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浏览3.2.2 教学行为的五维结构(设计、实施、评价、个性化、教研共享)
3.3 研究假设
3.3.1 态度→行为意向/自我效能/感知评估
3.3.2 中介效应与链式中介(态度→意向/效能→行为)
3.3.3 调节效应(学校支持、同伴规范、技术焦虑、工作负荷)
3.4 概念模型与路径图
3.4.1 路径设定与理论依据
3.4.2 竞争模型与替代模型设定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范式与方法
4.1.1 量化为主的混合研究思路
4.1.2 质性补充与互证策略
4.2 量表开发与测量
4.2.1 条目来源、专家效度与预测试
4.2.2 各潜变量的测量指标与编码
4.3 样本与数据采集
4.3.1 抽样框架与样本结构
4.3.2 调查实施与数据质量控制
4.4 数据分析方法
4.4.1 信度、效度与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2 EFA/CFA与SEM建模
4.4.3 中介/调节效应检验与Bootstrap
4.4.4 多群组不变性与异质性分析
4.5 研究伦理与数据保护
4.5.1 知情同意与匿名处理
4.5.2 数据安全、可复现与研究合规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样本特征与描述统计
5.2 测量模型检验结果
5.2.1 信度与聚合/区分效度
5.2.2 拟合指数与测量等价
5.3 结构模型估计
5.3.1 主路径系数与显著性
5.3.2 链式中介与间接效应
5.4 调节效应与边界条件
5.4.1 学校支持与同伴规范的增强效应
5.4.2 技术焦虑与工作负荷的抑制效应
5.5 多群组比较与稳健性检验
5.5.1 学段、教龄、学校类型差异
5.5.2 竞争模型/替代模型与敏感性分析
5.6 态度—行为鸿沟的量化识别与阈值分析
第六章 质性互证与案例研究
6.1 访谈样本与资料来源
6.2 编码框架与主题提炼
6.3 典型学校案例(领导力—共同体—课堂)的链条分析
6.4 量化结果的情境化解释与互证
第七章 讨论
7.1 主要发现与理论贡献
7.2 与既有研究的对话与扩展
7.3 实践启示
7.3.1 面向教师发展的启示
7.3.2 面向学校治理的启示
7.3.3 面向政策制度的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第八章 对策建议
8.1 教师层面:进阶式培训、反思性实践与微证书
8.2 学校层面:领导支持、技术与时间资源双支撑
8.3 政策层面:评价激励与资源均衡、伦理规范落地
8.4 教研层面:校本共同体、示范课堂与资源共建共享
8.5 评估层面:过程性证据与课堂改进的闭环机制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应用建议的落地路径与风险预案
9.3 未来研究方向(纵向追踪、场域实验、行为数据融合)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访谈提纲、课堂观察表)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