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浏览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育采纳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教育逐渐进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正在重塑教育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构和教师角色。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执行者,中小学教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采纳意向,不仅直接影响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效果,更关系到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深入研究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育采纳意向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计划行为理论(TPB)及创新扩散理论(IDT)等相关理论,构建了教师人工智能教育采纳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从教师个体层面、学校环境层面、政策支持层面三个维度展开系统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不同地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其人工智能教育认知水平、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专业发展机会、学校支持环境、同伴影响以及政策激励等因素对其采纳意向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个体因素是采纳意向的核心驱动变量,其中感知有用性和自我效能感对采纳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则通过提升使用信心间接影响采纳意向。学校环境因素在教师采纳意向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校长领导力、同伴示范作用和技术支持条件,会显著增强教师的行为意向。此外,政策层面的制度保障与激励措施同样不可忽视,明确的教育政策导向和培训资源供给能够有效提升教师参与人工智能教育的积极性。三类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育的采纳行为路径。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综合多理论视角,构建了一个涵盖个体、组织与政策的多维度研究模型,突破了以往单一视角下研究的局限;第二,基于实证数据,对影响教师采纳意向的关键变量进行量化检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适用性;第三,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背景,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在对策层面,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提升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认知水平与专业胜任力,注重系统化培训与实践机会;二是营造积极的学校支持环境,通过技术平台建设、团队合作与榜样示范来增强教师信心与动力;三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资源投入,优化激励机制,确保人工智能教育能够在中小学全面有效地落地实施。
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为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推广与实践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未来教育信息化战略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研究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育采纳意向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师行为特征与需求,从而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现代化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育;采纳意向;影响因素;技术接受模型
论文提纲框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实证分析法
1.4.4 比较研究法
1.5 创新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技术接受模型(TAM)及其应用
2.2 计划行为理论(TPB)与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2.3 创新扩散理论(IDT)及相关启示
2.4 教师教育采纳意向的理论整合框架
2.5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3.2 问卷设计与指标选取
3.2.1 个体因素指标(感知有用性、自我效能感、认知水平)
3.2.2 学校环境因素指标(领导支持、同伴示范、技术条件)
3.2.3 政策支持因素指标(培训机会、激励机制、资源供给)
3.3 数据收集与实施过程
3.4 数据分析方法
3.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3.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3 回归与结构方程分析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样本特征描述
4.2 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
4.3 各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4.4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结果
4.5 影响因素的路径效应分析
4.6 结果讨论与解释
第五章 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5.1 教师个体层面存在的问题
5.2 学校支持环境的不足
5.3 政策支持体系的缺陷
5.4 各因素交互作用下的问题归因
第六章 优化策略与对策建议
6.1 提升教师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素养与能力建设
6.2 营造积极的学校支持环境
6.3 完善教育政策与资源保障
6.4 建立长效激励与评价机制
6.5 构建教师人工智能教育采纳的多维支持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