则更多聚焦于数字化转型的落地实践。学者们认为,数字化转型能够改善企业信息获取、优化流程管理,并通过平台化运营促进企业创新。然而,相较于国外文献,国内研究在“数字化转型—组织柔性—创新绩效”的系统研究框架上仍有不足,特别是缺乏实证检验和机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界定数字化转型、组织柔性与创新绩效的核心概念,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关系;
第二,构建“数字化转型—组织柔性—创新绩效”的分析框架,提出研究假设;
第三,基于上市公司数据与实证模型,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组织柔性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第四,结合异质性分析,探讨不同规模、所有制性质和行业背景下的差异效应。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组织柔性引入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的框架,揭示组织柔性的作用机制;并结合数据实证与机制检验,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特征
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通过引入和应用数字技术,对生产、运营、管理与商业模式进行系统性变革的过程。其特征主要包括:信息实时化、资源共享化、流程智能化和决策科学化。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管理理念和组织模式的全面变革。
2.2 组织柔性的概念与维度
组织柔性是指企业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能够迅速调整战略、结构和流程的能力。学界普遍将组织柔性划分为三个维度:战略柔性、结构柔性与流程柔性。战略柔性强调战略目标的调整与重构能力;结构柔性关注组织架构与团队设置的适应性;流程柔性则聚焦于业务流程和管理机制的灵活性。
2.3 企业创新绩效的内涵与衡量
企业创新绩效是衡量企业在创新投入、创新过程与创新成果方面所取得成效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包括专利数量、研发投入产出比等量化指标,还包括产品创新、流程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等质性成果。学者们普遍认为,创新绩效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2.4 理论关联与研究框架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关键资源和能力,如数据资源与平台资源;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组织柔性则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中整合与重构资源的核心能力;而创新绩效则是资源与能力交互作用的直接结果。因此,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而组织柔性则在其中发挥承接和放大作用。本文据此构建“数字化转型—组织柔性—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并提出相应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