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浏览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的省域布局研究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过去十年,中国各省经济增速分化越来越明显,传统产业在一些地区出现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减”现象。制造业原有的粗放增长方式难以维持,能源、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普遍面临成本高、市场竞争强、利润空间压缩的问题。但这些行业承载着地方就业,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盘”。如果传统产业长期不升级,产业链会出现断层,地方经济也会丧失竞争力。
同时,新兴产业开始进入快速扩张阶段。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的投资强度大、技术周期快、创新密度高。一些省份在政策驱动下快速布局,但也普遍存在“跟风式投资”“同质化建设”“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很多地方希望通过新兴产业带动经济,但单靠“引进项目”往往难以真正落地成势。
另一方面,未来产业作为更前沿、技术高度不确定的领域,例如量子科技、深海空天、生命科学、未来能源、新型材料与原子制造等,在省域层面布局仍处于初期。未来产业需要长期投入、高水平人才、持续研发体系。但多数省份基础薄弱,盲目布局会导致资源浪费;但完全不布局又可能错失下一轮竞争窗口。
因此,现在的关键并不是简单推动“传统产业上新”或“新兴产业扩规模”,而是如何让三类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省域空间中形成协调关系。让传统产业成为产业链基础,新兴产业成为创新扩展区,未来产业成为战略前沿平台。三者相互支撑,而不是彼此挤压或形成断层。
在各省普遍面临转型压力的大背景下,探索一种匹配省域实际、兼顾资源优势、注重路径依赖、突出差异化定位的协同发展模式,是一项现实而迫切的任务。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这一主题有助于丰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体系。从过往文献看,多数研究只关注传统产业转型,或强调新兴产业集聚,但缺乏“三类产业协同”的整体框架。同时,现有研究倾向于用产业生命周期或产业梯度转移解释省域布局,却较少考虑政策窗口、技术周期叠加、区域创新体系等因素。本研究希望补充这一空白。
现实意义方面,各省在制定“十四五”末及“十五五”规划时,普遍面临产业重新定位的压力。省域之间既要避免无序竞争,也要找准适合自身的赛道。三类产业之间的协同,有助于解决传统产业“去旧难”、新兴产业“上新难”、未来产业“落地难”的问题,为各省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结构提供路径参考。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综述
一、理论基础
本研究主要建立在三类理论基础上。
第一是产业结构演进理论。该理论强调产业会从低端向高端演进,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升级,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从路径依赖角度看,一个地区的产业演进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升级。因此省域要形成协同发展格局,必须在原有产业基础之上搭建衔接。
第二是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一个省的创新体系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政府组成,构成技术扩散与创新合作的基础。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技术需求上存在层次差异,但三者之间的创新溢出效应非常明显。例如传统产业对装备升级的需求,会推动高端制造发展;未来产业的突破,会为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外溢。
第三是新质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强调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不仅涉及技术升级,还涉及组织方式、商业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把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储备放在统一框架中讨论,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性逻辑。
二、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多数集中于传统产业升级路径,如绿色升级、智能改造、产业链补链强链等。文献普遍认为,传统产业升级要依靠科技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制造等手段。但研究也指出,在一些省份,传统产业升级效果并不突出,其原因与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基础薄弱、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有关。
针对新兴产业,研究主要关注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带动、科技资源布局等。从文献来看,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是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部分研究提到,各省在新兴产业布局上存在“雷同化”“政策竞赛”“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导致资源浪费。
关于未来产业,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主流观点认为,未来产业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省域布局应强调基础研究平台建设、未来技术研究院、高端人才集聚、前沿技术孵化等。但也有研究提醒,未来产业布局过早、过广,会稀释资源,难以形成真正的突破。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缺乏从“省域整体产业结构转型”视角对三类产业协同的分析。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第三章传统产业升级的省域路径与布局逻辑
传统产业不仅是地方经济的基础,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力量。省域在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时,必须考虑资源禀赋、市场规模、基础制造能力、劳动力结构等因素,而不是一味追求“摆脱传统产业”。本章节从省域视角提出三方面的布局逻辑。
一、明确传统产业的功能定位
对多数省份而言,传统产业仍承载了产业链中游的重要环节。以制造业大省为例,其传统产业往往具有完整产业链,这种链条稳定性正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基础。因此,传统产业不是被取代的对象,而是需要在结构上调整、在技术上升级、在组织上改造。
二、以数字化改造推动效率提升
数字化转型是传统产业升级最直接、成本可控、短期见效的方式。通过设备上云、生产数据采集、供应链协同平台建设等方式,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订单执行能力。各省都在尝试用“工业互联网+传统产业”的方式推动转型,但真正有效的做法是聚焦产业集群而非单个企业。
三、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传统产业往往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省域要推动绿色改造,包括节能设备更新、清洁能源替代、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等。绿色提升不仅是环保要求,更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在出口导向型产业中,绿色标准正在成为新的市场准入门槛。
第四章新兴产业的扩张机制与省域发展模式
新兴产业是近年来各省竞相布局的重点,但由于基础不同,各省发展路径存在明显差异。本章从技术、政策和资源三个维度分析新兴产业发展机制。
一、从“政策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省域最常见的做法是出台专项资金、建设产业园区、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但研究显示,只有当政策与技术创新体系结合时,才能形成持续动力。因此,各省必须强调创新平台建设,包括高校科研能力、应用研究机构、重大装备研发中心等。
二、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化发展
新兴产业的产业链短期内难以完全建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依托龙头企业,通过其市场与技术能力带动上下游落地。省域布局中,“找对龙头”比“建大园区”更重要。龙头企业对产业生态的牵引力大,可以吸引人才、带来订单、推动供应链体系完善。
三、增强产业链韧性与本地配套能力
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密度和高供应链敏感度,因此省域要注重提升产业链稳定性。例如,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配套企业的集聚程度对产业竞争力影响非常大。省域应重点加强关键零部件、本地服务体系、创新中试平台建设。
第五章未来产业的战略布局与省域前瞻规划
未来产业的发展具有前沿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省域布局应更加审慎。
一、结合自身基础选择突破方向
不是每个省都适合布局全部未来产业。省域应结合自身科研基础、产业基础、人才结构确定突破方向。例如,有航空基础的省份可以发展空天技术,有医药产业基础的省份可以发展精准医学或生命科学,有材料基础的省份可以发展未来材料或原子制造技术。
二、重点建设未来技术创新平台
未来产业突破依赖长期投入,因此省级层面应重点建设未来技术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未来产业创新中心等机构,支持基础突破。企业在未来产业中通常只能扮演部分角色,关键是科研能力与持续投入。
三、建立长周期支持机制
未来产业研发周期长,短期难以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省域需要设立长期科研基金、多轮次支持机制、前沿技术试验场等机制,让科研团队能够穿越“死亡谷”。只有提供长期稳定支持,未来产业的突破才能真正可能。
第六章三类产业的协同机制与省域空间布局模式
本章提出省域层面构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协同发展的总体框架。
一、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联动机制
三类产业在技术需求、创新方向、资源投入上具有递进关系。省级层面需要将三类产业放在统一框架中定位,通过政策、资金、项目和平台形成联动。例如,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可以成为新兴产业的应用场景,新兴产业的成熟技术又能为未来产业提供实践基础。
二、形成差异化的省域空间布局
省域可以构建“一主多点”或“多核协同”的布局模式。例如:
——将省会作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科技创新中心;
——将制造业基础好的地区作为传统产业升级的重点区域;
——将沿海、交通便利地区作为外向型产业的集聚区;
——将基础较弱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或绿色产业。
三、推进政策体系一体化设计
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扩张、未来产业培育本质上不是三个政策,而是一套贯通的产业体系。省域要通过财政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形成协同,而非分散式推动。只有整体推进,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稳定升级。
第七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认为,一个省要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核心在于:
把传统产业作为基础盘,通过数字化与绿色化提升竞争力;
把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创新平台与龙头企业带动形成集群;
把未来产业作为长远布局,聚焦科研平台与人才体系;
把三者放在一个整体框架中,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协同实现省域产业结构的动态升级。
政策建议包括:构建统一产业规划体系、强化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形成产业牵引力、建立未来产业长周期支持机制、推动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化优化等。
参考文献
[1]陈靖.中国传统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22(04):35-47.
[2]刘剑,王珂.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机制与区域创新体系耦合分析[J].科研管理,2023,44(06):112-122.
[3]李涛.未来产业布局与科技创新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2024(02):56-65.
[4]周敏.传统产业转型中的数字化改造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2021,40(10):74-83.
[5]张宏,赵伟.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23,39(08):101-109.
[6]王瑜.新兴产业链韧性建设的省域策略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4(03):85-94.
[7]李文静.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23(12):94-103.
[8]马兴.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22(06):1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