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浏览3.4.1 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与访谈
3.4.2 项目作品与学习过程数据的证据采集
3.4.3 准实验与设计型研究的融合路径
3.5 工具开发与质量控制
3.5.1 人工智能素养与STEAM关键能力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3.5.2 课堂整合度量表与项目性学习评分量表的开发
3.5.3 信度、效度与专家效度检验
3.6 数据分析方法与伦理
3.6.1 描述统计、差异检验、结构方程模型与层级线性模型
3.6.2 质性编码策略与三角互证
3.6.3 研究伦理、数据保护与AI伦理审查
第四章 小学AI×STEAM融合的现状与问题诊断
4.1 课程层面现状:目标表述、内容组织与课程地图
4.2 课堂层面现状:学习任务、活动设计与技术整合
4.3 评价层面现状:过程性证据、表现性评价与反馈应用
4.4 典型案例剖析: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4.5 主要问题归纳:目标异化、内容割裂、方法单一、评价滞后、师资不均
第五章 融合框架构建与课程实施
5.1 AI×STEAM“三维五环”整合框架的提出与内涵阐释
5.2 学段进阶与课程地图:低—中—高年级的能力螺旋
5.3 单元设计模板与任务谱系:从微项目到综合项目
5.4 第一轮设计型研究:方案原型、实施过程与证据采集
5.5 迭代改进:基于证据的优化与二次实施
5.6 代表性单元样例
5.6.1 “数据与环境监测”(信息科技×科学)
5.6.2 “智能机器人与结构力学”(信息科技×科学×数学)
5.6.3 “可视化叙事与AI图像生成的美学讨论”(信息科技×美术×语文)
5.6.4 “AI伦理与社会议题探究”(信息科技×道德与法治)
第六章 融合实施的成效评估与作用机制
6.1 学习结果:计算思维、科学探究、工程设计与协作沟通的提升
6.2 学习过程:任务参与度、探究深度与认知负荷的变化
6.3 统计分析与证据解释:实验—对照比较与效应量
6.4 作用机制:教师TPACK与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6.5 学校支持与课程治理的调节作用
6.6 子群体差异:不同学段、学科组合与学生背景
第七章 影响因素分析与改进策略
7.1 宏观层面:
7.1.1 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评价的协同更新
7.1.2 公共资源平台与场景库建设
7.1.3 AI伦理规范与数据安全合规指引
7.2 中观层面:
7.2.1 校长领导与校本课程治理机制
7.2.2 教研协同与跨学科备课共同体
7.2.3 场景化资源与学习空间的新基建
7.3 微观层面:
7.3.1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实践共同体
7.3.2 任务设计、反馈机制与表现性评价工具
7.3.3 课堂管理、差异化支持与包容性设计
7.4 支持工具包与实施清单
7.4.1 课程地图与单元模板
7.4.2 评价量表、观察表与证据档案袋
7.4.3 推广与本地化适配指南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与理论贡献
8.2 实践价值与推广前景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跨区域验证、长期追踪、生成式AI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人工智能素养与STEAM关键能力量表(小学生版)
附录2:课堂整合度观察量表与评分规范
附录3:访谈提纲与质性编码手册
附录4:样例单元教案、任务单与评价量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