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浏览摘 要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财政支农政策成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促进农业增加值增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基于 2000—2022 年我国 31 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构建“农业增加值—财政支农投入”研究框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 GMM)方法对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增加值的动态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同时考虑财政资金规模、结构、效率等维度,设立滞后变量捕捉财政政策的时间滞后效应,并检验各类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增加值增长的边际作用差异。研究发现:(1)农业增加值增长具有显著的动态惯性特征,前期农业产出对当期增长具有持续带动效应;(2)财政支农投入在整体上对农业增加值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科技推广支出效果显著;(3)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边际产出递减趋势明显,中西部地区财政资金拉动作用更强;(4)财政支农结构的优化、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以及财政资金与农业信贷、农技推广的协同机制是提升农业增加值的关键路径。本文提出应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管理,注重政策精准性与区域差异性,完善“投入—产出—绩效”闭环管理体系,推动财政支农政策真正转化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制度动力。
关键词 财政支农;农业增加值;动态面板回归;System GMM;区域差异
Abstract
(英文摘要略)
目录框架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财政支农与农业增长的逻辑联系
1.1.2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政策转型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财政投入效应研究
1.2.2 农业增加值增长影响因素研究
1.2.3 文献评述与研究空缺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财政支农与农业产出的理论基础
2.2 农业增加值增长的经济学原理
2.3 财政投入对农业产出的传导路径
2.4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第3章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3.1 变量选择与定义
3.1.1 被解释变量:农业增加值
3.1.2 核心解释变量:财政支农投入
3.1.3 控制变量:农资价格、农地面积、劳动力、气候等
3.2 动态面板模型设定
3.2.1 GMM方法原理
3.2.2 Arellano-Bond与System GMM模型
3.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说明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财政支农对农业增加值增长的实证分析
4.1 农业增加值增长的描述性统计
4.2 回归结果与显著性分析
4.2.1 滞后项显著性检验
4.2.2 财政支农总投入的边际效应
4.3 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分析
4.3.1 基础设施、科技、补贴等分项支出影响
4.3.2 不同类型支出的边际比较
4.4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农业增长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区差异与异质性分析
5.1 东中西部财政支农效率比较
5.2 财政支农与农业基础条件的交互作用
5.3 分组回归与门槛效应检验
5.4 区域异质性背后的制度解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强财政支农绩效评估体系建设
6.2.2 推动财政支农结构优化
6.2.3 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与透明度
6.2.4 推动财政与金融支农协同机制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指标说明表与数据来源
B. 模型估计检验结果
C. 各省份分组标准与区域分类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