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浏览题目: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和全球产业体系深度重构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支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动能,其本质更强调创新性、智能化、绿色化和高附加值导向,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韧性建设、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仍面临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瓶颈,亟须通过机制创新推动科技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形成协同高效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本文系统阐述了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指出技术突破、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创新生态优化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三大基础动力。研究进一步从基础研究体系建设、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科技治理机制改革与科技产业融合等方面提出机制创新路径。通过分析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与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本文认为,建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开放协同为特征的创新体系,是未来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的关键方向。
本研究的结论表明: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增强国家科技安全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更是构建新质生产力体系的决定性力量。通过机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体系高效运转,将在未来长期内塑造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结构与动力体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机制创新;产业链自主可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生态系统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进入新时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竞争格局正在全面重塑全球经济版图。世界主要经济体均把科技自立作为国家战略安全与未来产业竞争的根本支点。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催生颠覆性技术集群,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呈现出强烈的溢出效应与跨界融合趋势。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提。在此背景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我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路径。
从国内发展实际看,传统要素驱动模式已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方式必须向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型转变。新质生产力以创新性、绿色化、高效能和高附加值为基本特征,具有高度科技密集、数据密集、人才密集的属性,是重塑产业结构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高度依赖科技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创新生态体系的完善。唯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稳定掌握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自主性,确保发展安全。
同时,我国科技创新体系长期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贯通不畅等结构性问题。推动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从体制机制层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以机制创新激发科研主体活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从理论上阐述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逻辑关系,丰富创新驱动理论体系。在科学意义上,通过分析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生产力演进的内在机制,可深化对新质生产力形成规律的认识,阐明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在现实层面,本研究对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企业创新组织模式、科研治理体系和区域创新生态建设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关键技术“卡脖子”风险不断上升的外部环境,通过机制创新推动科技资源更高效配置,有助于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此外,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强化人才驱动机制、构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将有效支撑我国在未来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生成提供战略支撑。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 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与特征
科技自立自强是指国家在关键核心技术、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具备独立性、完整性与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在关键环节不受制于人。在实际层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包含三个核心维度:一是基础研究和前沿原创创新的持续突破;二是产业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的自主可控;三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系统性布局。科技自立强调知识生产能力,科技自强强调应用转化能力,两者共同构成支撑国家科技安全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础。
从特征上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系统性、长期性与战略性特征:其一,是以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为支点,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高投入属性;其二,需要国家战略资源的集中配置,通过战略科技力量实现协同攻关;其三,依托于完整产业体系,强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2.2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界定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形成的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其关键特征包括:一是创新性,即依托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形成新的增长动能;二是绿色化,通过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生产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智能化,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要素参与生产过程;四是开放性,强调科技、资本、信息和人才在全球范围的重新配置。
理论上,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依托于技术范式的根本性变革,其增长机制更多依赖创新投入效率、知识溢出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因此,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前提,而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反过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双向强化的结构性关系。
2.3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演化机制的理论基础
西方创新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研究提供基础。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来源于知识积累和研发投入,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则强调创新资源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与协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科技自立自强更强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企业创新主体之间的系统耦合,通过制度创新优化知识生产与技术转化效率,推动生产力结构跃迁。
第三章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机制
3.1 科技突破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源头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生产方式的跃迁,而技术突破是其最核心的动力来源。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与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将带来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提升和全球资源重新配置。科技自立自强能够确保我国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独立掌控,使创新成果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3.2 产业链自主可控结构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
科技自立自强通过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为新质生产力的扩张提供稳定运行环境。只有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才能避免外部冲击对生产体系的破坏,实现生产效率持续稳定提升。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与产业链体系,将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长期稳定的发展基础。
3.3 创新生态系统完善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进化
科技自立自强不仅体现为技术突破,更体现为创新生态体系的优化。包括科研机构、企业、高校、资本市场和政府政策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完善的创新生态能够促进知识流动、要素组合与技术扩散,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演进的长期动力。
第四章 构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机制创新路径
4.1 强化基础研究体系建设
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应通过实施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强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推动基础研究向原创性、引领性方向发展,形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源头。
4.2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企业是技术应用和产业转化的核心主体。通过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可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同时,推动“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构建从科研联合攻关到场景测试、产业化应用的链条式创新体系。
4.3 完善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高水平协同攻关。通过强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平台与重点研发计划的统筹协调,实现资源集中突破。战略科技力量还需承担关键核心技术长期攻关任务,形成国家科技安全保障体系。
4.4 优化科技治理机制与创新环境
机制创新包括科研管理制度改革、成果转化制度优化、科技评价体系改进等方面。科研治理应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赋予科研主体更大自主权;推动科研成果评价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构建更加自由、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4.5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关键在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应强化新兴产业孵化体系,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加强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未来产业布局,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推动构建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国际科技竞争力。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新质生产力体系的战略核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创新生态完善,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和制度支撑。机制创新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在基础研究体系、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科技治理体系改革等方面形成系统性创新,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科技竞争力与生产力跃迁水平。
5.2 展望
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关键技术突破能力;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未来产业体系,推动形成全球领先的新质生产力结构;强化人才驱动与国际合作,确保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形成持续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 科技自立自强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23,41(4):512-520.
[2] 王磊.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探析[J]. 经济问题研究,2024(6):15-22.
[3] 陈建军. 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跃迁的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23(10):34-45.
[4] 张志强. 国家创新体系视角下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24(3):1-10.
[5] 刘敏. 产业链自主可控与科技安全研究[J]. 产业经济评论,2023(5):27-36.
[6] 赵宁. 创新生态系统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互动机制[J]. 管理现代化,2024(2):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