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浏览摘 要
财政投入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而农业可持续发展则体现农业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演进。本文以2000—2022年全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财政投入—农业可持续发展”双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财政投入体系涵盖“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农户补贴、农业保险、乡村公共服务”五大维度;可持续发展体系包含“经济效益、社会福祉、生态环境”三大维度下的若干子指标。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CCD)测度两系统协同水平,并结合时空演化分析、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其时空格局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财政投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从0.42(较低水平)提升至0.68(良好协调),但区域差异显著,上中下游及西部与东北相对滞后;(2)经济效益与财政基础设施投入耦合度最高,生态环境维度与农业保险投入耦合最弱;(3)空间上呈“东强西弱、长三角—珠三角高配—西部低配”格局;(4)驱动因素中,农业科技投入、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耦合协调,而耕地资源约束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形成制约。文章提出: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强化科技与生态补偿投入、完善多层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以提升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与财政投入的协同性。
关键词 财政投入;农业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空间格局;驱动机制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财政投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
1.1.2 耦合协调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财政投入效应与农业可持续研究进展
1.2.2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应用综述
1.2.3 空间演化与驱动机制研究
1.2.4 述评与创新点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系统耦合理论概述
2.2 财政投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互动机理
2.3 耦合协调度模型原理
2.4 空间格局与驱动机制分析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说明
3.1 财政投入体系指标设计
3.1.1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3.1.2 农业科技推广
3.1.3 农户直接补贴
3.1.4 农业保险支出
3.1.5 乡村公共服务投入
3.2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指标设计
3.2.1 经济效益维度
3.2.2 社会福祉维度
3.2.3 生态环境维度
3.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4 指标标准化与权重确定(熵权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耦合协调度测算与时空演化
4.1 耦合协调度模型设定
4.2 耦合协调度分类标准
4.3 全国及分区域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
4.4 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体系耦合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间格局与局部聚集分析
5.1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Moran’s I)
5.2 局部空间格局(LISA)
5.3 热区与冷区演变轨迹
5.4 多尺度集聚与扩散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驱动机制与地理探测
6.1 驱动因子选取与变量说明
6.2 地理探测器方法原理
6.3 单因素与交互作用检验
6.4 政策、资源与要素流动的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典型区域比较分析
7.1 东部沿海示范区
7.2 中部增长极
7.3 西部振兴区
7.4 东北调整区
7.5 经验对比与启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优化财政投入与提升耦合协调的政策建议
8.1 因地制宜优化财政结构
8.2 强化科技与生态补偿联合投入
8.3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8.4 推进要素跨区域协同配置
8.5 建立耦合协调度动态监测预警机制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主要结论
9.2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9.3 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指标说明与权重表
B. 耦合协调度计算与分类标准
C. 空间自相关与探测器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