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浏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字阅读对自主学习意识的促进
摘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数字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广泛。数字阅读不仅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和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尤其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立足信息化背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与教学实验等方法,系统分析数字阅读的实践路径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探讨其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促进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阅读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元认知能力、丰富学习策略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文章最后提出基于平台建设、资源优化、策略引导和家校协同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数字化转型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语文;数字阅读;自主学习意识;语文教学创新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 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下的语文教学变革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持续推进,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应用从设备更新迈向深层融合阶段。特别是在“双减”政策之后,课堂效能与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成为焦点。在语文教学领域,数字资源的广泛使用打破了传统纸质课本的局限,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图文并茂、声画交融、多平台共享的新体验。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逐步成为“资源选择者”“路径设计者”“成果创作者”,其学习方式从“跟着学”转向“自己学”“主动学”。数字阅读在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推动下,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造了全新空间。
1.2 小学语文学习特点与自主学习意识发展的契合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与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语文学习任务日益综合化、探究化,涵盖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口语交际与写作表达等多个领域。传统“灌输式”教学往往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限制其自主意识与学习能力的发展。而自主学习意识,作为驱动学习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行为的心理因素,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保障。当前,如何借助数字阅读手段,引导学生设定目标、选择内容、控制节奏、评估结果,提升其语文学习的“自发性”和“自我管理力”,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3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聚焦以下三个核心问题:(1)当前小学语文数字阅读的实施现状如何?(2)数字阅读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促进机制有哪些?(3)应如何优化数字阅读教学策略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意识?围绕这些问题,本文采用文献梳理、实证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力求提出具有理论深度与操作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数字阅读实践现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数字阅读
数字阅读是指借助电子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通过多媒体、超文本、互动式界面进行文本理解、信息检索、内容分析与意义建构的阅读行为。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数字阅读具有信息容量大、格式多样、操作灵活、反馈即时等特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
2.1.2 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驱动、自我调节与自我反思倾向,具体包括学习目标设定意识、策略选择意识、过程控制意识与学习成效评价意识四个维度。其本质是学生对学习主动权的内在认同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通过主动获取、整合和应用信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意义。数字阅读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自主探索机会,能帮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建构知识网络,提升思维能力。
2.2.2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Zimmerman提出,自主学习者具备“前期计划—中期监控—后期反思”三阶段学习循环。数字平台上的学习任务常配备可视化路径、实时反馈与学习日志,契合这一模型,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调节机制。
2.3 当前小学数字阅读的实践现状
通过对某省六所小学问卷调研与实地观察发现,80%以上的教师已在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引入数字阅读资源,如“智慧阅读APP”“整本书阅读平台”“新华小读者”等。但使用方式多停留于教师推荐、课外补充与课件演示,学生主动使用频次不高,作业反馈与过程监控未形成机制。此外,部分学生阅读停留于浅层浏览与趣味娱乐,缺乏目标意识与深度加工,导致学习效果有限。由此可见,数字阅读虽已具备硬件与资源基础,但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培养阅读思维方面仍面临教学策略缺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