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浏览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部分地区已经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对社会运行体系提出了全方位挑战,尤其在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长期存在结构性失衡、区域性差异和制度性短板,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已成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保障民生福祉的战略要务。
本文从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切入,系统梳理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服务需求特征与制度困境,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优化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基于2005—2022年国家及省域层面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相关性分析、供给—需求匹配模型和动态面板回归方法,揭示深度老龄化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演变特征与区域差异。研究发现:(1)我国公共服务在总量上持续扩张,但在结构适配性上不足,医疗、养老、长期护理等服务供给与老龄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存在较大缺口;(2)公共服务资源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城优乡劣”的空间分布格局,尤其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远低于社会需求,形成结构性矛盾;(3)深度老龄化加剧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不仅表现为财政负担加重,也体现为制度运行效率下降,服务碎片化现象突出。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优化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第一,强化政府在制度设计和财政保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第二,发挥社会力量与市场机制的补充功能,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供给格局;第三,推动智慧养老、远程医疗和数字治理技术的应用,提升服务效率和精准性;第四,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兜底保障—普惠服务—个性化供给”的多层次衔接。本文力图为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深度老龄化;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空间差异;制度优化
提纲框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公共服务供给与改革的理论基础
2.1.1 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理论
2.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2.1.3 积极老龄化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深度老龄化与公共服务研究
2.2.2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2.2.3 国内外经验比较与借鉴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3.1 深度老龄化社会的需求特征
3.2 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与存在问题
3.2.1 供给总量与结构性矛盾
3.2.2 区域差异与城乡不均衡
3.2.3 制度碎片化与供给效率不足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4.2 指标体系与变量说明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总量与结构效应
4.3.2 区域空间差异
4.3.3 政策因素与制度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度老龄化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
5.1 强化政府主导与制度保障
5.2 发挥社会力量与市场补充作用
5.3 推进智慧化、数字化的公共服务供给
5.4 构建社区为基础的多层次服务网络
5.5 建立供给侧改革的长效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已超过14%,部分地区超过20%,标志着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这一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深度老龄化带来了公共服务需求的数量扩张与结构升级。老年群体对医疗、养老、长期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不仅需要“量”的扩充,更要求“质”的提升。传统以供给总量扩张为导向的公共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差异化、多层次的需求。
其次,深度老龄化导致公共服务供给出现区域失衡与结构性矛盾。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财政能力、服务设施和专业人力资源方面差距较大,形成“东强西弱、城优乡劣”的供给格局。
第三,深度老龄化对财政可持续性和制度安排提出挑战。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政府在医疗、养老、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压力不断加大,而公共服务体系内部仍存在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碎片化严重等问题。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效率、优化结构,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不仅是积极应对深度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的现实要求。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文将深度老龄化与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结合,丰富了公共服务供给理论与老龄化治理研究,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学术视角。
(2)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可为政府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推动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促进城乡、区域间服务均等化。
(3)政策意义:通过对改革路径的探讨,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政策依据,有助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风险与财政压力。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系统梳理深度老龄化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特征,揭示需求端的新变化。
第二,分析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现状,识别存在的结构性、制度性问题。
第三,基于实证方法,揭示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差异与制度约束。
第四,提出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包括制度创新、多元供给、智慧治理等方向。
1.2.2 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三章现状分析;第四章实证研究;第五章改革路径;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
1.3.1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关于老龄化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成果,形成理论支撑。
(2)比较研究法:比较不同地区及国际经验,提炼适合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思路。
(3)实证分析法: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动态面板回归模型,揭示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关系及其区域差异。
(4)案例研究法:选择典型城市和地区,分析公共服务供给改革的实践经验。
1.3.2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渠道:
国家统计局、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历年统计年鉴与专题数据;
各省市统计年鉴及相关部门公开资料;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
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与国际比较数据。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研究视角创新: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将深度老龄化与公共服务供给改革紧密结合。
(2)方法创新:引入空间相关性分析和供给—需求匹配模型,提升实证研究的精细化程度。
(3)内容创新:在制度分析之外,强调智慧化、数字化在公共服务改革中的作用。
(4)政策建议创新:提出“兜底保障—普惠服务—个性化供给”三层次衔接模式,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可操作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