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浏览摘 要
财政支农政策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以2005—2022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为样本,构建“财政支农投入—农村居民收入”研究框架,采用面板固定效应与系统GMM动态面板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财政支农总量、结构及效率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同时考察财政支农投入的滞后效应、分项支出(基础设施、科技推广、直接补贴、保险与培训)对收入增长的边际作用,并开展区域异质性比较。研究发现:(1)财政支农总体投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每增加1个百分点财政支农占比,可带动人均收入增长约0.12个百分点;(2)基础设施投资和直接补贴的边际贡献最大,科技推广与培训投入在中西部地区效果更为显著;(3)农业保险投入对收入稳增长具有显著滞后效应;(4)东部地区财政支农效应边际递减,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依赖财政支农的收入带动作用更强;(5)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绩效评估显著影响支农效应的大小。基于此,建议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提升投入绩效、加强中西部财政支农力度,并完善支农资金绩效考核与动态监督机制,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关键词 财政支农;农村居民收入;动态面板回归;区域异质性;财政绩效
Abstract
(英文摘要略)
目录框架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的政策逻辑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下收入分配新要求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财政支农效应研究进展
1.2.2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1.2.3 文献评述与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创新性工作与论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
2.1 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传导机制
2.2 农业发展—收入增长协同理论
2.3 动态面板与GMM模型原理
2.4 影响机理假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3.1 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2 核心解释变量:财政支农投入
3.2.1 总量指标(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比重)
3.2.2 结构指标(基础设施、科技、补贴、保险、培训)
3.3 控制变量:农业增加值、农村劳动力比例、城乡收入差、农资价格等
3.4 模型设定
3.4.1 面板固定效应模型
3.4.2 System GMM 动态面板模型
3.5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财政支农对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4.2 面板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4.3 System GMM 动态效应估计
4.3.1 整体效应与滞后效应
4.3.2 分项支农效应比较
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异质性与绩效效应分析
5.1 东中西部分组回归比较
5.2 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对比
5.3 财政支农绩效评价与效应关系
5.4 城乡结合部与深度乡村的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
6.1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配置
6.2 提升财政投入效率与绩效考评
6.3 加强对中西部和重点贫困地区支农力度
6.4 完善农业保险与技能培训机制
6.5 构建财政—信贷—技术推广协同机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政策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B. 回归结果汇总表
C.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