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浏览摘 要
区域公共品牌作为农业品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产品价值提升与农业增效提质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各地积极推进“一区一品、一地一标”,通过构建区域品牌集群,提升农业附加值与农民收益水平。本文基于2008—2022年我国主要涉农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水平指标体系,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系统考察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对农业附加值增长的直接效应、非线性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对农业附加值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品牌密度每提升1个标准差,农业附加值年均增长率提高约0.93%;(2)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当品牌成熟度超过一定阈值后,其边际促进作用显著增强;(3)区域品牌影响力可通过提升产品溢价率、市场知名度和产业链整合度增强农业附加值创造能力;(4)品牌建设的空间外溢作用显著,邻近地区品牌发展水平对本地农业附加值提升存在正向传导效应。建议强化区域品牌标准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品牌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品牌驱动能力。
关键词 区域公共品牌;农业附加值;品牌溢价;面板数据;门槛效应;空间溢出
Abstract
(英文摘要略)
目录框架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1.1.1 农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品牌建设需求
1.1.2 农业附加值提升的路径转向与政策导向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区域品牌经济效应研究进展
1.2.2 农业附加值与产业链延伸机制研究
1.2.3 文献述评与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1.5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农业附加值的内涵与经济计量逻辑
2.2 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的价值创造路径
2.2.1 品牌溢价路径
2.2.2 市场扩展与产品结构升级路径
2.2.3 产业集聚与协同机制路径
2.3 空间联动与品牌扩散机制
2.4 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量构建与数据说明
3.1 被解释变量:农业附加值增长率
3.2 核心解释变量: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指数
3.2.1 品牌数量、注册商标、公共标识数量、品牌成熟度等级等
3.3 调节变量与控制变量设定
3.3.1 农产品出口比重、农户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覆盖率
3.3.2 农业技术投入、财政支农强度、农村人均教育年限
3.4 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品牌建设对农业附加值的基准影响分析
4.1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设定
4.2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4.3 稳健性检验:更换品牌指标、滞后项设定、子样本回归
4.4 品牌建设的边际收益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线性门槛效应检验
5.1 面板门槛模型构建
5.2 品牌成熟度的门槛变量设定与估计
5.3 单门槛与双门槛模型比较
5.4 不同区域阶段的边际效应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间外溢效应与区域联动机制
6.1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地理邻接 vs. 经济邻近)
6.2 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LISA热度图)
6.3 空间杜宾模型(SDM)设定与估计
6.4 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总效应分解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典型省份与品牌发展机制经验
7.1 浙江省“区域公用品牌+强组织支撑”模式
7.2 山东省“农超对接+全链条赋能”路径
7.3 云南省“品牌生态+特色资源”导向经验
7.4 对比总结与品牌路径归纳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政策建议与路径优化
8.1 构建标准化、差异化的区域品牌体系
8.2 健全品牌建设中的利益联结机制
8.3 推动品牌建设与农村电商融合发展
8.4 加强区域间品牌协同与生态共建机制
8.5 完善农业品牌建设绩效考评体系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理论贡献与政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