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浏览摘要
城乡收入差距是制约河南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挑战。在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逐渐成为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新兴力量。本文以河南省2008—2023年1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普通最小二乘模型(OLS)、固定效应模型(FE)、空间自回归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工具变量法(IV-2SLS)及中介效应模型,系统检验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科技对缩小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直接作用,并在空间维度上表现出明显的溢出效应;第二,金融科技能够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流通四个中介路径间接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其中城镇化和产业融合作用最为突出;第三,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在豫东与豫北作用更显著,而在豫西与豫南受制于地形与产业结构,作用相对较弱。本文的研究不仅验证了金融科技助力共同富裕的政策逻辑,也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金融科技;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根据国家统计局与河南省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357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875元,城乡收入比约为2.17∶1,虽然比十年前的2.6∶1有所缩小,但仍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上,还体现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福利水平上,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特别是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规模大、农产品供给占比高,城乡差距问题直接影响到全省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
与此同时,近年来金融科技在河南省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推动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重要力量。根据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报告》,河南省2022年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约为275分,较2015年增长了近150%,增幅位居全国中游偏上水平。特别是移动支付、农村电商、网络信贷和互联网保险的普及,使得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使用深度显著提升。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工具已在河南农村广泛使用,不仅便利了消费交易,也推动了农村电商的兴起。再如,网络信贷与供应链金融的拓展,为农民购买农机、创业办厂和农产品流通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些金融科技应用正在逐步打破传统金融在农村地区“服务不足、门槛过高”的困境,为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创造了新契机。
综上所述,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仍处于较高水平,而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其改善提供了新路径。研究金融科技如何通过产业、人口、技术和市场机制影响河南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看,现有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财政转移支付等传统领域,而对金融科技这一新兴变量的作用机制关注不足。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研究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与金融科技发展关系,不仅可以丰富数字普惠金融与收入分配领域的理论研究,还能够为验证“数字普惠金融改善收入差距”这一学术命题提供实证支持。同时,河南省在区域发展层次上具有代表性,其经验对其他中部省份乃至全国都有借鉴意义。
从实践意义来看,河南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关系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区域协调发展。金融科技通过降低金融门槛、提升融资效率、拓宽收入渠道,能够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研究金融科技在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改善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推动河南省在“数字中国”“共同富裕”战略中的先行探索。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于金融与收入差距的研究较早展开,尤其是在金融发展理论和普惠金融研究方面形成了丰富成果。McKinnon(1973)和Shaw(1973)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缩小收入差距。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逐渐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Gomber等(2017)指出,数字金融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公平性。Corrado和Corrado(2017)认为,包容性金融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核心,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在消除贫困、促进公平分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Lopez和Winkler(2018)的研究发现,微型金融和移动支付在农村金融体系中能够显著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总体来看,国外研究普遍认为数字金融对改善收入分配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学者指出金融科技在早期发展阶段可能加剧贫富差距,原因在于技术红利的获取不均衡。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城乡二元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发布,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张勋等(2019)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农民收入,具有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赵丙奇(2020)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特征,低水平发展阶段可能反而加剧差距。邓金钱与张娜(2022)的研究指出,数字普惠金融的便利性和低成本优势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更多金融红利,从而在收入增长中获得更高效应。宋科等(2022)则强调,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效应是缩小县域城乡差距的重要条件。总体而言,国内研究普遍认可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但对其作用机制的探讨仍显不足。
1.2.3 现有研究不足与拓展空间
现有文献虽然对金融科技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但仍存在三方面不足。第一,在研究视角上,多数文献停留在全国或区域层面的整体分析,而缺少针对单一省份的深入案例研究,无法揭示区域差异性的具体表现。第二,在方法层面,已有研究多采用传统的面板回归模型,对空间效应和动态效应考虑不足,忽视了收入差距在区域间的联动性。第三,在机制分析上,虽然有学者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可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要素流动和金融资源配置改善收入分配,但缺少系统的中介机制检验。因此,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省域和区域两个维度深入分析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可以概括为“问题导向—实证检验—政策启示”。首先,从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和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出发,提出研究问题,即金融科技是否以及如何改善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其次,结合已有理论和文献,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理论框架。第三,利用河南省2008—2023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3.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一是定量分析方法。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考察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通过控制变量减少内生性偏误。二是空间计量方法。考虑到河南省地级市之间在经济、交通和产业上的联动性,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空间溢出效应。三是中介效应方法。通过逐步回归和Sobel检验,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流通在金融科技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中的传导作用。四是对比分析方法。在实证中对河南省不同区域(豫东、豫西、豫南、豫北)进行分组检验,揭示区域异质性。
1.3.3 技术路线
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理论分析 → 提出研究假设
变量选择 → 数据收集与处理
基准回归模型检验 → 空间效应分析
内生性处理 → 中介效应分析
区域异质性分析 → 提出政策建议
(此处可配一张技术路线图,结构为:研究背景 → 文献综述 → 理论机制 → 数据与模型 → 实证分析 →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
金融科技(FinTech)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改造和升级,从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覆盖面的综合性金融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金融科技突破了时空限制和信息不对称的约束,能够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长期被忽视的农村和低收入人群中。金融科技在我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移动支付、互联网信贷、第三方支付平台、数字保险和智能投顾等领域。
数字普惠金融是金融科技的重要应用方向,强调在数字化工具的支持下实现“人人可得、人人可用”的金融服务。其核心在于“普惠性”和“数字化”。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已成为衡量中国各地区金融科技普惠水平的主要指标,涵盖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河南省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近年来显著提升,尤其是在移动支付、农村电商贷款和农业保险数字化方面表现突出。例如,支付宝“惠农贷”、微信支付与农村电商结合的案例,在农村集市、农贸市场已普及,为农民创业和日常消费提供了便利。
2.1.2 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是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通常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来衡量。收入差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体现了社会公平、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城乡要素配置效率的差别。根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2023年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收入差距既源于城乡产业结构、就业机会和教育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也与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密切相关。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超过40%,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较高,因此城乡收入差距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尤为明显。
2.1.3 农村产业融合
农村产业融合是指以农业为基础,向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功能拓展方向发展,实现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康养产业等深度结合的过程。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还创造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河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在小麦、玉米、花生、果蔬等农产品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和休闲农业的发展。例如,漯河的食品加工业、开封的农产品深加工、信阳的茶文化产业均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金融科技在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平台和数字化支付工具,打通了“产加销”各环节的资金链,提升了产业协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