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浏览聚焦养老保障、农业保险、金融效率、金融素养
论文一
金融科技发展对城乡养老保障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
我国城乡养老保障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影响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进程。金融科技在养老理财、数字支付和社保信息化方面的应用,为缩小城乡养老保障差距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利用2008—202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IV-2SLS)、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系统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城乡养老保障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缩小了城乡差距;在东中西部地区均表现出积极作用,但在中西部边远省份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主要通过提高养老金融可得性、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理财普及度来发挥作用。
关键词
金融科技;养老保障;城乡差距;社会公平;空间效应
提纲框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城乡养老保障差距现状
1.1.2金融科技发展的潜力
1.1.3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2.3不足与拓展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FE、IV-2SLS、SDM)
1.3.3技术路线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概念界定(养老保障差距、金融科技)
2.2理论基础(社会保障理论、普惠金融理论)
2.3作用机制与研究假设
第三章研究设计
3.1研究思路
3.2变量选择(养老保障差距指标、金融科技指数、中介变量)
3.3数据来源
3.4模型设定
3.5技术路线
第四章实证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4.2基准回归结果
4.3空间效应分析
4.4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4.5中介效应检验
4.6异质性分析(区域差异)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5.2政策建议
5.3创新点与不足
论文二
金融科技发展对农业保险普及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县域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
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的重要制度安排,但在县域层面仍存在覆盖率低、参保积极性不足等问题。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风控、移动支付与智能理赔,为农业保险普及提供了新动能。本文基于2010—2022年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回归、双重差分(DID)以及中介效应模型,检验金融科技对农业保险普及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显著提高了县域农业保险参保率,尤其在灾害多发、经济欠发达地区作用更明显;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主要通过降低投保成本、提升理赔效率、改善风险评估机制来发挥作用。
关键词
金融科技;农业保险;风险分散;县域发展;中介效应
提纲框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农业保险发展困境
1.1.2金融科技助力农业风险管理
1.1.3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2.3不足与拓展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FE、IV、DID)
1.3.3技术路线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概念界定(农业保险、金融科技)
2.2理论基础(保险经济学、普惠金融理论)
2.3作用机制与研究假设
第三章研究设计
3.1研究思路
3.2变量选择(农业保险普及率、金融科技应用、中介变量)
3.3数据来源(县域数据)
3.4模型设定
3.5技术路线
第四章实证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4.2基准回归结果
4.3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
4.4DID分析(政策视角)
4.5中介效应检验
4.6异质性分析(灾害区与非灾害区)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5.2政策建议
5.3创新点与不足
论文三
金融科技发展对区域金融效率的提升作用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摘要
区域金融效率的提升是金融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体现。金融科技通过改善支付体系、提高信贷效率和促进普惠金融,有望显著提升区域金融效率。本文基于2008—202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金融效率,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区域金融效率的提升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显著提高了区域金融效率,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显示,金融科技主要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创新水平和扩大服务覆盖来提升效率。
关键词
金融科技;金融效率;DEA-Malmquist;空间效应;资源配置
提纲框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区域金融效率的重要性
1.1.2金融科技的赋能潜力
1.1.3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2.3不足与拓展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DEA、SDM、中介效应)
1.3.3技术路线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概念界定(金融效率、金融科技)
2.2理论基础(金融发展理论、创新扩散理论)
2.3作用机制与研究假设
第三章研究设计
3.1研究思路
3.2变量选择(因变量:金融效率指数;自变量:金融科技发展指数;中介变量:创新水平、交易成本)
3.3数据来源
3.4模型设定(DEA、SDM、中介效应)
3.5技术路线
第四章实证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4.2基准回归结果
4.3空间效应检验
4.4中介效应分析
4.5异质性分析(东中西部地区)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5.2政策建议
5.3创新点与不足
论文四
金融科技发展对居民金融素养提升的作用研究——基于中国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摘要
金融素养是居民理性参与金融市场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基础。金融科技在支付、理财、信贷等领域的普及,有望提升居民的金融认知与管理能力。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PSM)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金融科技发展对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使用显著提升了居民的金融素养,特别是在中青年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中作用更强;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通过提升金融参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增强理财能力发挥作用。
关键词
金融科技;金融素养;普惠金融;居民行为;数字经济
提纲框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金融素养的重要性
1.1.2金融科技的作用潜力
1.1.3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2.3不足与拓展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Probit、PSM、中介效应)
1.3.3技术路线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概念界定(金融素养、金融科技)
2.2理论基础(行为金融学、普惠金融理论)
2.3作用机制与研究假设
第三章研究设计
3.1研究思路
3.2变量选择(因变量:金融素养指标;自变量:金融科技应用;中介变量:金融参与、理财能力)
3.3数据来源(CGSS)
3.4模型设定(Probit、PSM、中介效应)
3.5技术路线
第四章实证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4.2基准回归结果
4.3稳健性检验(PSM)
4.4中介效应检验
4.5异质性分析(年龄、收入水平)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5.2政策建议
5.3创新点与不足
这4篇论文分别聚焦养老保障、农业保险、金融效率、金融素养,方向具体、框架完整,可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