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浏览摘 要
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新时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土地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雄厚,但长期以“大粮仓”单一功能定位为主,种植—养殖—加工业链协同度不足,省际间结构分工雷同、要素配置碎片化、区域竞争大于合作等矛盾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新一轮东北振兴”“黑土地保护”“大豆振兴计划”等系列政策,为东北农业结构升级与省际协同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石。
本文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分析范式,综合运用投入占比—效益贡献匹配指数(SE Index)、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ASI)、耦合协调模型(CCDM)、社会网络分析(SNA)、空间杜宾模型(SDM)等方法,基于2000—2023年面板数据及1 km×1 km NPP遥感栅格数据,系统测度东北三省农业产业结构变动轨迹、比较其耦合协调水平,并揭示协同演进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结论:(1)2000—2023年东北农业由“粮食作物—畜牧”二元模式向“粮经饲统筹”“产加销一体化”过渡,ASI由0.36升至0.51,但省际间差距呈“L”型分化,黑龙江主粮优势强化、吉林饲料作物与畜牧联动较快、辽宁加工业嵌入度最高。(2)CCDM显示三省农业结构协同性从0.38(失调)提升至0.63(勉强协调),空间SNA揭示“黑龙江→吉林→辽宁”单向溢出转向“哈长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双核互联,但边缘县域融入度不足。(3)回归结果表明,财政支农强度、农业科技投入力、交通物流指数、规模经营率在1%水平显著提升协同度;耕地碎片化、化肥强度对协同演进产生抑制。异质性检验发现,黑土地保护补贴显著促进主粮功能区内部协作,而大豆振兴政策溢出效应尚待显化。
创新之处:①构建“结构匹配—功能互补—价值共塑”三维协同评价体系;②首次结合遥感NPP数据定量刻画东北农田生态承载力对结构升级的制约;③利用SNA描绘省际及地市间产业链接网络,为分工协作路径优化提供可视化证据。研究结果可为完善东北三省差异化农业功能定位、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协同与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东北三省;农业结构调整;区域协同;耦合协调;空间计量
提纲框架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新时代东北农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1.1.2 区域协同视角下研究的重要性
1.2 文献回顾与研究进展
1.2.1 农业结构调整理论与实践研究
1.2.2 国内外区域协同与产业耦合研究
1.2.3 东北农业结构与协同相关研究评述
1.2.4 述评与研究空缺
1.3 研究思路、框架结构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论文框架
1.3.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可能不足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
2.2 区域协同发展与耦合协调理论
2.3 产业链协同与功能区分工理论
2.4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2.5 本章小结
3 东北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协同的内涵界定
3.1 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与层次
3.2 区域协同的概念与评价维度
3.3 农业结构—区域协同耦合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