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浏览摘 要
中部地区(本文界定为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省)位居我国“南北过渡、东西衔接”的战略枢纽,在全国粮食供给、农业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着承东启西的重要功能。然而,资源禀赋差异、产业类型错位、要素流动不均衡等因素导致区域内部农业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与演化特征。深入揭示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对巩固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以及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2000—2023年省、市(州)和1 km×1 km 夜光遥感栅格数据,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空间马尔科夫链、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等方法,构建“资源基础‑生产效率‑产业融合‑绿色发展”四维评价体系,系统测度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综合指数,刻画其时序趋势、空间集聚及演化路径,并探讨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2000—2023年中部农业发展水平整体年均提升2.98%,但呈“中心塌陷—双核拔高—多极扩散”阶段性演化;②空间自相关与热斑分析显示,“豫中冀南—皖北平原”形成核心高地,“武鄂—长株潭”表现加速追赶,而晋西南丘陵与赣闽交界山区则长期处于低聚集状态;③空间马尔科夫链揭示由“H‑H”稳定锁定向“H‑M”跳跃增加,低水平区“路径依赖”特征凸显;④驱动机制中,农田水利密度、农机动力、财政支农强度、农村电商普及度在1%显著水平正向促进农业发展空间升级,而耕地碎片化指数和农业面源污染强度显著抑制发展水平。创新点:(1)首次在中部六省尺度融入夜光遥感与地理加权回归实现跨尺度评价;(2)建立“静态比较—动态演进—机制识别”三位一体研究框架;(3)提出“平原核心提升—丘陵协同带动—山区绿色托底”的分区发展模式,为推动中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依据。
关键词 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空间计量
提纲框架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1.1.2 探究空间格局演化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1.2.2 空间格局演化与区域差异研究
1.2.3 中部农业发展相关研究进展
1.2.4 述评与研究空白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论文结构安排
1.3.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区域发展梯度转移与中心‑外围理论
2.2 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原理
2.3 空间计量经济与地理信息集成理论
2.4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2.5 本章小结
3 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资源基础‑生产效率‑产业融合‑绿色发展”指标设计
3.3 指标赋权与综合评价方法
3.3.1 熵权‑TOPSIS
3.3.2 Malmquist 指数补充测度
3.4 数据预处理与可靠性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时序演进分析
4.1 综合指数演变趋势与阶段划分
4.2 省际比较与分位差变动
4.3 地市级层面晋升/降级路径
4.4 影响阶段差异的初步探讨
4.5 本章小结
5 空间格局特征与演化路径
5.1 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5.2 热点冷点及其迁移轨迹
5.3 空间马尔科夫链与类型转移
5.4 多尺度集聚与扩散模式
5.5 本章小结
6 驱动机理与实证检验
6.1 理论驱动框架
6.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6.3 基准回归与稳健性检验(DSDM)
6.4 地理探测器分解与交互效应
6.5 政策冲击与异质性分析(黑土保护、国家级农高区)
6.6 本章小结
7 典型区域比较与经验启示
7.1 豫中冀南平原:高效集约与产业融合
7.2 武鄂长株潭带:加工增值与科技驱动
7.3 晋西南—赣闽山地:绿色生态与功能托底
7.4 经验总结与模式对比
7.5 本章小结
8 提升中部农业发展水平的分区策略
8.1 平原核心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集群
8.2 丘陵协同区:推进特色作物与养殖联动
8.3 山地生态区:强化绿色保护与生态补偿
8.4 数字化与物流平台一体化建设
8.5 财税金融与土地制度创新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9.3 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指标权重、模型检验结果、数据说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