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浏览2.4.2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
3.1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在AI教学情境的适配
3.2 TPACK在AI赋能教学中的结构与边界
3.3 TAM/TPB在教师技术采纳中的耦合机理
3.4 概念模型与路径设计
3.4.1 AI教学自我效能的六维结构
3.4.2 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的整合框架
3.5 研究假设
3.5.1 个体因素→自我效能假设(H1…)
3.5.2 情境因素→自我效能假设(H2…)
3.5.3 认知评估→自我效能假设(H3…)
3.5.4 自我效能→行为结果假设(H4…)
3.5.5 中介与调节效应假设(H5…)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范式与方法论选择(混合研究)
4.2 量表开发与测量指标
4.2.1 自我效能六维量表开发与条目来源
4.2.2 个体与情境前因量表及指标描述
4.2.3 结果变量(教学意向、课堂创新、持续改进)
4.3 问卷编制、专家效度与预测试
4.3.1 内容效度与认知访谈
4.3.2 预测试EFA与条目优化
4.4 样本与数据收集
4.4.1 抽样策略与样本结构
4.4.2 数据收集流程与质量控制
4.5 数据分析方案
4.5.1 信度、效度与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5.2 CFA与结构方程模型(含拟合指标)
4.5.3 中介/调节与多群组不变性检验
4.6 研究伦理与数据保护
4.6.1 知情同意与匿名处理
4.6.2 数据安全与复现性说明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样本描述与变量的描述统计
5.2 测量模型检验(信度、聚合与区分效度)
5.3 结构模型估计与路径检验
5.4 中介与调节效应结果
5.5 多群组比较(学段、教龄、学校类型)
5.6 稳健性与敏感性分析
第六章 质性研究与案例互证
6.1 访谈对象与资料来源
6.2 编码体系与主题提炼
6.3 典型学校(或教师)个案分析
6.4 量化—质性结果的互证与解释深化
第七章 讨论
7.1 主要发现与理论意义
7.2 与既有研究的比较与扩展
7.3 实践启示
7.3.1 以真实任务为导向的培训体系
7.3.2 校本共同体与示范课堂机制
7.3.3 技术与制度双支撑的学校治理
7.3.4 伦理安全与数据合规的常态化
7.4 研究局限与风险识别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要点
8.2 政策与管理建议的落地路径
8.3 后续研究方向(纵向追踪、场域实验与跨区域比较)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访谈提纲、编码表)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