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浏览硕士论文提纲框架: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场景下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与普惠金融发展需求
1.1.2 金融科技(FinTech)驱动下的普惠金融创新
1.1.3 乡村地区金融资源配置不均与数字鸿沟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填补FinTech—乡村振兴耦合路径研究空白
1.2.2 实践意义:为政策制定与平台设计提供依据
1.2.3 社会意义:助力乡村产业、就业和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1.3 研究目标与问题
1.3.1 总体研究目标
1.3.2 核心研究问题
1.3.3 拟解决的关键难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结构安排
1.5.1 各章内容概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乡村振兴指标与实证研究进展
2.2 普惠金融与农村发展关系研究
2.3 金融科技促进普惠金融的机理研究
2.4 文献评述与研究空白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
3.2 动态能力理论与金融普惠性
3.3 金融科技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路径
3.3.1 金融可得性提升路径
3.3.2 融资成本降低路径
3.3.3 金融服务精准化路径
3.4 研究假设
3.4.1 H1:FinTech发展水平对乡村振兴成效的直接正向作用
3.4.2 H2:金融可得性在FinTech与乡村振兴间的中介效应
3.4.3 H3: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对上述路径的调节作用
3.5 概念模型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样本范围(省级/地市级面板)
4.1.2 时间区间(2018–2024年年度数据)
4.1.3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央行、第三方平台)
4.2 变量定义与度量(详细变量)
4.2.1 因变量:乡村振兴成效(RVI)
(1) 产业兴旺指数(RVI_Industry,主要产业产值/地区GDP)
(2) 生态宜居指数(RVI_Eco,环境投资占比)
(3) 生活富裕指数(RVI_Income,人均可支配收入)
4.2.2 核心自变量:FinTech发展水平(FT)
(1) 移动支付普及率(FT_Pay,移动支付交易笔数/总交易笔数)
(2) 在线信贷渗透率(FT_Loan,农村小微贷款线上发放额/总贷款额)
(3) 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数量(FT_Plat,平台注册农户数)
4.2.3 中介变量:金融可得性(FA)
(1) 农村区域银行网点数(FA_Branch)
(2) 农户获得信贷总额(FA_Credit,万元/年)
(3) 数字金融使用频次(FA_Usage,次/户·年)
4.2.4 调节变量:数字基础设施水平(DI)
(1) 宽带普及率(DI_BB,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农户数)
(2) 手机网络覆盖率(DI_Mobile,4G/5G基站数/地区面积)
4.2.5 控制变量(Controls)
(1) 地区GDP增速(GDP_Growth,%)
(2) 城镇化率(Urban_Rate,%)
(3) 教育水平(Edu_Level,人均受教育年限)
(4) 财政支出水平(Fiscal_Spend,财政对“三农”投入/地区GDP)
4.3 模型构建
4.3.1 基准模型
RVI_it = α + β FT_it + γ Controls_it + μ_i + λ_t + ε_it
4.3.2 中介效应模型(Baron-Kenny 与 Bootstrap)
4.3.3 调节效应模型
FA_it = α₁ + β₁ FT_it + γ₁ Controls_it + …
RVI_it = α₂ + β₂ FA_it + β₃ DI_it + β₄ (FA×DI)_it + …
4.3.4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
(1) 工具变量法(IV-2SLS)
(2) 替代变量检验
(3) 分样本检验
4.4 研究方法
4.4.1 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
4.4.2 Bootstrap 中介效应检验
4.4.3 分组回归与异质性分析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2 多重共线性检测
5.3 基准回归结果与假设检验
5.3.1 H1 验证:FinTech→乡村振兴
5.4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5.4.1 H2 验证:金融可得性中介路径
5.5 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5.5.1 H3 验证:数字基础设施调节
5.6 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
5.7 异质性分析(区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
5.8 结果讨论与政策启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政策与实践建议
6.3.1 对政府:完善数字乡村基础设施与监管激励
6.3.2 对金融机构: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与下沉服务
6.3.3 对科技平台:提升用户体验与数据安全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变量与数据来源对照表
B. 回归分析附表
C. 问卷及访谈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