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浏览摘 要
粮食主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域,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水平直接决定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韧性。本文选取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农业TFP进行分解,考察技术进步(TC)、纯技术效率(PTEC)与规模效率(SEC)三者对TFP增长的贡献率,并采用System GMM模型进一步识别驱动因素,厘清不同因素对TFP子项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1)粮食主产区农业TFP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06%,技术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是TFP增长的主要来源;(2)主产区间差异显著,黄淮海平原区与长江中下游区TFP水平较高,东北地区在规模效率方面具备优势;(3)农业科研投入、农机化程度、财政支农强度、耕地集约化率是推动TFP提升的重要正向因素;而耕地碎片化、农业面源污染等则显著抑制TFP增长;(4)要素投入效率的提升对规模效率改善作用显著,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度则对技术进步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本文建议:加强主产区农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整治、优化财政资金结构,提升农业TFP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底座。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Malmquist指数;驱动因素分解;系统GMM
目录框架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主产区发展压力
1.1.2 农业TFP提升对粮食主产区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TFP测度研究
1.2.2 主产区效率分析与增长研究
1.2.3 研究述评与创新点提炼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农业TFP的经济含义与增长分解理论
2.2 Malmquist指数模型与效率结构
2.3 粮食主产区TFP增长的驱动逻辑与路径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域划分与数据说明
3.1 粮食主产区界定与样本省份选取
3.1.1 依据政策文件界定13个主产省区
3.2 农业TFP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3.2.1 投入指标:农业劳动、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农业资本
3.2.2 产出指标:农业增加值、粮食产量
3.3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3.4 数据预处理与稳健性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TFP及其子项动态演化特征分析
4.1 Malmquist指数构建与分解方法
4.2 全国与主产区TFP增长趋势对比
4.3 主产区TFP子项变动趋势(TC、PTEC、SEC)
4.4 区域间效率结构演化差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TFP增长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5.1 变量构建与研究假设
5.1.1 科技投入、财政支农、农机化、耕地集约度等
5.2 模型设定:System GMM方法
5.3 农业TFP整体及子项回归结果分析
5.3.1 对TC、PTEC、SEC的差异性影响
5.4 交互效应与调节机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异质性与政策机制分析
6.1 东部 vs. 中部 vs. 东北地区对比
6.2 典型主产省份案例(如河南、黑龙江、湖南)分析
6.3 财政支农效率与科技投入绩效的空间差异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与主产区发展路径
7.1 提升农业科技转化率与成果落地机制
7.2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与耕地整合机制
7.3 优化农业财政支出结构与考核体系
7.4 构建“主产区主责任+财政科技协同”的长效机制
7.5 推动区域间农业TFP一体化发展战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各主产省份TFP指数年度测算结果
B. Malmquist模型分解公式与计算说明
C. GMM估计结果补充表
D. 指标定义与数据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