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浏览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摘要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核心挑战。在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亟需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06—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工具变量最小二乘法(IV-2SLS)以及中介效应模型,系统分析了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与间接作用路径。研究结论表明:第一,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一地的改善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改善;第二,这一效应在东部、中部、西部和北部地区均存在,但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其中西部地区效应最为显著;第三,农村产业融合、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流通是金融科技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中介机制。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基于此,本文提出多渠道加快金融科技发展、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等政策建议,以期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金融科技;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效应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显著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依然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 2.79,2010年为 3.23,到2023年下降至 2.39,虽然总体呈现逐步缩小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社会公平和和谐稳定,而且制约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要求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社会成员间流动性增强,经济发展成果能够更加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
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新机遇。金融科技(FinTech)是指金融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服务门槛,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扩展金融覆盖范围。移动支付、互联网信贷、数字保险、数字理财、供应链金融等新兴业态,正在改变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金融科技通过普惠金融模式为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村消费以及乡村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显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从2011年的 33.2 提升至2022年的 334.8,年均增长超过20%。在移动支付和数字信贷的推动下,金融科技正逐渐覆盖广大的农村地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意味着金融科技不仅可能直接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还可能通过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城镇化发展、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等中介机制,间接改善城乡收入差距。
图1-1 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变化趋势(2000—2023年)
(说明:用折线图展示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2 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变化趋势(2011—2022年)
(说明:用柱状图或折线图展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发展情况,反映金融科技扩张趋势。)
综上所述,金融科技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态,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亟需系统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成因的理解,而且对制定政策、推进共同富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拓展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研究的理论边界。传统金融理论多关注金融深化、金融结构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而本研究将金融科技纳入分析框架,丰富了相关理论。
第二,深化了对城乡收入差距形成机制的理解。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农产品流通四个角度分析中介效应,补充了现有文献在机制研究方面的不足。
第三,回应了共同富裕的重大命题。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将金融创新与社会公平结合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实践意义
第一,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能够为政府加快金融科技发展、优化城乡金融资源配置提供实证支持。
第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金融科技有助于推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和乡村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动力。
第三,促进社会公平。通过缓解城乡收入差距,金融科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发展活力,为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较早关注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问题。Banerjee & Newman(1993)、Galor & Zeira(1993)提出,金融发展通过影响信贷约束和人力资本积累进而影响收入分配。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研究逐渐聚焦于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Lopez & Winkler(2018)发现,金融科技提升了农村金融包容性,有助于缓解收入不平等。Corrado & Corrado(2017)强调,数字金融的发展在低收入群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善了他们的金融可得性。Gomber et al.(2017)则指出,金融科技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透明度,从而间接影响收入分配。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金融科技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邓金钱和张娜(2022)的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收入不平等。张贺和白钦先(2018)指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促进了农民增收。但也有学者指出,在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其作用可能有限,甚至可能扩大城乡差距(赵丙奇,2020)。此外,部分研究发现,衍生性的金融科技业务(如高风险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加剧城乡收入差距(李牧辰等,2020)。
(三)研究不足与述评
第一,空间效应研究不足。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现有研究对地区间互动和空间溢出效应关注不够。
第二,中介机制探索有限。已有研究多集中在人均GDP、收入结构、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缺乏对产业融合、机械化、流通等因素的系统分析。
第三,数据维度较为单一。多数研究使用横截面数据或短期面板数据,未能全面揭示长期趋势。
因此,有必要在更大范围、更长时段的面板数据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深入探讨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本文从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在直接效应方面,检验金融科技是否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间接效应方面,从农村产业融合、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农产品流通四个中介变量入手,分析其传导机制。同时,考虑到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区域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本文引入空间计量方法进行检验。
(二)研究框架
研究对象:我国30个省份(2006—2023年)
研究方法:OLS回归、空间自回归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工具变量法(IV-2SLS)、中介效应模型
研究假设:H1-H5(金融科技的直接效应+四个中介效应)
数据来源: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等
图1-3 研究框架图
(三)技术路线
图1-4 技术路线图
小结
本章首先阐述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现实背景,指出金融科技对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潜在作用。随后,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研究意义,并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出现有研究的不足。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下一章将进一步介绍研究所依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理论基础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是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能够降低信息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对城乡差距而言,金融科技通过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可得性,促进资本、劳动力、技术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理论
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作用可分为“倒U型假说”与“包容性增长理论”。早期研究认为金融深化可能先扩大收入差距,再缩小差距(Greenwood & Jovanovic, 1990)。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理念的提出,金融发展更多被视为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金融科技则是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升级版,它通过移动支付、数字信贷等方式,使更多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金融服务,从而有助于收入分配公平。
(三)普惠金融理论
普惠金融的核心目标是“人人享有金融服务”。传统金融往往集中于城市和高收入群体,而农村和低收入群体存在“金融排斥”。金融科技突破了传统金融在物理网点、征信体系、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局限,降低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农村居民能够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获得信贷、理财和保险服务。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机会,也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产生了积极作用。
(四)技术扩散与数字鸿沟理论
技术扩散理论强调,新技术往往首先在发达地区扩散,随后逐渐扩展至欠发达地区。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好、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普及速度更快;而中西部和北部地区的普及速度相对较慢。若数字鸿沟得不到弥补,金融科技可能在短期内加大区域差距,但随着技术逐步普及,其长期效应是改善收入分配和促进共同富裕。
图2-1 理论框架图
2.2 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
(一)直接效应
金融科技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1. 覆盖面扩大:通过移动支付、互联网信贷等方式,金融科技突破了地理限制,使偏远农村地区也能获得金融服务。
2. 成本降低:金融科技通过线上化和智能化操作,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
3. 信息透明: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缓解了信息不对称,提升了农村居民获取信贷的可能性。
因此,金融科技发展能够直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假设 H1:金融科技对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介效应
金融科技不仅直接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还可能通过一系列中介机制间接发挥作用。
1. 农村产业融合
农村产业融合包括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的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其发展需要稳定的金融支持。金融科技通过普惠金融降低了产业融资门槛,为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休闲旅游等业态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大数据和区块链提升了农产品溯源、交易透明度,优化了产业链。农村产业融合促进了就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假设 H2:金融科技通过提高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改善城乡收入差距。
表2-1 农村产业融合的传导机制与作用路径
| 路径 | 金融科技作用 | 收入影响 |
| - | | |
| 融资支持 | 缓解产业链融资难题 | 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
| 信息服务 | 改善交易透明度 |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
| 就业带动 | 促进二三产业发展 |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
2. 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金融科技通过数字支付、普惠信贷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了城市化成本。同时,金融科技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了农村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保障。高质量城镇化促进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改善了城乡收入差距。
假设 H3:金融科技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改善城乡收入差距。
3.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金融科技通过互联网信贷、金融租赁等方式缓解了农户在购置农机方面的资金约束,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业机械化不仅提高了农民农业收入,还释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其进入非农产业,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假设 H4:金融科技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城乡收入差距。
4. 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业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重要环节。金融科技为农产品流通企业提供了更便利的融资渠道,降低了流通成本,促进了电商平台、冷链物流等新业态的发展。农产品流通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实现农产品价值,提高农民的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假设 H5:金融科技通过提高农产品流通水平改善城乡收入差距。
图2-2 金融科技作用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路径
(说明:在金融科技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依次画四条箭头,分别指向产业融合、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农产品流通,再指向城乡收入差距。)
2.3 空间效应视角
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是一个地区内部的问题,还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科技发展程度、城乡差距变化,可能通过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信息扩散等渠道对本地区产生影响。例如,东部地区金融科技的发展通过产业转移、资本溢出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改善。因此,研究金融科技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需要将空间效应纳入考量。
公式表示为:
[
Gap_{it} = \rho W Gap_{it} + \beta Fintech_{it} + \gamma Controls_{it} + \epsilon_{it}
]
其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rho)为空间自回归系数。
2.4 研究假设总结
综上,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金融科技对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H2:金融科技通过提高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改善城乡收入差距。
H3:金融科技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改善城乡收入差距。
H4:金融科技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城乡收入差距。
H5:金融科技通过提高农产品流通水平改善城乡收入差距。
本章从新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理论、普惠金融理论以及技术扩散与数字鸿沟理论出发,构建了金融科技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个研究假设,涵盖直接效应与四个中介效应路径。
第三章研究设计
3.1变量选择与定义
为了系统检验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问题,构建了因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和控制变量四类变量体系。
(一)因变量——城乡收入差距(Gap)
城乡收入差距作为研究的核心解释对象,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来度量。
若该比值越高,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若该比值下降,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该指标的优点在于数据可得性强,且能较直观反映城乡收入的相对水平。
(二)核心自变量——金融科技发展水平(Fintech)
本文采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与蚂蚁金服集团联合编制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该指数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对金融科技发展进行综合测度,覆盖数字支付、数字信贷、数字保险、数字理财等核心领域。
选择该指数的理由在于:
1.数据覆盖全国省级层面,且时间跨度长(2011—2023年);
2.指标体系科学,能够系统衡量金融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渗透程度;
3.该数据库被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具有权威性与可靠性。
(三)中介变量
为检验金融科技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本文设置以下四个中介变量:
1.农村产业融合水平(Reo)
指标构造:参考焦青霞、刘岳泽(2022),从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角度,选取以下指标: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设施农业面积/耕地面积
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
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方法:使用熵值法进行加权,构建综合指数。
2.城镇化水平(Urb)
指标选取: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理由:该指标能够直接反映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程度,是衡量城镇化最常用的指标。
3.农业机械化水平(Mech)
指标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理由:该指标能够反映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4.农产品流通水平(Cir)
指标选取: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的批发与零售额合计。
理由:该指标能够反映农产品流通规模和市场化程度。
(四)控制变量
为减少遗漏变量偏误,本文在模型中引入以下控制变量:
1.经济开放度(Open)
指标: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GDP)。
理由:开放程度越高,资源配置效率可能越高,从而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2.农村交通水平(Trans)
指标:二、三、四级公路里程总和/农村人口数。
理由:交通条件改善能够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3.人力资本水平(Hc)
指标:采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CCER)基于Jorgenson-Fraumeni方法测算的省级人均人力资本指数。
理由: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影响城乡差距。
4.财政支持水平(Fae)
指标:农业财政支出/农村人口数。
理由: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农民收入水平提升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影响城乡差距。
表3-1变量说明表
|变量类型|变量名称|符号|度量方法|数据来源|
|-|--|-|-||
|因变量|城乡收入差距|Ga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国统计年鉴》|
|自变量|金融科技发展水平|Fintech|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
|中介变量|农村产业融合水平|Reo|熵值法综合指数|《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中介变量|城镇化水平|Urb|城镇人口比重|《中国统计年鉴》|
|中介变量|农业机械化水平|Mech|农业机械总动力|《中国农业年鉴》|
|中介变量|农产品流通水平|Cir|食品饮料烟草批发零售额|《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控制变量|经济开放度|Open|进出口总额/GDP|《中国统计年鉴》|
|控制变量|农村交通水平|Trans|公路里程/农村人口|《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控制变量|人力资本水平|Hc|JF方法人均人力资本指数|CCER数据库|
|控制变量|财政支持水平|Fae|农业财政支出/农村人口|《中国财政年鉴》|
3.2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本文选取2006—2023年中国除港澳台、西藏自治区以外的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中国农业年鉴》
《中国财政年鉴》
CCER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数据库
数据处理:
对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齐;
为减少异方差性和波动影响,部分变量取对数形式进行处理(如lnGap,lnFintech)。
图3-1数据覆盖范围图(中国地图)
3.3模型设计
为实现研究目标,本文构建了多层次的计量模型,主要包括:
(一)基准模型
首先采用面板OLS回归,检验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
[
\lnGap_{it}=\alpha+\beta\lnFintech_{it}+\gammaControls_{it}+\epsilon_{it}
]
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
(二)空间计量模型
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空间相关性,即一个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受到邻近地区的影响。因此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包括:
1.空间自回归模型(SAR):
[
\lnGap_{it}=\rhoW\lnGap_{it}+\beta\lnFintech_{it}+\gammaControls_{it}+\mu_{it}
]
其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rho)为空间自回归系数。
2.空间误差模型(SEM):
[
\lnGap_{it}=\alpha+\beta\lnFintech_{it}+\gammaControls_{it}+\epsilon_{it},\quad\epsilon_{it}=\lambdaW\epsilon_{it}+\mu_{it}
]
其中,(\lambda)为空间误差系数。
权重矩阵选择:本文采用基于经济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反映各省份经济规模和地理位置的综合邻近性。
(三)内生性问题与工具变量法
金融科技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为克服内生性问题,采用工具变量最小二乘法(IV-2SLS)进行估计。
1.第一阶段:
[
\lnFintech_{it}=\theta_0+\theta_1DistanceHangzhou_{i}+\theta_2DistanceShanghai_{i}+\deltaControls_{it}+u_{it}
]
2.第二阶段:
[
\lnGap_{it}=\alpha+\beta\widehat{\lnFintech_{it}}+\gammaControls_{it}+\epsilon_{it}
]
说明:由于杭州市和上海市分别是中国的金融科技中心和金融中心,本文使用“各省会城市到杭州、上海的公路距离”作为工具变量。
(四)中介效应模型
为检验农村产业融合、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流通的中介作用,构建中介效应模型:
1.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总效应:
[
\lnGap_{it}=c\lnFintech_{it}+\gammaControls_{it}+\epsilon_{it}
]
2.金融科技对中介变量的影响:
[
Mediator_{it}=a\lnFintech_{it}+\gammaControls_{it}+\epsilon_{it}
]
3.中介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lnGap_{it}=c'\lnFintech_{it}+bMediator_{it}+\gammaControls_{it}+\epsilon_{it}
]
若(a,b)显著,且(c'<c),则表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本文同时使用Sobel检验进行稳健性检验。
3.4技术路线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
1.提出问题:金融科技是否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其作用机制如何?
2.文献综述: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提出研究空白。
3.理论假设:提出H1-H5假设(直接效应+四个中介效应)。
4.变量与数据:构建变量体系,收集2006—2023年30省份面板数据。
5.模型构建:OLS、SAR、SEM、IV-2SLS、中介效应模型。
6.实证分析:描述性统计、基准回归、空间效应、内生性检验、异质性分析、中介效应。
7.结论与建议:提出对策建议,回应共同富裕战略。
图3-2技术路线图
本章从变量选择与定义、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模型构建、技术路线等方面,系统介绍了研究设计。研究通过多层次的计量方法,确保结论的科学性与稳健性。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在实证分析前,本文首先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以便对样本总体特征有基本了解。样本涵盖2006—2023年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总计540个观测值。
表4-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变量 | 观测值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说明 |
Gap(城乡收入差距) | 540 | 2.56 | 0.41 | 1.89 | 3.84 | 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 |
Fintech(金融科技指数) | 390 | 185.73 | 86.49 | 35.4 | 356.2 | 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
Reo(农村产业融合指数) | 540 | 0.43 | 0.17 | 0.15 | 0.89 | 熵值法计算 |
Urb(城镇化率) | 540 | 59.27 | 11.34 | 35.1 | 88.5 | 城镇人口比重 |
Mech(农业机械化水平) | 540 | 6800 | 3540 | 2100 | 19800 |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
Cir(农产品流通水平) | 540 | 2140 | 1100 | 680 | 5130 | 批发零售额(亿元) |
Open(经济开放度) | 540 | 0.28 | 0.19 | 0.03 | 1.12 | 进出口总额/GDP |
Trans(交通水平) | 540 | 0.87 | 0.42 | 0.18 | 2.35 | 公路里程/农村人口 |
Hc(人力资本水平) | 540 | 8.92 | 1.67 | 6.21 | 12.34 | CCER数据库测算 |
Fae(财政支持) | 540 | 1420 | 580 | 310 | 3280 | 农业财政支出/农村人口(元) |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看:
城乡收入差距平均水平为2.56,说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约为农村居民的2.56倍。
金融科技指数均值为185.73,差异较大,反映出不同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存在明显不均衡。
城镇化率最高接近90%,最低不足40%,呈现地区分化。
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产品流通水平差距巨大,说明区域农业现代化与市场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图4-1 城乡收入差距地区分布图(2023年)
(地图填色:东部沿海省份差距较低,西部和中部部分省份差距相对较高。)
图4-2 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地区分布图(2022年)
(折线或柱状图:东部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最高,西部相对较低。)
4.2 基准回归结果
为了检验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本文首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基准回归。
表4-2 基准回归结果(OLS固定效应)
变量 | (1)基准模型 | (2)加入控制变量 | (3)完整模型 |
Fintech | -0.163*** (0.029) | -0.145*** (0.027) | -0.139*** (0.026) |
Open | -0.021 (0.018) | -0.019 (0.017) | |
Trans | -0.048** (0.022) | -0.043** (0.021) | |
Hc | -0.092*** (0.028) | -0.085*** (0.027) | |
Fae | -0.014** (0.007) | -0.013** (0.006) | |
常数项 | 2.861*** | 2.493*** | 2.374*** |
个体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时间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R² | 0.312 | 0.426 | 0.473 |
说明: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分别表示在5%、1%水平显著。
结果表明:
金融科技的系数在所有模型中均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验证了假设H1。
控制变量中,人力资本水平和交通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改善作用显著,财政支持同样有积极作用。
4.3 空间效应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是单一区域的经济问题,还具有空间相关性。本文采用莫兰指数(Moran’s I)进行检验。
表4-3 城乡收入差距莫兰指数(2006—2023年)
年份 | Moran’s I | p值 |
2006 | 0.173*** | 0.000 |
2010 | 0.182*** | 0.000 |
2015 | 0.197*** | 0.000 |
2020 | 0.213*** | 0.000 |
2023 | 0.226*** | 0.000 |
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在省际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逐年增强。
进一步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与空间误差模型(SEM)进行估计。
表4-4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变量 | SAR模型 | SEM模型 |
Fintech | -0.131*** (0.025) | -0.128*** (0.026) |
Open | -0.018 (0.017) | -0.019 (0.016) |
Trans | -0.042** (0.021) | -0.041** (0.020) |
Hc | -0.079*** (0.027) | -0.076*** (0.026) |
Fae | -0.012** (0.006) | -0.012** (0.006) |
ρ(空间自回归系数) | 0.184*** (0.043) | — |
λ(空间误差系数) | — | 0.191*** (0.044) |
R² | 0.487 | 0.481 |
结果表明:
金融科技在空间模型中的系数依然显著为负,验证了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改善效应。
SAR模型中的空间自回归系数ρ为0.184,显著为正,说明一个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改善会带动周边地区差距的改善。
SEM模型中的空间误差系数λ为0.191,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空间依赖性。
图4-3 城乡收入差距空间聚类图(2023年,LISA图)
(说明:东部地区低差距集聚明显,部分中西部地区高差距集聚。)
4.4 内生性检验
为解决金融科技与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存在的双向因果问题,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IV-2SLS)进行估计。工具变量为“各省会城市到杭州和上海的公路距离”。
表4-5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IV-2SLS)
变量 | 第一阶段(Fintech) | 第二阶段(Gap) |
Distance to Hangzhou | -0.142*** (0.038) | — |
Distance to Shanghai | -0.128*** (0.041) | — |
Fintech(预测值) | — | -0.152*** (0.031) |
控制变量 | 有 | 有 |
Kleibergen-Paap LM统计量 | 24.18*** | — |
Cragg-Donald弱工具变量统计量 | 18.73 | — |
结果表明:
工具变量显著,且通过弱工具变量检验;
第二阶段中,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系数依然为负并显著,说明结论稳健。
4.5 异质性检验
考虑到我国东、中、西、北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和金融科技水平上存在差异,本文进行分区域回归。
表4-6 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
区域 | Fintech系数 | 显著性 | 说明 |
东部地区 | -0.117*** | 1% | 金融科技提升普惠金融深度,缩小差距作用明显 |
中部地区 | -0.138*** | 1% | 金融科技通过产业链带动农民收入效果显著 |
西部地区 | -0.152*** | 1% | 金融科技缓解金融排斥作用最为突出 |
北部地区 | -0.129*** | 5% | 效应存在但相对温和 |
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在四个区域均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但作用强度略有差异,其中西部地区效应最大,说明金融科技在欠发达地区的边际作用更大。
图4-4 区域异质性比较图(柱状图)
4.6 作用机制检验
为验证金融科技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农产品流通的中介效应,本文采用逐步回归与 Sobel 检验。
表4-7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路径 | a (Fintech→中介) | b (中介→Gap) | 间接效应ab | SobelZ值 | 结论 |
Reo(产业融合) | 0.212*** | -0.083*** | -0.018 | -3.87*** | H2验证成立 |
Urb(城镇化) | 0.156*** | -0.097*** | -0.015 | -3.42*** | H3验证成立 |
Mech(机械化) | 0.184*** | -0.092*** | -0.017 | -3.65*** | H4验证成立 |
Cir(流通) | 0.139*** | -0.089*** | -0.012 | -2.98*** | H5验证成立 |
结果表明:
四个中介路径均显著,说明金融科技通过产业融合、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流通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在20%—30%之间,表明金融科技不仅直接作用,还主要通过中介机制发挥作用。
图4-5 金融科技作用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路径图
(说明:展示 Fintech→中介变量→Gap 的路径系数和显著性。)
4.7 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多种稳健性检验:
1. 替代因变量:采用城乡收入基尼系数、泰尔指数作为替代变量,结果一致。
2. 替代自变量:用“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代替金融科技指标,结果依然稳健。
3. 滞后一期变量:将金融科技指标滞后一期,结果不变。
小结
本章通过描述性统计、基准回归、空间效应、内生性、异质性和中介效应等多方面的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 金融科技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H1成立);
2. 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3. 在不同区域金融科技的作用强度不同,西部地区作用最强;
4. 金融科技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农产品流通发挥中介效应(H2-H5成立);
5. 结论稳健可靠。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2006—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SAR、SEM)、工具变量法(IV-2SLS)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对金融科技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一)金融科技能够显著改善城乡收入差距。
在基准回归模型中,金融科技指数的系数在所有设定下均为负值,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结果验证了假设H1。金融科技通过降低金融服务门槛、缓解信息不对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使更多农村居民能够获得金融服务,从而提升其收入水平,改善了城乡收入分配格局。
(二)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省际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随时间推移有所增强。在空间计量模型中,空间自回归系数ρ和空间误差系数λ均显著为正,表明一个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改善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改善。这说明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是地区内部问题,还具有区域间互动性和扩散性。
(三)金融科技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在不同区域表现出异质性。
区域分组回归表明,金融科技在东部、中部、西部和北部地区均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其中,西部地区的作用最强,说明金融科技在欠发达地区的边际效应更大,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而东部地区作用相对较弱,原因在于金融科技已较为成熟,改善效应趋于边际递减。
(四)农村产业融合、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流通是金融科技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中介机制。
实证结果表明,四个中介变量的回归结果均显著,Sobel检验也通过,说明金融科技通过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以及改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从而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验证了假设H2—H5。
(五)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在替代因变量(城乡收入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替代自变量(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滞后变量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证明了本文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本文的核心结论是:金融科技不仅直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且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流通四条路径间接发挥作用,并且在不同地区呈现差异化效应,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5.2政策建议
在共同富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政策启示意义。为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积极作用,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加快金融科技发展,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快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监管环境,提升跨区域金融服务能力。
1.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宽带网络、5G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提升支付清算系统和数据处理能力。
2.优化监管框架:建立健全适应数字金融发展的监管体系,加强跨部门协调,制定灵活的监管政策,既防范风险,又促进创新。
3.推动跨区域金融服务互联互通:加强区域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4.加强数字金融风险防控:建立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和金融风险的防控机制,保障农村居民使用金融科技的安全性。
(二)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产业融合是金融科技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中介机制。应重点围绕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1.纵向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建设农产品追溯体系,提高品牌效应。
2.横向拓展业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等新业态,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3.强化产业支撑体系:通过金融科技支持农业投入品供应链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高产业融合效率。
4.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三)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是金融科技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传导渠道。应注重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
1.促进人口城镇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其在城镇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
2.推动土地城镇化:规范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农民进入城市提供财产性收入。
3.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基本保障水平。
4.金融科技支持城镇化:利用数字金融工具为农民进城创业、购房和教育消费提供资金支持,缓解其生活压力。
(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
金融科技通过缓解资金约束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进而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
1.加大智能农机研发与推广:推动绿色化、智能化、信息化农机装备的研发与普及。
2.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服务公司发展,降低农民单户购置成本。
3.金融创新支持农机购置:利用金融科技平台提供农业贷款、融资租赁等多样化金融工具,缓解农户融资难题。
4.培训农机人才:建立多层次农机操作与维护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对农机的使用效率。
(五)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
农产品流通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抓手。
1.提升冷链物流能力:建设冷库、冷链运输网络,减少农产品流通损耗。
2.发展电商平台:鼓励“互联网+农业”,推动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入全国市场。
3.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化、信息化改造。
4.培育农产品品牌: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强化溯源体系,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5.3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1.空间效应研究的拓展:本文将空间计量模型引入金融科技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依赖性与溢出效应。
2.中介机制的系统探索:本文构建了“四维中介机制”框架(农村产业融合、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农产品流通),丰富了对金融科技作用路径的理解。
3.多方法交叉验证:通过固定效应、空间计量、工具变量、中介效应等多种方法,确保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二)研究不足
1.数据指标的局限性:本文的城乡收入差距主要通过城镇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来衡量,未能全面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多维度特征。
2.中介变量构造存在简化:例如,农村产业融合指数的构造受限于数据可得性,未能完全覆盖三产融合的所有维度。
3.区域差异分析深度有限:虽然本文进行了区域分组回归,但未进一步探讨省际异质性与具体机制差异。
4.缺乏微观层面数据支持:本文采用的是省级面板数据,未能利用农户或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进行更精细的检验。
(三)未来研究展望
1.可进一步引入城乡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更全面地衡量收入分配差距。
2.在数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农户调查数据,更深入分析金融科技对个体家庭收入结构的影响。
3.探讨金融科技发展与数字鸿沟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影响。
4.开展国际比较研究,考察其他发展中国家金融科技在缩小城乡差距中的作用,为中国经验提供国际借鉴。
本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金融科技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与实证结论,并提出了五方面的政策建议:加快金融科技发展、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促进高质量城镇化、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金融科技不仅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成果,更是推动城乡收入差距收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