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浏览摘 要
随着我国农业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经济价值不断提升。然而,品牌虚假宣传、品质不稳定、信用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制约了品牌农业的健康发展。构建科学、客观、可操作的农产品品牌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引导品牌规范经营、提升市场公信力、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品牌信用评价理论和农产品质量保障逻辑为基础,系统梳理农产品品牌在经营合规、产品质量、市场信誉和消费者反馈等方面的信用表现,构建多维度、可量化的品牌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基于典型省域品牌样本开展实证测评分析。
本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界定农产品品牌信用的概念内涵,提出“品牌责任—信用表现—风险防控”三位一体的农产品品牌信用逻辑框架。随后,综合采用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和文献分析法,初步筛选出四大一级指标(品牌运营合规性、产品质量安全性、市场交易透明度、消费者口碑反馈)和12项二级指标,进一步通过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信用评级打分模型。实证部分以江西、广西、山东等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为样本,开展实地调研和数据采集,应用TOPSIS模型对样本品牌进行信用综合得分排序,并进行等级划分(AAA、AA、A、BBB等)。
研究结果表明:(1)农产品品牌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反映品牌主体的信用风险与信誉水平;(2)产品质量安全性和市场透明度是当前品牌信用水平的核心影响因子,占权重合计超过50%;(3)地理标志类品牌信用表现普遍优于企业自有品牌,主要得益于产地监管、行业标准和政府支持等要素;(4)部分品牌虽在市场知名度上表现较好,但在信用合规和售后响应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显示出品牌“重宣传、轻信用”的倾向。基于以上结果,本文建议加快构建农产品品牌信用信息公开机制,完善国家层面统一的品牌信用评级制度,推动信用评级结果与品牌认证、政策支持、市场准入挂钩,促进我国品牌农业从“名声经济”向“信用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信用评级;指标体系;TOPSIS模型;AHP法;实证研究
目录框架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农产品品牌发展趋势与信用缺口问题
1.1.2 信用评级对品牌农业治理的战略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产品品牌信用相关研究回顾
1.2.2 信用评级指标构建方法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述评与创新点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2 研究流程与技术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品牌信用概念界定
2.1.1 信用经济与品牌信用逻辑
2.1.2 农产品品牌信用的特殊性
2.2 农产品品牌信用形成机制
2.2.1 责任履约机制
2.2.2 风险防控与市场监督机制
2.3 信用评级的基本原理与路径
2.4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2.4.1 评级指标维度逻辑
2.4.2 影响机制假设构建
第3章 农产品品牌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构建原则
3.1.1 科学性
3.1.2 可获得性
3.1.3 全面性与层次性
3.2 指标体系设计
3.2.1 一级指标设定(四大维度)
① 品牌运营合规性
② 产品质量安全性
③ 市场交易透明度
④ 消费者口碑反馈
3.2.2 二级指标遴选(12个子项)
3.3 指标权重确定
3.3.1 专家打分法与德尔菲法初筛
3.3.2 因子分析与AHP法赋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品牌信用评级模型设计与实证分析
4.1 信用评级模型构建
4.1.1 评分模型设定(TOPSIS方法)
4.1.2 评级等级划分标准(AAA至BBB)
4.2 样本品牌选择与数据收集
4.2.1 样本地区:江西、山东、广西
4.2.2 样本品牌:赣南脐橙、烟台苹果、百色芒果等
4.3 信用评分与评级结果
4.3.1 品牌综合信用得分排序
4.3.2 不同类型品牌评级差异分析
4.4 关键短板指标分析与结果解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品牌信用评级影响因素与路径分析
5.1 信用评级影响机制模型
5.2 回归模型与变量说明
5.2.1 被解释变量:信用得分
5.2.2 解释变量:组织化程度、财政支持、认证水平、投诉率等
5.3 回归结果与弹性分析
5.4 品牌类型异质性分析
5.5 中介效应与机制识别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策建议与制度设计
6.1 构建全国统一农产品品牌信用评级制度
6.2 完善信用评级信息公开与动态更新机制
6.3 推动评级结果与政策、金融、市场联动
6.4 加强政府监管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共建
6.5 提升品牌主体信用意识与风险管控能力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7.3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