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浏览8. 结论
总结主要研究发现、学术与实践意义,并展望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与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弹性退休政策日益成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的重要创新路径。本文系统梳理了弹性退休政策的内涵与发展脉络,构建了弹性退休政策作用于社会保障覆盖率提升的理论机制,结合中国各地弹性退休试点及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弹性退休政策对不同群体社会保障参保行为的影响及其提升覆盖率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弹性退休政策能够显著提升社会保障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通过延长劳动力的就业周期、促进灵活就业与再就业,为传统参保盲区群体(如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低收入群体等)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参保和缴费选择,降低了参保门槛;另一方面,弹性退休政策有助于推动社会保障多层次体系发展,加强制度衔接和个人权益保障,提升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本文建议,在持续完善弹性退休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应加强分群体政策创新、提升激励机制灵活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服务保障,协同推进弹性退休与社会保障扩面的高质量发展,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和实现社会共治共享奠定坚实基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8亿,占总人口近20%。伴随人口结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压力不断加大,覆盖率扩面增效需求尤为突出。传统的“刚性退休年龄”与一刀切的保障政策难以满足人口多样化、就业弹性化和老龄社会的多元需求。弹性退休作为应对老龄化、优化劳动力供给、提升社会保障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的创新举措,近年来在政策层面加速推进。2022年,《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试点,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退休机制,推动社会保障“应保尽保”目标的实现。
1.2 问题提出
尽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覆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尤其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中,参保意愿低、流动性大、断缴严重、权益实现难等问题突出。传统固定退休年龄制度下,部分劳动力因年龄、行业、家庭等原因被动退出劳动市场,社会保障覆盖率扩展受限。弹性退休政策能否、如何有效促进参保率提升,扩大保障覆盖面,增强制度适应性,是当前学界与政策层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3 研究意义
一方面,从理论上深化了弹性退休政策与社会保障扩面机制的互动逻辑,丰富了老龄化背景下多元保障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为政策制定者优化弹性退休顶层设计、健全社会保障扩面机制、实现群体公平与制度可持续提供了实证依据和创新建议。此外,论文通过数据与案例结合,为各地弹性退休与社会保障协同改革提供了经验样本和路径参考。
1.4 结构安排
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引言,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第二章回顾相关理论与文献;第三章梳理弹性退休政策内涵与国内外发展趋势;第四章分析社会保障覆盖率的理论与测度;第五章提出弹性退休政策提升覆盖率的具体作用机制,并以典型地区和行业案例加以说明;第六章进行实证分析,验证理论假设;第七章提出政策建议;第八章总结研究发现与意义,展望未来方向。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弹性退休与社会保障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弹性退休制度起步较早。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逐步探索多元化退休模式。例如,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允许“提前退休”和“延迟退休”选项,灵活匹配个人需求。德国通过“渐进式退休”推动老年人分阶段退出劳动力市场,有效提升了社会保障覆盖率。日本在实施弹性退休的同时,强调制度与健康管理、职业培训协同,鼓励老年人延长就业周期。
中国学界对弹性退休与社会保障关系的研究日益深入。王伟光(2021)等认为,弹性退休有助于促进多元就业,提升社会保障制度弹性与包容性。张晨(2022)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弹性退休试点地区的参保率和个人权益实现水平均优于传统制度地区。王旭(2023)以定量分析方法测算弹性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的积极影响。也有学者指出,弹性退休在推广中面临法律、管理、社会观念等障碍,需要与多层次保障体系深度融合。
2.2 覆盖率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社会保障覆盖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制度设计(参保门槛、缴费方式)、就业结构(流动性、非标准就业比例)、政策激励与约束、社会认知与观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数字化管理等新技术为社会保障扩面带来便利,但城乡、行业间不均衡依然显著。弹性退休能否成为突破口,需要结合不同群体实际需求与社会治理创新。
2.3 研究述评与创新点
现有文献对弹性退休提升社会保障覆盖率的理论关注多,实证案例较少,尤其缺乏对中国城乡差异、新业态群体和地方试点实践的系统分析。本文创新点在于:提出“弹性退休—就业延长—多元参保选择—覆盖率提升”的理论机制模型,结合浙江、广东等试点数据与制造业、互联网行业实际,分析弹性退休对不同群体的扩面效应,进而提出协同政策建议,为相关领域填补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