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浏览2.5 文献述评与研究空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价值创造路径机理模型构建与案例探索
3.1 研究问题与理论命题
3.2 研究设计与方法(多案例、扎根理论、过程追踪)
3.3 案例选择标准与样本结构(央企电力、地方油气、新能源龙头等)
3.4 数据获取、编码与可靠性保证
3.5 研究发现:四类价值创造路径
3.5.1 效率提升路径:数据驱动的生产—运维—交易一体化
3.5.2 结构重构路径:平台化/服务化与数据资产变现
3.5.3 生态协同路径:产供储销用—网荷储协同与产业互联网
3.5.4 绿色低碳路径:数字孪生、能碳协同与智能调度
3.6 作用机制与中介链条
3.6.1 资源重配置—流程再造—能力跃迁
3.6.2 决策智能化与协同效率提升
3.6.3 风险识别—预警—响应的闭环治理
3.7 边界条件与情境因素
3.7.1 数据治理成熟度与组织韧性
3.7.2 业务复杂性与外部不确定性
3.7.3 技术—组织—环境(TOE)协同
3.8 命题汇总与假设生成(H1—H8)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4.1 研究问题与假设构建
4.1.1 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效应(H1)
4.1.2 资源配置效率/协同效率的中介效应(H2)
4.1.3 数据治理成熟度的门槛/调节效应(H3)
4.2 变量测度与模型设定
4.2.1 数字化程度测度(文本挖掘指数、软件资本化、数字专利等)
4.2.2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LP/OP方法对比与稳健性)
4.2.3 中介、调节与控制变量定义
4.2.4 计量模型、识别策略与偏误控制(双向固定效应、IV、PSM、动态面板、安慰剂)
4.3 样本与数据
4.3.1 A股能源企业2011—2024年面板数据
4.3.2 数据清洗与描述统计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基准回归与稳健性检验
4.4.2 机制检验与间接效应分解
4.4.3 异质性分析(子行业、所有制、地区营商环境、能源价格周期)
4.4.4 门槛回归与临界点识别
4.5 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化转型对竞争绩效的影响:SEM与fsQCA证据
5.1 研究问题与假设
5.1.1 数字化能力对财务/创新/运营/ESG绩效的作用(H4)
5.1.2 资源编排能力与供应链动态能力的链式中介(H5—H6)
5.1.3 环境不确定性与数字治理强度的调节(H7—H8)
5.2 研究设计与量表开发
5.2.1 问卷设计、预测试与修订
5.2.2 样本获取与非响应偏差检验
5.3 信效度与模型拟合
5.3.1 信度、效度与聚合区分效度检验
5.3.2 共同方法偏差处理
5.4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5.4.1 路径系数与中介/调节效应检验
5.4.2 稳健性与替代模型
5.5 fsQCA配置分析
5.5.1 条件集合与校准
5.5.2 通往高绩效的多重等效配置
5.5.3 配置间比较与管理启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价值创造路径的策略化落地与评估体系
6.1 价值创造路线图(短期“补底座”、中期“建平台”、长期“强生态”)
6.2 能力成熟度模型与指标体系
6.2.1 能力域:数据治理、算法工程化、业务场景化、生态协同
6.2.2 指标域:单位能耗/碳强度、OEE、故障率、单位度电成本、专利与新业务收入占比等
6.3 关键场景设计与实施范式
6.3.1 发电侧(机组智能运维、燃料优化、能碳协同)
6.3.2 网侧(负荷预测、灵活调度、虚拟电厂)
6.3.3 用能侧(工业能效管理、需求响应、合同能源管理)
6.3.4 油气(勘探开发智能化、炼化优化、终端零售数字化)
6.4 数据与安全治理
6.4.1 主数据与元数据治理、数据资产确权与估值
6.4.2 边云协同、隐私计算与合规体系
6.5 组织机制与生态协同
6.5.1 双元组织与敏捷治理
6.5.2 伙伴选择、价值分配与平台规则
6.6 经济性评估与投后管理
6.6.1 投资回报与全生命周期成本
6.6.2 价值兑现与持续改进闭环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路径—机制—效应的系统证据)
7.2 理论贡献(整合框架与门槛/配置视角)
7.3 管理建议(路线图、指标与治理)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跨国样本、实时数据、因果识别强化)
参考文献
附录A 问卷与量表
附录B 变量与测度说明
附录C TFP测算与稳健性附加检验
附录D 访谈提纲与案例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