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浏览
摘 要
农村人力资本是驱动农业现代化由“要素投入型”向“技术知识型”跃迁的核心要素。伴随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教育水平、健康状况与创新能力等人力资本维度在不同地区呈现显著分异,其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边际贡献亦存在空间差异。基于 2000—2023 年全国 31 个省(区、市)和 333 个地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教育‑健康‑技能‑创新”四维农村人力资本综合指数,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面板门槛模型(PTM)、空间计量模型(SDM)与分位数回归(QR)等方法,系统评估人力资本对农业现代化的地区差异性效应。主要结论:①农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稳步提升,但呈“东高西低、中部抬升、东北趋缓”的梯度格局;②人力资本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尤为显著,中西部存在明显正向阈值效应,东北地区则表现出边际递减;③教育与创新维度通过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产生直接效应,健康与技能维度则主要通过促进农业机械化及规模经营产生间接效应;④交通可达性与数字普惠金融可显著强化人力资本效应,而耕地碎片化与老龄化对其形成抑制。创新点:一是首次构建多维农村人力资本指数并融入空间关联视角;二是揭示了人力资本‑农业现代化关系的地区门槛效应与分位差异;三是提出“因区施策”的人力资本提升路径,为实现区域均衡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政策依据。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本;农业现代化;地区差异;空间计量;门槛效应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背景: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耦合的新命题
1.1.2 意义:理论价值与实践需求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进展
1.2.1 农村人力资本测度与影响研究
1.2.2 农业现代化评价与驱动研究
1.2.3 人力资本‑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评述
1.2.4 述评与研究空缺
1.3 研究思路、框架结构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结构
1.3.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人力资本理论与农业转型
2.2 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原理
2.3 区域分异与空间溢出理论
2.4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2.5 本章小结
3 农村人力资本指标体系与农业现代化测度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农村人力资本四维指标设计
3.3 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
3.4 权重确定与综合测度方法
3.4.1 熵权‑TOPSIS
3.4.2 Malmquist 指数补充测算
3.5 数据预处理与可靠性检验
3.6 本章小结
4 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的时空格局
4.1 农村人力资本时序演变
4.2 农业现代化水平时序趋势
4.3 空间自相关与热区分布
4.4 地区差异与类型划分
4.5 本章小结
5 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现代化的地区差异性效应
5.1 面板门槛模型构建
5.1.1 阈值变量与设定
5.1.2 基准估计与阈值检验
5.2 分位数回归的分布异质性分析
5.3 空间杜宾模型的溢出效应检验
5.4 影响机制: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解
5.5 本章小结
6 驱动因素与互动关系分析
6.1 政策环境与制度因素
6.2 数字经济与基础设施因素
6.3 自然资源与生态约束
6.4 老龄化、流动人口与人力资本动态
6.5 地理探测器交互效应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典型区域比较研究
7.1 东部沿海:高教育‑高创新驱动模式
7.2 中西部丘陵:技能培训‑规模经营协同模式
7.3 东北平原:健康保障‑机械化升级模式
7.4 经验比较与启示
7.5 本章小结
8 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协同的政策建议
8.1 完善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
8.2 加强农村公共健康与社会保障
8.3 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8.4 优化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环境
8.5 拓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8.6 分区分类推进与实施路径
8.7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9.3 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指标说明、模型检验结果、地区名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