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浏览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不断推进,农业物联网(IoT)技术被广泛视为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和可持续化的重要支撑手段。农业物联网通过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边缘计算及云平台,实现对土壤、气象、作物生长、机具运行等多源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为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病虫害预警、智能化管理等应用提供决策依据。然而,不同主体(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在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制约了物联网在农村的规模化推广与效能释放。基于此,本文以江苏、山东、四川、贵州四省的200余家农业主体为样本,构建集个人特征、组织因素、技术特性与外部支持四大维度的影响因素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与多层次回归分析,实证揭示农业物联网技术采纳意愿的决定机制与路径。
首先,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创新扩散理论(IDT)和组织支持理论,本文提出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信任感、组织支持、外部激励、信息化能力、风险感知七个潜变量的研究假设,并设计覆盖28个测量项的调查问卷。通过现场访谈与问卷回收,获取有效样本237份,经信度与效度检验后进入实证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标准化路径系数0.42**)和感知易用性(0.35**)是影响农户与组织采纳意愿的核心技术因素;组织支持(0.31**)和外部激励(政府补贴、示范效应,0.29**)对采纳意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信息化能力(0.22*)和信任感(0.18*)通过增强技术自信与降低不确定性,进一步促进了采纳倾向;风险感知(–0.24**)则对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抑制效应。多层次回归分析进一步揭示,不同类型主体之间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农户群体对外部激励更为敏感,而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更依赖组织支持和信息化能力;地处西部和贫困地区的主体风险感知更高、采纳意愿更低。
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完善农业物联网示范推广与培训体系,通过“点—线—面”三级示范工程增强感知有用性;二是提供精准补贴与金融支持,减轻农户前期投入负担,降低风险感知;三是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提升组织与主体的信息化能力;四是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平台,增强技术信任与应用支持;五是制定分层分级的推广策略,针对不同主体和区域特点实施差异化激励与扶持。
(本摘要约1000字)
关键词 农业物联网;采纳意愿;结构方程模型;影响因素;组织支持
目录框架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1.1.2 技术采纳意愿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应用意义
1.1.3 研究创新点与结构安排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技术接受模型(TAM)与物联网采纳研究
1.2.2 组织支持与创新扩散理论(IDT)在农业中的应用
1.2.3 研究评述与差距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2.1 技术接受模型(TAM)与感知因素
2.1.1 感知有用性
2.1.2 感知易用性
2.2 组织支持理论与外部激励
2.2.1 组织支持的内涵与作用
2.2.2 外部激励:政策补贴与示范效应
2.3 创新扩散理论(IDT):信任与风险感知
2.4 信息化能力的影响机制
2.5 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
第3章 指标设计与模型构建
3.1 测量指标体系
3.1.1 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测量项
3.1.2 组织支持与外部激励测量项
3.1.3 信任感、风险感知与信息化能力测量项
3.2 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
3.3 多层次回归模型设定
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分析结果
4.1 数据描述与统计特征
4.2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结果
4.2.1 路径系数与拟合度检验
4.2.2 潜变量影响力度分析
4.3 多层次回归分析与主体差异
4.4 区域异质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导机制与策略优化
5.1 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检验
5.2 构建“感知—支持—激励”闭环机制
5.3 分主体分区域的推广策略
5.4 平台化服务体系与培训体系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策建议与推广路径
6.1 完善示范与培训体系
6.2 精准激励与金融支持机制
6.3 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与技术服务网络
6.4 构建协同创新与多元主体参与平台
6.5 制定差异化推广与评价指标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与实践贡献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样本
B. 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表
C. SEM 与回归模型详细估计结果
D. 主要访谈纪要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