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浏览题目: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制度保障
摘要
现在产业升级越来越快,很多企业都在说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但到底怎么做,哪些问题最关键,其实不少地方还没想清楚。智能化就是把生产流程数字化、自动化,让机器和系统一起干活,减少人为操作,提高稳定性。绿色化就是减少能耗和排放,尽量做到节能、清洁、循环使用。融合化主要是各行各业之间多合作,把制造、服务、数字技术揉在一起,让产业链更顺畅、更稳。
我国这些年在产业升级上有明显进展,装备水平提高了,新产业也起来了一批。但是问题也不少,比如一些企业的技术还不够先进,数字系统不统一,绿色改造成本高,行业之间合作不紧密,政策在执行中和企业实际也有脱节。本文从现实情况出发,梳理了产业升级里几条关键路径: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发展智能制造、推动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构建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结合、加强产业链协同等。同时,从制度层面分析了需要补齐的短板,包括政策配套、数据治理、资金支持、行业协作机制以及产业链安全保障等。
总的来看,产业要真正升级,不靠口号,也不靠一两年突击,而是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补短板。企业要有动力也有能力去改,地方政府要把支持政策做实,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要相对稳定、连续。这样才能让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步一步建立起来,而不是停留在文件里。
关键词: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升级;制度保障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现在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很快。一方面,技术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技术一波接一波;另一方面,地缘政治、贸易摩擦、供应链风险也在增加。以前那种只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增长方式,问题已经暴露得很明显,比如资源浪费大、环境压力大、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对我国来说,继续走老路空间不大,转型升级基本上成了必选项。
从国内看,我国产业门类齐全,制造规模大,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还在。一些行业还停留在中低端环节,产品多、利润薄,技术话语权不强。一旦外部环境有波动,或者国外推出新技术新产品,一些企业很快感到压力。还有一个现实情况,就是不同地区发展差距比较大,有的地方已经在搞智能制造,有的企业还停留在粗放生产阶段。
而且,资源环境约束也越来越紧。能耗双控、碳排放目标、环保标准等政策逐步收紧,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影响很大。很多企业不转型就会被动减产甚至退出。但是转型也存在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的问题,企业常常左右为难。
在这种背景下,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就不是抽象口号,而是比较清晰的三个方向。智能化解决“效率和质量”的问题,绿色化回应“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融合化则应对“产业链协同和新业态”的需求。三者如果能在同一个框架里协同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有了比较清楚的路线图。
1.2研究意义
这篇文章主要想做三件事。第一,把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这些经常被提到的概念说具体,说到企业和产业链日常的做法上,而不是停在原则层面。第二,把“实践路径”和“制度保障”放在一起看,不把它们割裂开。实践层面解决的是“怎么做”,制度层面解决的是“做得下去、做得长久”。第三,尽量用比较实在的语言和逻辑,把问题讲清楚,让读的人不用猜作者想什么。
对政府来说,这些内容可以帮助重新审视产业政策的重点,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也避免只盯着短期项目,而忽略长期体系建设。对企业来说,可以借这个框架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已经在做,哪些方面还比较薄弱,哪些政策可以用得上。对学术研究来说,这个题目也有价值,可以为后续更细的行业研究打个基础。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含义
现代化产业体系,简单说有几个要点。第一,产业结构不能头重脚轻。不能上游基础薄弱,中间环节多而散,下游品牌和服务薄弱。要有完整、协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第二,技术水平要整体上来。不能只有少数“尖子生”,大多数企业都在低端徘徊。第三,组织方式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不能还停留在过去那种粗放管理模式。
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意味着产业之间的关系更密切。很多新产业不是凭空冒出来,而是由传统产业和新技术“拼”出来的,比如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这些都离不开原有制造基础,但又加入了新的技术和服务元素。
另外,一个产业体系是不是现代化,还要看它的韧性。也就是遇到外部冲击时,是不是容易“掉链子”。如果关键零部件、高端设备、重要软件长期依赖进口,一旦供应受限,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影响。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考虑安全和稳定,而不只是增长速度。
2.2“智能化”的含义
智能化这个词被用得很多,有时容易被喊“虚”了。这里就用简单标准:是不是通过数据和算法,让生产和管理变得更精细、更稳定,反应更快。如果是,就是在往智能化的方向走。
比如,一个工厂引入传感器和监控系统,对关键设备的温度、振动、电流实时监测。系统根据数据判断设备是否异常,提前提醒维修,而不是等设备坏了再停线抢修。这就是典型的智能化应用。再比如,利用算法根据订单情况、库存情况、设备状态来排产,而不是靠经验拍脑袋决定,也属于智能化。
智能化有几个基础条件:一是有可靠的数据来源,二是有合适的软件和算法,三是有能理解业务又懂技术的人。很多企业现在缺的不是概念,而是这三块的“配齐”能力。有的有设备没系统,有的上了系统没人会用,有的有数据没人分析。
2.3“绿色化”的含义
绿色化有时容易被理解成“多花钱做好事”。其实如果算长远账,绿色化不是简单的负担,也是一种竞争力。节能设备、清洁能源、减排技术一旦成熟,往往能带来成本下降和风险降低。
绿色化可以从三层来看。第一层是达标,就是按现有政策要求,把排放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不“踩红线”。第二层是优化,在满足政策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技术和管理降低能耗和排放。第三层是重塑,通过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改变,把原来“生产—使用—丢弃”的线性模式改成“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循环模式。
对很多企业来说,绿色化的现实困难是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还可能影响短期利润。这就需要政策在节奏和方式上安排好,不能一味“拉高门槛”,也不能一拖再拖,让企业看不清方向。
2.4“融合化”的含义
融合化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比如设备企业不只卖设备,还提供运维、培训、远程监控,为客户管理设备全周期。这样收入结构就更稳定,不完全靠一次性销售。第二,产业和数字技术融合。比如通过平台把分散的中小企业连接起来,统一接单、统一协作。第三,不同行业之间打通边界,比如汽车和通信、能源和信息技术等。
融合化的好处挺明显。一是能拉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二是能形成新的业务模式,摆脱单纯靠价格竞争;三是能让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提高利用效率。但它也有成本,比如组织调整、人力结构变化、内部冲突等,所以需要有比较清晰的转型规划,而不是盲目“跟风”。
第三章智能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3.1夯实数字基础设施
智能化建设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这里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中心、5G网络、企业内部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等。如果这些基础比较薄弱,后面的智能化都很难展开。
在现实中,数字基础设施有几个问题。一个是地区差异,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网络条件好、平台多、配套服务也比较成熟,而一些欠发达地区条件明显不足。另一个是行业差异,有的行业早早开始数字化改造,有的行业还在纸质单据和人工录入阶段。
实践路径可以分几步。首先,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有整体规划,避免重复投资,但也不能过度集中在少数园区。其次,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开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让中小企业可以按需接入,而不是每家企业都自己从头搞一套系统。最后,在信息安全方面要同步考虑,不能只追求“连起来”,忽视“守得住”。
3.2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
企业数字化改造,不能一上来就搞“大跃进”。比较稳妥的做法是,从几个关键环节入手:生产过程数据采集、物料和库存管理、设备管理、质量追踪等。这些环节改造效果比较直观,便于企业感受到数字化的价值。
比如,一家中小制造企业,可以先在几条产线上试点上马数据采集和设备监控系统,看看停机时间有没有减少,废品率有没有下降,再决定是否扩大范围。这样比一次性大规模投资要稳。
在推进过程中,人是重要因素。很多企业买了系统却用不好,原因就是内部缺少既懂业务又懂软件的人。解决办法可以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培养“复合型”员工,给现有骨干培训数据和系统使用;另一条路是和系统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不只买产品,还要让对方参与流程梳理和员工培训。
3.3发展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比一般的数字化更进一步。它要求生产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设备之间能互相协调,生产计划能根据订单和资源情况实时调整。
发展智能制造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要建“灯塔工厂”。对很多企业来说,一些分阶段的目标更实际,比如:从人工记录改成自动采集数据,从固定节奏生产变成按订单灵活排产,从事后检验变成在线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