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浏览摘 要
在“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绿色转型成为提升农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不同于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绿色转型强调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增加生态服务价值并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本文以2005—2022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从能源投入强度、资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水平、生态补偿与绿色技术应用等五大维度构建农业绿色转型指数,并依据质量增长评价体系,以全要素生产率(TFP)质量增长分量、农业附加值增长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以及农村环境质量指数四项指标综合衡量区域农业经济增长质量。
研究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方法定量检验农业绿色转型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同时引入因子分解与中介效应模型厘清作用路径,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揭示区域协同效应。实证结果显示:(1)全国农业绿色转型指数稳步提升,东部地区领先于中西部,但整体仍处于中低水平;(2)农业绿色转型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著正向效应:绿色转型每提高一个标准差,TFP质量分量提升0.08、附加值增长率提高0.15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增长0.12个百分点、环境质量指数提升0.07个单位;(3)绿色技术应用和生态补偿为主要中介路径,分别通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农户环保投入显著促进增长质量提升,其中技术应用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5%;(4)空间模型表明,农业绿色转型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高转型地区对邻近区域增长质量亦产生促进作用;(5)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区域类型下,绿色转型对高附加值和环境质量驱动效果更显著,对贫困及资源型地区的拉动效应相对有限,需配套精准政策。
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一是完善绿色农业支持政策,强化技术研发与推广补贴;二是健全生态补偿与环境治理激励机制,引导主体加大环保投入;三是推动农业生产与加工、流通环节的绿色协同与产业融合;四是加强区域协同与示范带动,通过政策联动和技术共享促进中西部扶贫地区绿色转型;五是建立农业绿色增长质量监测体系,动态评估转型进程与经济质量效果。研究丰富了农业绿色转型与增长质量关联的理论与实证,亦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农业绿色转型;经济增长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中介效应
目录框架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1.1.1 “双碳”目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1.2 传统农业增长模式的瓶颈
1.1.3 研究的理论与政策价值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农业绿色转型研究进展
1.2.2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
1.2.3 二者关系的文献空白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逻辑框架
1.3.2 主要方法与模型选取
1.4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农业绿色转型的内涵与评估维度
2.1.1 能源投入与清洁生产
2.1.2 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2.1.3 污染减排与生态补偿
2.1.4 绿色技术应用
2.2 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体系
2.2.1 TFP质量分量
2.2.2 附加值与收入指标
2.2.3 环境质量指数
2.3 绿色转型促进增长质量的传导机制
2.3.1 效率路径
2.3.2 技术路径
2.3.3 激励路径
2.4 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
第3章 指标构建与方法设计
3.1 农业绿色转型指数构建
3.1.1 指标选取原则
3.1.2 五大维度指标体系
3.1.3 熵权法赋权与综合计算
3.2 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
3.2.1 指标选取与标准化
3.2.2 综合得分方法
3.3 实证模型与空间分析方法
3.3.1 双向固定效应与System GMM
3.3.2 中介效应模型
3.3.3 空间杜宾模型(SDM)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绿色转型与增长质量的时空演化
4.1 绿色转型指数时序演进特征
4.2 增长质量指标时空分布
4.3 东中西部与不同类型省份比较
4.4 空间自相关检验(Moran’s I)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检验:绿色转型对增长质量的影响
5.1 基准回归分析
5.2 System GMM动态效应检验
5.3 中介效应测试:技术应用与生态补偿
5.4 稳健性检验与异质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协同
6.1 空间模型设定与权重矩阵
6.2 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
6.3 直接效应与间接溢出效应分解
6.4 区域协同治理路径探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与路径优化
7.1 完善绿色农业支持与激励政策
7.2 强化技术研发与推广体系
7.3 健全生态补偿与激励机制
7.4 促进产业融合与绿色供应链建设
7.5 推动跨区域协同与示范带动
7.6 建立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理论贡献与政策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