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浏览摘 要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财政投入则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和提升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政策工具。当前,在气候变化、耕地资源紧张、人口结构变化等多重挑战背景下,财政支农政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协同关系亟待系统评估。本文基于2005—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构建“财政投入—粮食安全”双系统指标体系,从“财政支出结构—农业基础能力—粮食产出能力—储备与流通”四个维度出发,运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之间的耦合程度及演化趋势,并采用空间自相关与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区域差异及影响因子。研究发现:(1)财政支农与粮食安全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持续提升,由2005年的0.41上升至2022年的0.68,整体处于“中级协调”向“良好协调”阶段过渡;(2)协调水平呈“东高西低、南强北弱”分布格局,粮食主产区财政投入与粮食安全协同效应显著优于非主产区;(3)财政资金向农业基础设施和绿色生产支持倾斜,有利于提升粮食单产与储备能力;(4)影响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包括农业科技投入水平、耕地质量管护支出、财政绩效管理能力及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匹配程度。本文建议:健全财政资金“稳定增长—精准投入—绩效导向”的机制体系,推动财政与粮食安全融合发展,提升粮食产能保障和系统韧性。
关键词 财政投入;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空间异质性;地理探测
目录框架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1.1.1 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与现实挑战
1.1.2 财政支农政策演进与效能转型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财政支农与粮食生产效率
1.2.2 粮食安全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1.2.3 财政—粮食协同机制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财政投入促进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
2.2 粮食安全的系统内涵与测度维度
2.3 协同机制的系统耦合理论基础
2.4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说明
3.1 财政投入子系统指标构建
3.1.1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
3.1.2 农机购置与补贴支出
3.1.3 绿色发展与农业科技支出
3.1.4 农产品流通与风险保障支出
3.2 粮食安全子系统指标构建
3.2.1 总产量与单产
3.2.2 人均占有量与口粮保障率
3.2.3 粮食储备与库存消费比
3.2.4 价格稳定性与流通效率
3.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说明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财政投入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测度
4.1 熵权法下双系统综合指数计算
4.2 耦合协调度模型原理与分类标准
4.3 全国及分区域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化
4.4 协调类型分布及阶段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间格局分析与区域差异
5.1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Moran’s I)
5.2 局部空间聚集性(LISA)分析
5.3 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比较分析
5.4 不同粮食功能区耦合效应特征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影响因素识别与地理探测分析
6.1 影响因素变量设定与理论基础
6.2 地理探测器方法与流程介绍
6.3 单因素驱动力分析
6.4 双因素交互作用效应分析
6.5 财政—粮食协同的分区差异机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典型区域案例比较
7.1 黑龙江省:高投入—高耦合的主产区典范
7.2 江苏省:财政与技术协同保障高产稳供
7.3 广西省:财政支持不足与粮食安全波动
7.4 案例总结与路径归纳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政策建议与优化路径
8.1 完善财政投入结构与绩效管理机制
8.2 推动耕地保护与绿色高产协同投入
8.3 健全财政支持与储备流通联动机制
8.4 强化财政与粮食功能区协同管理机制
8.5 推动跨区域粮食安全协同保障网络建设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主要结论
9.2 理论贡献与政策启示
9.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指标说明与权重设置表
B. 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