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浏览项目化学习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策略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愈发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日益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路径。项目化学习强调知识在真实语境中的应用与综合能力的养成,天然契合自主学习的发展需求。本文通过文献梳理、课堂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探讨在项目化学习背景下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在目标生成、任务驱动、协作评价等环节中嵌入自主学习支架,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策略使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文章最后提出了教学流程优化、资源整合、教师专业发展和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建议,以期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范式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策略;语文素养
第一章 引言
近年来,语文课程标准的更新强调“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传统的“讲授—模仿—练习”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对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自主学习能力薄弱、语文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教育者亟需探索新的教学范式。
项目化学习以学生关注的真实情境为出发点,强调“做中学”和“探中悟”,通过阶段性项目任务的推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综合素养的提升。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需自主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分工协作、生成成果,这一过程与自主学习的理念高度契合。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期,在语文教学中开展项目化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强的参与感,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生态。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项目化学习模式下激发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与路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起源于杜威“做中学”理念,是以学生完成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真实任务为目标,通过团队合作、持续探究、过程反思等方式进行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PBL重视学习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倡导学习内容的跨学科整合和学习过程的结构化推进。
自主学习则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元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对学习目标、策略与成效的主动调控。Zimmerman提出的自主学习三阶段模型——前期计划、中期监控和后期反思,明确了有效自主学习的行为流程和能力支撑。
项目化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目标意识、合作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反思能力,这与自主学习的核心能力高度重合。因此,将自主学习策略嵌入项目化学习流程,是提升教学效能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路径。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在语文教学中采用项目化学习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表达、语言交际和文化体验等综合素养。但尚缺乏聚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细化研究与策略提炼。因此,探索“项目化学习+自主学习”融合的语文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实践价值。
第三章 项目化学习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项目化学习,需以主题项目为引领,将语文知识、能力与情感整合到真实情境中,形成系统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设计“学习任务—资源支架—成果展示—评价反思”的闭环结构,推动学生在每一阶段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项目主题通常基于课程单元内容延伸,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创设。如四年级“传统节日”单元,可设置“我们的节日文化展”项目,要求学生通过资料收集、采访记录、海报制作等活动完成展示;再如“身边的环保”主题,可设计“社区环保倡议书”撰写项目,将语文阅读、写作、表达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重点关注如下教学策略:
一是建立目标导向的自主学习框架。通过任务单、思维导图、时间规划表等工具,引导学生明确项目目标、阶段性任务与评价标准,逐步构建目标意识。
二是提供多样化学习支架。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阅读提示卡、写作结构模板、表达句型库等资源,提升学生学习策略选择能力。
三是强化合作学习机制。在小组活动中明确分工,设置角色,如资料员、编辑员、汇报员等,促进学生在互助中形成策略分享与自我监控意识。
四是嵌入反思性学习活动。在项目中设置“成果展示—同伴评价—自我反思”流程,通过写作日志、学习成长卡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过程,提升元认知能力。
第四章 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本章以L市某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实施“传统节日文化展”项目为例,分析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过程,并重点剖析自主学习策略在项目各环节中的渗透方式与效果。
项目设计概况
项目主题为“我们的节日文化展”,历时三周,围绕“了解一个传统节日—撰写介绍文字—制作展示海报—进行口头表达”四个阶段展开。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语文表达、资料整理与展示能力,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真实任务中自主完成学习过程,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阶段实施策略与自主学习行为表现
第一阶段:目标设定与资料准备
教师通过视频导入和主题讨论引出“传统节日”话题,随后布置任务单,要求学生小组选择一个节日主题,明确研究内容(节日起源、风俗、节日食物等),制定“节日调查计划表”,标注个人职责与完成时间。此阶段学生主动查阅图书馆资料、访问亲人、上网搜集节日素材,展现出较强的计划意识与信息整理能力。
第二阶段:文字组织与表达训练
学生根据资料,撰写节日介绍稿,教师提供“节日信息结构图”“描写句型库”作为支架,引导学生自主组合内容,并通过同伴互审、小组反馈对文本进行修改。学生逐步形成写作结构意识、语言表达策略,并在修改中内化写作标准。
第三阶段:展示设计与成果呈现
学生分工制作节日海报、手抄报或微型展板,配合文字说明与图片资料,完成成果展示设计。同时,教师组织展示彩排与模拟评审,学生需围绕“表达是否清晰”“信息是否详实”等标准评价他人并自我反思,强化表达与反馈意识。
第四阶段:评价反思与成果延伸
项目结束后,学生撰写“学习成长卡”,记录本次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策略和收获。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我如何解决信息不足的问题”“我最满意的部分是什么”,通过“反思引导卡片”强化自主评价能力。
实践成效分析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均获得显著提升。通过对比前后问卷与学生作品,发现学生的以下变化:
目标设定能力增强:学生能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主动制定个人与小组计划,体现出初步的时间管理与资源调配意识。
策略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句式表达、文本结构与修辞方式,展示语言表达与语篇组织能力的提升。
反思能力增强:通过反思卡与同伴互评,学生能逐步意识到自身表达的优劣,调整策略,提升自我调控水平。
学习动机增强:学生表示“参与这个活动很有意思”,“我想让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学习热情显著提高。
家长反馈亦显示,项目实施期间,孩子在家中自主查阅资料、练习表达的频率明显增加,学习主动性和成就感显著提升。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项目化学习模式与自主学习策略的融合实践,提出并验证了以下结论:
第一,在项目化语文课堂中嵌入“目标制定—资源获取—过程监控—反思评价”的自主学习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策略使用能力。
第二,项目化学习通过真实情境驱动任务,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联结和实际表达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深度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有助于建构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扮演指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提供适切的学习支架与反思引导,是推动学生实现“自我成长—自我调控—自我表达”的关键。
教学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项目化学习与自主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教学流程系统设计。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单元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兴趣,设计可分阶段推进、能引发深度思考的项目任务,明确每个环节的自主学习目标与策略引导点。
二是学习支架系统构建。开发项目任务单、目标卡、评价表、反思卡等多样化自主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建立计划意识与策略应用能力。
三是师资培训体系完善。组织教师开展项目化课程设计与自主学习指导的校本研修,提高教师在任务设计、课堂组织与评价引导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在项目实施中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过程性观察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增强学生的反馈调节能力。
五是家庭与社会协同支持。充分调动家庭、社区与数字资源参与语文项目学习,为学生提供真实学习情境与延伸空间,构建“校内—校外—线上”三位一体的语文学习支持系统。
研究展望
本研究聚焦于项目化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的实践探索,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样本范围有限、时间周期短、评价工具有待丰富等局限。后续研究可在纵向跟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轨迹、横向拓展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推动语文学科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冯建军. 项目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研究[J]. 小学语文教学, 2020(6): 12-15.
王蕾.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22(18): 114-116.
邱慧.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项目化教学探究[J]. 语文天地, 2021(5): 22-24.
Zimmerman B.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9(81): 32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