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浏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历史定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指向
摘 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的战略目标、任务方向与制度布局进行了系统部署,标定了未来五年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与行动路线。全会强调,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完善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框架”,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明确提出要构建“高效顺畅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具有更强战略能力的国家安全体系”。这些论述为“十五五”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指引与制度遵循。本研究从理论阐释与实践指向两个维度,系统分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如何界定“十五五”时期的历史定位的,并进一步揭示其制度逻辑、战略逻辑与治理逻辑。
“十五五”时期被四中全会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从“基础性制度建构阶段”迈向“体系成熟与全面定型阶段”的关键五年,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结构重塑期、国家安全体系强化期、治理体系现代化攻坚期,也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双向驱动的历史交汇点。在实践上,全会围绕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家安全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生态文明体系提出了细化的制度化路径,为未来五年的政策体系和治理方式提供了可操作路线图。文章在全面阐释这些逻辑的基础上,提出对未来治理现代化的展望。
关键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十五五规划;历史定位;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站在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的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制度性、战略性与全局性的再部署。全会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以制度创新、战略统筹、治理现代化来形成新质生产力、新治理效能和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而“十五五”时期恰恰是上述变化集中显现的时间窗口,是实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衔接期。全会明确指出,要“把握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结构性特征”,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些论述清晰表明了“十五五”时期的历史定位不仅是“承上启下”,更是“定型定向”。
国际环境的复杂化、国内结构调整的关键期、重大风险挑战的交织,使“十五五”时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实现从制度构建迈向实践成熟的关键节点。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定位,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义。
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四中全会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制度框架”与未来五年发展任务的系统逻辑,通过对全会精神的结构性解读,为“十五五”时期的理论定位提供系统阐释。
从实践层面看,研究“十五五”时期的定位,有助于将全会精神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经济发展战略布局、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行动框架,对中央和地方部门制定政策、优化治理结构具有现实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全文分四章:第一章论述研究背景与意义;第二章从理论层面阐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的历史定位;第三章从实践层面分析全会对应的制度路径与政策指向;第四章总结主要发现并提出未来展望。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政策文本分析法与历史比较法,通过解读四中全会公报及相关讲话精神,将其制度逻辑系统化、结构化呈现。
第二章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历史定位的理论阐释
2.1 “十五五”时期的时代方位:进入现代化定型期与战略能力提升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关键阶段”,未来五年是“现代化建设的攻坚期和制度完善期”,是必须“形成新的更大生产力和战略能力”的战略窗口。这一判断深刻揭示了“十五五”时期的时代方位——不是一般意义的五年,而是决定现代化道路成败的关键阶段。
“十五五”期间,我国将面临经济结构转型、人口结构变化、科技竞争加剧、全球产业链重构、外部安全环境复杂化等多重压力,全会因此强调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未来五年因此成为历史性关口。
2.2 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确立的战略定位逻辑
四中全会从政治逻辑、制度逻辑和发展逻辑三个层面定位“十五五”时期的战略角色。
第一,从政治逻辑看,全会强调“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必须确保方向不偏、道路不变、力量不散。政治稳定与战略定力成为“十五五”时期历史方位的根本政治支撑。
第二,从制度逻辑看,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体系”,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是制度体系全面成熟、治理体系全面成型的集中突破期,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时间窗口。
第三,从发展逻辑看,全会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表明“十五五”时期不仅是经济增速转换周期,更是发展动力和结构重塑周期。
2.3 “十五五”时期的核心功能定位
结合四中全会精神,“十五五”时期至少承担三个核心功能:
(1)经济现代化体系定型期。
全会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说明未来五年将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成形。
(2)国家战略安全能力强化期。
全会明确“把安全发展贯穿现代化全过程”,未来五年必须形成全域、全链条、立体化安全体系。
(3)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攻坚期。
全会强调要“建设高效顺畅的国家治理体系”,说明这一时期是国家治理结构全面优化的集中期。
第三章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的实践指向
3.1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成果
全会将科技创新置于“五个战略任务”之首,明确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十五五”时期将围绕科技突破、产业升级、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推进体系化改革。
全会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为“十五五”时期的产业体系重塑提供了清晰方向。推动制造业向创新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将成为未来五年的主攻方向。
3.2 构建与现代化相匹配的国家安全体系
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国家安全体系”,要“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要求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国防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领域形成综合安全能力。
“十五五”时期的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不再局限于传统安全,而是向“大安全观”演进,体现了系统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特征。
3.3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未来五年,公共服务均等化、数字治理体系建设、人口老龄化结构调整、住房与就业制度改革等,将进入改革深水区。
全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十五五”时期社会治理提供了明确的制度方向。
3.4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
全会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五五”时期是碳达峰后向碳中和过渡的关键窗口期,生态文明将从理念推进全面转向制度治理、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第四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
4.1 主要结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阐明了“十五五”时期的战略定位,将其明确为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攻坚期和制度成熟期。全会提出的“制度体系建设”“战略能力提升”“高质量发展突破”“国家安全体系完善”“治理体系现代化”等要求,构成了未来五年的基本任务体系。
“十五五”时期的历史定位具有鲜明特征:一是结构性突破期;二是制度定型期;三是安全体系强化期;四是治理能力提升期。四中全会由此为未来五年提供了全面、系统、实践化的行动框架。
4.2 未来展望
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将更加突出制度优势、战略能力与治理效能的统一。面对全球变局,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整合、优化治理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十五五”时期也将成为中国应对全球竞争、推动国内改革、实现稳定发展的关键五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所提供的制度体系和战略指南,将持续成为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