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浏览摘要: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并重的时代背景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加速推进,能源央企的数字化转型从“系统上云、业务上线”迈向“数据驱动、价值闭环”。现有研究多从“技术—绩效”或“能力—绩效”的线性视角展开,较少揭示数据治理能力、组织敏捷性与数字化转型绩效之间的协同耦合机理与情境边界。基于此,本文以中石油为典型情境,围绕“何以耦合、如何耦合、在何种条件下发挥更大效能”三个核心问题,构建“数据治理能力—组织敏捷性—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多层次耦合框架与作用路径。理论上,本文综合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信息处理理论与社会技术系统视角,界定数据治理能力的“三元维度”(制度与组织治理、技术与数据工程治理、价值与生态治理)、组织敏捷性的“两阶结构”(环境感知敏捷、响应重构敏捷),以及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四维结果”(运营效率、创新产出、财务改进与韧性表现)。方法上,采用“单案例机理探索—问卷SEM链路检验—面板数据与配置分析互证”的多方法路径:其一,基于对中石油勘探开发、管道运输、炼化与营销等关键业务单元的过程追踪与扎根编码,抽绎出“治理—敏捷—绩效”的阶段性共振与反馈强化机制;其二,基于行业内外有效样本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链式中介与调节中介效应,识别组织敏捷性的关键桥梁作用及数字基础设施成熟度、管理者数字认知与环境不确定性等边界条件;其三,利用能源企业(含中石油体系内二级单位)多年期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与稳健性策略检验“耦合—绩效”的因果关联,并以fsQCA识别通向高绩效的多重能力配置路径。预期结论包括:①数据治理能力通过“感知敏捷→响应敏捷”的链式中介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绩效;②治理各维度与敏捷子维度存在“匹配—互补—共振”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形成由“数据可用—业务可转—价值可证”的闭环;③在技术与市场不确定性较高、数字基础设施更模块化、管理者数字认知更强的情境下,耦合效应显著增强;④耦合协调度与绩效呈现倒U与门槛并存的复杂效应,存在“最优耦合区间”。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从耦合与配置视角整合三类关键能力与结果变量,提供可检验的路径模型与指数体系;管理启示在于为中石油“以数促治、以治促敏、以敏提效”的能力建设给出路线图:以“数据产品化+联邦治理”夯实底座,以“敏捷小队+双轨治理”打通业务,以“价值度量+闭环运营”固化收益,最终实现“规模—效率—韧性”的协同提升。
关键词:数据治理能力;组织敏捷性;数字化转型绩效;耦合协调;动态能力;配置视角;中石油
目录与提纲框架(硕士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能源安全与“双碳”约束下的转型压力
1.1.2 数据要素驱动与央企数字化治理的新要求
1.1.3 研究问题与核心逻辑:能力—机制—绩效—边界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总体框架
1.2.1 研究目标与核心议题
1.2.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2.3 理论分析框架与概念模型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从线性因果到耦合共振的转向
1.3.2 实践意义:中石油“以数促治、以敏提效”的路径参考
1.4 创新点
1.4.1 三元治理—双阶敏捷—四维绩效的耦合框架
1.4.2 “链式中介+情境调节+耦合协调度”的多方法验证
1.4.3 “价值闭环”导向的数字化转型绩效度量体系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方法组合:单案例—SEM—面板计量—fsQCA
1.5.2 技术路线与数据流程
1.6 关键概念界定与研究边界
1.6.1 数据治理能力的内涵与维度
1.6.2 组织敏捷性的结构与测度
1.6.3 数字化转型绩效的构成与度量
1.6.4 研究边界与情境限定(以中石油为例)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数据治理、组织敏捷、数字化绩效研究述评
2.1.1 数据治理:从合规与质量到价值与生态
2.1.2 组织敏捷:感知—响应的能力演化与影响因素
2.1.3 数字化转型绩效:运营、创新、财务与韧性维度
2.1.4 三者关系研究:中介、调节与配置视角
2.1.5 研究不足与理论空白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基础观与动态能力理论
2.2.2 信息处理理论与权变视角
2.2.3 社会技术系统与协同/耦合理论
2.3 概念模型与命题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假设构建
3.1 研究问题分解与分析框架
3.2 变量维度与测量体系构建
3.2.1 数据治理能力:制度/组织、技术/工程、价值/生态
3.2.2 组织敏捷性:环境感知敏捷、响应重构敏捷
3.2.3 数字化转型绩效:运营效率、创新产出、财务改进、韧性表现
3.3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3.3.1 主效应:数据治理能力→数字化转型绩效(H1)
3.3.2 中介链:数据治理能力→感知敏捷→响应敏捷→绩效(H2a/H2b/H2c)
3.3.3 调节效应:数字基础设施模块化(H3)、管理者数字认知(H4)、环境不确定性(H5)
3.3.4 耦合协调:治理—敏捷的匹配性与绩效的关系(H6:倒U/门槛)
3.4 研究路径与数据来源
3.4.1 单案例机理探索(中石油)
3.4.2 问卷与SEM检验
3.4.3 面板计量与配置互证(耦合协调度、fsQCA)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石油案例:耦合机理的过程追踪与扎根分析
4.1 企业与业务情境概述
4.1.1 勘探开发、油气管输、炼化与营销的数字化场景
4.1.2 数据中台/数据产品、主数据与数据标准体系建设
4.2 研究设计与数据获取
4.2.1 访谈对象、档案材料与数据三角互证
4.2.2 开放—主轴—选择性编码与饱和度检验
4.3 机理发现:从“以治促敏”到“治敏共振”
4.3.1 制度与组织治理:数据权责、标准与运营机制
4.3.2 技术与工程治理:架构模块化、数据资产化与工程化能力
4.3.3 价值与生态治理:数据产品化、生态协同与价值闭环
4.3.4 “感知—响应”敏捷链条的形成与循环强化
4.4 命题与过程模型
4.4.1 命题P1—P6(匹配、互补与共振)
4.4.2 “3×2×4”耦合框架与阶段性路径图
4.5 典型场景的绩效证据
4.5.1 勘探开发的周期压缩与成功率提升
4.5.2 炼化与管输的调度优化与能效提升
4.5.3 营销侧的客户洞察、渠道协同与损耗控制
4.6 本章小结与研究启示
第五章 实证研究:链路检验与多方法互证
5.1 问卷与SEM:链式中介与情境调节
5.1.1 量表开发、抽样与数据质量(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1.2 信度、效度与模型拟合度
5.1.3 假设检验:主效应、链式中介与调节中介
5.1.4 稳健性与替代模型(双因素敏捷、二阶因子)
5.1.5 多群组分析:不确定性/规模/数字认知分组
5.2 面板计量:耦合协调度与绩效的因果识别
5.2.1 指标体系与耦合协调度构建(治理—敏捷匹配度)
5.2.2 样本与变量:单位年度数据与控制变量设定
5.2.3 计量策略:双向固定效应、门槛模型与稳健性
5.2.4 结果分析:倒U/门槛效应及异质性(上中下游、地区、资产强度)
5.2.5 进一步检验:工具变量/滞后项、替换指标、删组检验
5.3 配置视角:fsQCA的多路径识别
5.3.1 条件集合与校准
5.3.2 覆盖度与一致性检验
5.3.3 通向高绩效的能力配置路径类型(治理主导型、敏捷主导型、均衡协同型等)
5.3.4 低绩效路径与“缺项”诊断
5.4 结果讨论
5.4.1 线性链路与非线性耦合的互证
5.4.2 路径等效、功能冗余与情境依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1)数据治理能力经由“感知—响应”双阶敏捷的链式中介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绩效;
(2)治理—敏捷的匹配与互补决定绩效边际,存在“最优耦合区间”;
(3)数字基础设施模块化、管理者数字认知与环境不确定性共同塑造耦合效应的情境边界;
(4)中石油的阶段性实践表明,“数据产品化+联邦治理+敏捷小队+价值闭环”是可复制的能力建构路线。
6.2 理论贡献
6.2.1 从因果链到耦合共振的理论整合
6.2.2 链式中介与情境调节的统一框架
6.2.3 耦合协调度指数与配置路径的提出
6.3 管理启示(以中石油为例)
6.3.1 以“数据产品化与联邦治理”夯实治理底座
6.3.2 以“敏捷组织与双轨治理”打通“治—敏—业”
6.3.3 以“价值度量与闭环运营”固化绩效回报
6.3.4 以“安全合规与伦理框架”守住底线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6.4.1 指标可得性与度量进一步细化
6.4.2 多情境跨国样本与纵向干预研究
6.4.3 与AI原生组织形态的交互机制拓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