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浏览摘要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挑战。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正成为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新型力量。本文基于2006—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SAR、SEM)、工具变量法(IV-2SLS)以及中介效应模型,系统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与间接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普惠金融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一地收入差距的改善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改善。第二,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在东部、中部、西部和北部地区均有显著作用,但在西部和北部的边际效应更强。第三,机制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间接改善了城乡收入差距。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收入分配领域的理论研究,也为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政策参考。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效应;中介机制;共同富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较长时期内呈现扩大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3.11,虽然此后逐步下降,但截至2022年,这一比值仍为2.45,说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是农村居民的两倍以上。城乡收入差距不仅影响了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制约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如何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为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传统金融服务存在覆盖范围有限、服务成本高和金融排斥严重等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稀少、金融服务不足,导致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数字普惠金融打破了物理网点的限制,实现了跨地域、低成本和高效率的金融服务覆盖。通过移动支付、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和数字信贷等工具,农民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便捷的方式获得金融支持,为农业生产、创业投资和生活消费提供资金保障。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因此,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既是理论上的新课题,也是现实中的迫切需求。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金融科技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同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操作性的参考,从而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1.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的提出和发展,拓展了传统普惠金融的研究范畴。早期的普惠金融研究多关注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而数字普惠金融则将数字技术纳入金融发展框架,使得金融服务突破了地域限制和成本障碍。本文通过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居民收入相结合,探讨其作用机制,能够进一步丰富普惠金融和收入分配理论,拓展相关学术研究的边界。同时,本文还从农村产业融合、城镇化发展和农业机械化三个维度切入,构建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中介机制分析框架,为收入分配理论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路径解释。
从实践层面看,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对国家政策制定而言,在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明确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政府更精准地制定扶持政策,推动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其次,对金融机构而言,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其提供战略参考,帮助其在农村地区优化业务布局,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发挥金融科技的普惠功能。最后,对农村经济主体而言,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农民、农业合作社和农村企业更好地利用数字金融工具,改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普惠金融和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较早展开,主要集中在发展经济学和金融发展理论领域。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提出,金融发展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和风险分散能够提高收入水平,但金融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可能扩大收入差距。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其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Demirgüç-Kunt等(2018)基于世界银行Findex数据库的研究发现,移动支付和数字信贷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可得性,对贫困群体收入改善作用明显。Jack和Suri(2014)在《Science》期刊的研究表明,肯尼亚的M-Pesa移动支付系统使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平均提高了30%,并有效降低了贫困率。
近年来,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更强调其普及性和潜在风险。Beck等(2007)在《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上指出,金融服务的普及程度与贫困群体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Ozili(2018)在《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上则提出,数字金融有助于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但若存在数字鸿沟,则可能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剧。总体而言,国外研究普遍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在提高收入水平和缓解贫困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需要警惕数字不平等带来的反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