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浏览摘 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不断推进,区域品牌农业愈发成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业产业链的重要抓手。区域品牌不仅代表了地方特色资源和文化内涵,更通过品牌溢价、市场认可和组织化运作,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价值引擎。本文以典型区域品牌农业为研究对象,旨在系统评估区域品牌对农业产业链纵向与横向延伸的影响机制及其路径优化效果。研究首先从品牌经济学、价值链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视角出发,构建“品牌培育—价值传导—链条延伸”三阶段分析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涵盖品牌资源禀赋、品牌运作能力、市场拓展力、组织协同度与产业融合深度五大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全国若干重点区域品牌农业现状进行测度,并通过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区域品牌农业对农业种植、加工、流通、休闲与创新服务等环节的聚合与延伸效应。结果显示:(1)区域品牌农业对产业链延伸具有显著的正向拉动效应,其中品牌运作能力和组织协同度是关键驱动因素;(2)在品牌成熟度达到一定门槛值后,对深度加工和体验式消费等高附加值环节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3)区域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品牌领先地区对周边区域的产业链拓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4)市场拓展力通过提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与溢价水平,为产业链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撑,产业融合深度则通过跨界合作与多业态融合,形成了“品牌+产业+资本+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格局。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完善区域品牌农业培育机制、强化品牌标准与保护、优化品牌与产业链协同政策、推动跨区域品牌联盟建设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主体企业在推进区域品牌农业和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方面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路径。
目录框架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与品牌农业发展要求
1.1.2 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实践需求
1.1.3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区域品牌农业相关研究进展
1.2.2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升级研究
1.2.3 品牌—产业链联动机制研究空白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理论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评价指标与熵权-TOPSIS法
1.4.2 面板回归与空间计量分析
1.4.3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1.5 创新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区域品牌经济学理论
2.1.1 品牌资产与品牌价值理论
2.1.2 地理标志与公共品牌理论
2.2 农业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理论
2.2.1 产业链延伸概念与分层
2.2.2 价值链升级路径
2.3 品牌—产业链联动机制
2.3.1 品牌对链上环节的直接作用
2.3.2 品牌对链间协同的间接作用
2.4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2.4.1 品牌驱动延伸假设
2.4.2 门槛与空间溢出假设
第3章 区域品牌农业与产业链延伸现状测度
3.1 指标体系构建
3.1.1 品牌资源禀赋维度指标
3.1.2 品牌运作能力维度指标
3.1.3 市场拓展力维度指标
3.1.4 组织协同度维度指标
3.1.5 产业融合深度维度指标
3.2 熵权-TOPSIS综合测度
3.2.1 指标权重确定
3.2.2 综合得分计算
3.3 产业链延伸水平评价
3.3.1 种植精深延伸指标
3.3.2 加工增值延伸指标
3.3.3 流通服务延伸指标
3.3.4 休闲旅游延伸指标
3.4 现状比较与典型区域分析
第4章 区域品牌对产业链延伸的实证检验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4.1.1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4.1.2 门槛回归模型
4.1.3 空间杜宾模型(SDM)
4.2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4.3 品牌运作与组织协同的影响机制
4.4 门槛效应检验:品牌成熟度阈值
4.5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第5章 驱动因素与传导路径分析
5.1 驱动因素识别与变量构建
5.1.1 科技投入与研发投入
5.1.2 产业联盟与合作社覆盖率
5.1.3 电商渗透与营销创新
5.1.4 政府政策与财政支持
5.2 中介效应模型与路径验证
5.3 异质性分析:东中西部与主产区对比
5.4 典型案例县域机制对比
第6章 对策建议与结论
6.1 优化区域品牌培育机制
6.2 完善品牌标准化与保护政策
6.3 推动品牌与产业链协同发展
6.4 构建跨区域品牌联盟与联动机制
6.5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