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脱贫攻坚论文提纲,乡村振兴论文,指标体系论文,有效衔接论文,时空特征分类帮扶论文提纲

2022-11-06 16:54 431 浏览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科学内涵、测度分析与内在机理


摘要:自2015年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做好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随着2020年底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和工作重心也将发生重大转变。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对2021-2025年做好有效衔接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进行了明确阐述和工作部署,提出通过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形式来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平稳过渡,并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这部分地区推进有效衔接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四川省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年工作中均以不断创新和走在前列而多次受到中央表彰,在推进有效衔接的各项具体部署中,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于2019年提前启动了有效衔接的相关调研工作,在2020年底省统计局又与西南财经大学合作开展有效衔接统计监测制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一系列工作。但是,目前各界对于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内涵仍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有效衔接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如何测度反映有效衔接?如何通过其内在机理促进有效衔接?在进行正式考核评估之前,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和明确。因此本文主要以“有效衔接概念如何界定”—“有效衔接水平如何测评”—“有效衔接的时序演进和空间特征”—“有效衔接格局如何形成”为逻辑主线,借鉴农村发展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乡村转型理论等基本观点和方法,对有效衔接的理论内涵、测度评价和内在机理进行探索性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过程包含以下内容:首先对相关文献和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对历年中央政策表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有效衔接的多次重要论述,对有效衔接的内涵及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现阶段做好有效衔接的重点任务和理论逻辑,并运用和借鉴扎根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内生发展理论等理论思想界定了有效衔接的理论内涵和外延。其次对有效衔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进行讨论,明确了构建原则、评价维度、指标选择、测度方法等各个步骤,并以四川省为例进行测度分析,在各县(市、区)时序演进和空间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推进有效衔接的可能路径和具体模式,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具体实践和分类指导提供决策支撑和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对促进有效衔接的主要因素梳理,并基于乡村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内源-外源”因素互动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讨论,明晰了形成有效衔接格局的内在机理,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上述研究过程,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第一,关于有效衔接的概念内涵和理论研究仍在不断的完善和丰富中。一方面,有效衔接的概念内涵(顶层话语切换)大致经历了从2018年的“以贫困地区脱贫为重中之重”,到2019年和2020年间的二者“协同推进”,再到2021-2025年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变化。另一方面,脱贫攻坚胜利之后,贫困问题仍将会长期存在,而乡村振兴同样是一项持续到2050年的长期国家战略,二者的关系和内涵仍将不断发展。就现阶段来讲,有效衔接的概念内涵主要包含了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两个领域。其中6项重点任务(两不愁三保障、防范规模性返贫、稳定脱贫能力、特色产业发展、宜居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构成了有效衔接的概念外延和测度评价的基础;农户可持续生计和乡村转型发展则构成了有效衔接的理论内核,也是历届中央一号文件中不断强调的两大重要主题。第二,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精准识别和分类帮扶的基础。首先,通过科学系统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能够发挥指标体系“晴雨表”和“指挥棒”功能,科学度量有效衔接进展,为指导各地有效衔接工作提供量化考核依据。其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并把握有效衔接的科学内涵,通过对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深入分析,科学确定构建原则和构建步骤。在测算方法方面,依据变异性、差异性和稳定性原则,采用极差标准化法更能真实反应各地区指标的真实得分,但同时需要避免数据存在异常值或极端值时导致的取值范围出现明显的不均匀分布问题,根据现实要求,对各指标的上、下限阈值进行检验和确定。最后,采用专家意见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单独使用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强或与实际情况不符等缺点。第三,四川省推进有效衔接的总体水平较好,但也存在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各维度发展不协调、大部分地区乡村振兴推进滞后、农户稳定脱贫能力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不足等突出问题,并表现出明显的时序和空间特征。首先,从时序特征来看,在测评期间四川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稳步推进,两项工作的统筹协同水平明显提升,有效衔接指数总体呈梯队上升趋势,但各县衔接发展差距拉大。根据各地发展变迁路径和时序特征,大致可以将有效衔接路径模式分为“内源巩固发展模式”、“外源主导发展模式”和“内外源交替发展模式”三类。其次,从空间分布来看,五大经济区区域差距较为明显,呈现出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核心向外辐射的梯度发展趋势。其中,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整体提升幅度最大,川东北经济区次之。莫兰指数分析表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展在全省范围内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乡村振兴发展方面表现出更强的空间联系,高值地区的振兴示范带动效应更明显。从Dagum基尼系数分解看出,全省农村发展总体差距在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有明显的缩小趋势,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缓和,但五大经济区各分区之间的差距较大,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主要来源。最后,从分类帮扶来看,识别出了极化发展型、主导发展型、发展制约型、转型发展型、均衡发展型5个一级分类,并根据主导和短板维度特征细分为15个二级分类。第四,有效衔接格局的形成还会受到区位交通、自然资源、人力资本、转型意愿等内源性因素和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等外源性因素的交互影响,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区,各项因素的显著性、影响方向和作用强度均不相同。在2015年时,工业化和转型意愿对有效衔接的影响表现为正向但不显著,全球化对全局的影响表现为负向和不显著。从影响力度来看,在外源性因素里,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在内源性因素里,区位交通>自然资源>人力资本>转型意愿。到2020年时,自然资源对有效衔接的影响表现转变为不显著,城镇化、工业化、区位交通、人力资本和转型意愿对有效衔接的影响力度明显增强,在外源性因素里,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在内源性因素里,区位交通>转型意愿>人力资本>自然资源。现阶段有效衔接格局是在不同区域特征下,通过“外源-内源”因素互动作用机制下形成的。由于不同区域的内源本底不同,受外源性影响程度不同,各区域乡村发展仍处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准确把握有效衔接的理论内涵,通过分类帮扶政策,在提高农户生计资本存量的同时,对外源性因素进行适时合理引导以形成外部驱动力,加速生计结构的优化和乡村的转型发展,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有效衔接的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在新发展阶段,传统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需要面对和解决农业经济活动领域不断拓展、跨部门数据共享需求增加、部分指标的评价力减弱等方面的挑战。有必要通过新增重点指标、细化原有指标的方式完善现有县乡村三级统计监测体系,以保证有效衔接监测指标的完备性和有效性。同时,推进对有效衔接的考核评价,总结脱贫和振兴经验,发挥先进县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健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监测机制,加强对贫困边缘人口和易返贫人口的动态监测,在出现返贫信号或存在返贫隐患时能够及时有针对性启动响应措施。二是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稳定对乡村振兴中间力量的扶持政策,稳步推进第二梯队县由脱贫到振兴的过渡。另一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持续巩固凉山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引导要素资源向欠发达农村区域流动,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农户生计能力培育和农村转型发展,提升由“脱贫”到“振兴”的内生动力。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持续优化农户生计结构,降低返贫风险。三是推进分区分类的标准制定与发展引导。首先,有必要在乡村禀赋分类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基础上,确定乡村分类标准和考核评价办法,加快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分类引导方案。其次,需要推进对乡村发展阶段和主导发展模式的分类评价工作,探索多元化的衔接路径组合。最后,需要加强县域和村域层面的乡村多功能识别和分类,明确乡村转型发展方向并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有效衔接;时空特征;分类帮扶;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主要创新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宏观探讨

        2.1.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路径

        2.1.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测度分析

        2.1.4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转型发展

        2.1.5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村发展理论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3 乡村转型理论

        2.2.4 耦合协同理论

    2.3 本章小结

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探讨

    3.1 脱贫与振兴的逻辑关联

        3.1.1 我国扶贫攻坚与农村改革发展历程

        3.1.2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背景和发展脉络

        3.1.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3.2 有效衔接的内涵演变

        3.2.1 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重中之重

        3.2.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3.2.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3 有效衔接的重点任务与理论内涵

        3.3.1 基于中央政策文件的扎根分析

        3.3.2 推进有效衔接的六项重点任务

        3.3.3 有效衔接理论内涵与机制探讨

    3.4 本章小结

4.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价体系与测度分析

    4.1 有效衔接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系统框架

        4.1.2 构建原则

        4.1.3 指标体系

    4.2 有效衔接指数的测算方法

        4.2.1 指标标准化处理

        4.2.2 权重的确定方法

        4.2.3 各项指数的计算

    4.3 四川省县级层面的测度分析

        4.3.1 测评样本与数据选择

        4.3.2 有效衔接指数与分析

        4.3.3 各分维度指数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四川省有效衔接指数的时空特征及乡村振兴分类帮扶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择

        5.1.1 核密度估计(KDE)

        5.1.2 空间自相关分析

        5.1.3 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

        5.1.4 测评对象与数据来源

    5.2 四川省推进有效衔接的时序特征分析

        5.2.1 有效衔接指数总体时序特征

        5.2.2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指数分布

        5.2.3 有效衔接的演进路径和模式

    5.3 四川省有效衔接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5.3.1 有效衔接指数空间格局变化

        5.3.2 有效衔接发展的空间相关性

        5.3.3 有效衔接发展的区域差异性

    5.4 四川省乡村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分类帮扶

        5.4.1 各细分维度发展度和重构度分析

        5.4.2 乡村转型的主导维度和短板识别

        5.4.3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分类帮扶

    5.5 本章小结

6.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因素及内在机理

    6.1 影响因素分析与变量选择

        6.1.1 内源性因素分析

        6.1.2 外源性因素分析

        6.1.3 变量选择和说明

    6.2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6.2.1 研究方法

        6.2.2 模型构建

        6.2.3 数据说明

    6.3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3.1 模型检验与全局回归比较

        6.3.2 地理加权与局部回归结果

        6.3.3 各影响因素的可视化分析

    6.4 促进有效衔接的内在机理

        6.4.1 基于主要影响因素的阶段分析

        6.4.2 基于“外源-内源”互动作用机制

        6.4.3 基于有效衔接理论内涵的讨论

    6.5 本章小结

7.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有效衔接的概念内涵仍在不断完善和丰富中

        7.1.2 科学测度评价是精准识别和分类帮扶的基础

        7.1.3 推进有效衔接需要把握区域发展的演进特征

        7.1.4 有效衔接格局源于“外源—内源”互动结果

    7.2 政策启示

        7.2.1 完善有效衔接的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

        7.2.2 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扶持力度

        7.2.3 推进分区分类的标准制定与发展引导

        7.2.4 持续优化促进有效衔接相关政策设计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城乡关系变迁、工业扶贫变革与共同富裕道路的构建[J]. 邢成举,李小云,石宝峰,吴雨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2]四川省县域乡村地域功能类型识别及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 朱琳,王铁霖,夏丹.  热带地理. 2021(04)

[3]精准衔接: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机制[J]. 陆益龙.  江苏社会科学. 2021(04)

[4]新内生式发展理论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与拓展研究[J]. 闫宇,汪江华,张玉坤.  城市发展研究. 2021(07)

[5]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耦合:角色、逻辑与路径[J]. 卫志民,吴茜.  求索. 2021(04)

[6]推动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的政策稳定性思考[J]. 张立,张河.  农业经济. 2021(07)

[7]村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及路径[J]. 曹兵妥,李仙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8]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脱贫村空间再生产——以茶卡村为例[J]. 章军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9]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前沿问题[J]. 黄承伟.  行政管理改革. 2021(08)

[10]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稳定脱贫模式——基于本土化集中安置的探索实践[J]. 李聪,郭嫚嫚,雷昊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相关内容
  •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提纲,农村对策论文提纲
    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顺应历史大势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引领。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农民人口总数仍占到全部人口的一半,农村仍然是我国发展最为广阔的空间。因此,提高近一半人口的生活质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向往,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
  • 乡村振兴论文提纲,乡村文化建设论文,基本路径论文提纲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加上以杂交稻为标志的农业品种改良和农药化肥等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中国农村用较短的时间就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温饱”问题。但是随着商品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的差距再次被拉大,随着广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外流,农村一
  •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论文提纲,建设发展论文提纲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摘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文化的建设地位越来越重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文化的重要性不言
  • 乡村文化振兴论文提纲,乡村文艺队论文,乡村文化建设论文提纲
    乡村文艺队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以广西田东为例摘要:新时代以来,乡村文艺队在全国范围内的复兴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呈现出规模化、全国化的发展态势。乡村文艺队已成为乡镇居民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当代的民俗节庆文化活动中。乡村文艺队作为一个自发性的群众组织,深深地扎根于乡村文化的土壤中,对于乡村文化的变革有着天然的敏感度,能
  • 乡村振兴论文提纲,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论文,村民文化服务需求论文提纲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以河南省L县X乡为例摘要:乡村振兴是国家振兴的重要前提和支撑,其中乡村文化振兴作为铸魂工程,发挥着价值引领的作用。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这一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结合乡村振兴实际需要,调整供给内容和方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文章在责任政府理论指导下,将农村公共
相关推荐
  • 民间信仰论文提纲,乡村文化振兴论文,榆阳区传统文化论文提纲
    榆阳区民间信仰研究 ——基于乡村文化振兴视角的考察摘要:以地方宗教为基础的民间信仰是中国地方传统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间信仰是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信仰习俗,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灵魂,是千千万万底层民众笃定的信仰。民间信仰影响着家风、民风、村风。在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
  • 习近平文化观论文提纲,乡村振兴论文,乡村文化振兴论文提纲
    习近平文化观视阈下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研究摘要:党的十九大针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乡村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大战略指导。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中的更基本更深层次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工作,他认为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只有经济和物质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
  •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提纲,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论文,农村基本公共文化供给论文提纲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A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摘要:自“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文化事业建设,2018年,我国政府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将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 乡村振兴论文提纲,乡村网红论文,网络直播论文,短视频论文提纲
    面向乡村振兴的“村红”价值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豫南G县的田野调查摘要:乡村振兴面对的是中国近四十年来的社会现实:城市发展轰轰烈烈,而乡村逐渐失去主体性。在互联网技术快速迭代、自媒体产业高歌猛进的现实语境下,乡村网红群体迅速崛起,以其积极的自我表达、自我书写和自我建设的媒介实践,嵌入乡村数字治理体系之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主体。本研究以“乡村网红”
  • 乡村振兴论文提纲,TRIZ理论论文,路径提取论文提纲
    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株洲建设路径研究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全面
热门内容
  • 党史党建论文题目105个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历史考察,党史·党建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思想研究,党史·党建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党史·党
  • 数字经济论文好写题目推荐50个
    数字经济论文好写题目推荐50个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升级机遇、挑战和路径选择    2从数字经济看自由主义的局限性   3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4卖空机制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5数字巨头跨界扩张的竞争法挑战与应对    6数字经济下的杭州丝绸企业品牌营销转型升级研究   7数字时代推进共
  • 党史论文选题精选88个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规治党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6.树立正确历史认知
  • A企业仓储中心拣货流程优化研究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电子商务平台因依托于互联网也在不断迅猛发展中。自2013年起,我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调查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到11.76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10.9%。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
  • 数字经济论文范文3千字
    数字经济论文范文---持续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近些年,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加快自主创新,日益融进社会经济发展各行业整个过程,世界各国争相制订数据经济发展战略、颁布激励现行政策,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速率之快、覆盖范围之广、危害水平之深史无前例,已经变成重新组合全世界因素資源、重构世界经济构造、更改
联系方式
  • 13384015218
  • 13384015218
  • 9210066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