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浏览摘要
随着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人口结构快速变化对社区治理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最主要的空间载体,其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公共服务质量。现有社区治理在资源供给、服务模式、参与机制等方面仍存在适老化不足、主体协同不畅、制度设计滞后等问题,制约了社区在应对深度老龄化过程中的功能发挥。本文在梳理国内外老龄化与社区治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证调查与案例分析,探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社区治理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认为,应通过强化政府引领与制度保障,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提升智慧治理水平,构建可持续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以实现社区治理的系统化、智能化与人本化转型,为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公共治理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深度老龄化;社区治理;协同治理;智慧养老;制度优化
提纲框架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深度老龄化与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1.1 深度老龄化的界定与特征
1.2 社区治理的内涵与基本理论
1.3 深度老龄化与社区治理关系机理
1.4 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公共服务供给理论、积极老龄化理论
第二章 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2.1 社区治理结构的碎片化与主体参与不足
2.2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适老化缺陷
2.3 社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与城乡差异问题
2.4 智慧治理与数字化适老化障碍
第三章 深度老龄化社区治理优化的国际经验
3.1 日本社区养老与居家照护模式
3.2 北欧福利型社区治理模式
3.3 社区参与与志愿服务的跨国比较
3.4 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第四章 案例研究:典型城市社区治理实践
4.1 案例选择与研究方法
4.2 北京市某社区深度老龄化治理实践
4.3 浙江省某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4.4 案例比较与问题总结
第五章 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社区治理模式优化路径
5.1 构建政府引领与制度保障的顶层设计
5.2 完善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5.3 推进智慧社区与信息化适老化改造
5.4 构建可持续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5.5 提升社区治理的人本化与精细化水平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第一章 深度老龄化与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1.1 深度老龄化的界定与特征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20%则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部分地区已提前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深度老龄化不仅意味着人口数量上的变化,更意味着社会结构、劳动力供给、公共服务需求等全方位的调整。其主要特征包括:老龄人口基数庞大、高龄与失能比例上升、城乡差异显著以及代际负担加重。这些特征直接冲击社区治理的结构与功能。
1.2 社区治理的内涵与基本理论
社区治理是指在特定社会空间内,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及社区居民通过制度、资源与互动机制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供给的过程。与传统的政府单一管理不同,社区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互动与协作。其理论基础包括公共服务供给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以及社会资本理论。其中,协同治理强调多方参与和资源整合,是社区应对深度老龄化挑战的重要理念。
1.3 深度老龄化与社区治理关系机理
深度老龄化与社区治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提升了社区养老、医疗、文化、精神慰藉等服务需求,迫使社区治理模式进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老年群体生活质量与社会稳定性。社区治理模式是否能够适应深度老龄化,将直接影响社会公平、家庭和谐与公共政策执行效果。
1.4 理论基础
本研究主要借鉴三方面理论:
(1)协同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与居民之间的合作共治,适合解释社区应对老龄化的多元参与机制。
(2)公共服务供给理论:揭示社区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提高服务效率、保障老年人权益。
(3)积极老龄化理论:倡导老年人通过社会参与、健康生活与自我实现来提升晚年生活质量,为社区治理提供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