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浏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普惠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摘要
在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普惠金融服务创新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金融包容性的关键环节。物联网技术(IoT)凭借其实时数据采集、智能感知与远程控制优势,为农业金融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梳理了农业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分析了物联网技术赋能下农业普惠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及应用场景,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探讨其在风险评估、产品设计、信贷审批、保险理赔等环节的创新路径。最后,提出加快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据治理、完善金融生态协同等政策建议,以推动农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服务创新;风险管理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普惠金融发展。受传统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薄弱、风险评估难等因素影响,农村金融服务长期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农田管理、农产品溯源、产供销全流程数据逐渐实现实时化和透明化,为破解农业金融服务中的痛点提供了新思路。如何以物联网为基础,推动农业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已成为理论与实务关注的前沿课题。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揭示物联网技术驱动下农业普惠金融服务创新的逻辑与机制,为金融机构、政府和涉农企业探索服务创新模式、优化风险管理流程、提升金融包容性和服务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与系统归纳等方法,围绕物联网技术与农业普惠金融融合的技术路径、创新模式、典型案例、面临挑战和政策建议等内容展开系统研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物联网技术基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无线网络等手段,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全面感知、数据采集、互联互通与智能控制。其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智能灌溉、农机定位、动物追踪、仓储物流等场景,为农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提供坚实基础。
2.2 农业普惠金融内涵
农业普惠金融是指为广大农户、小微农业经营主体及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等提供可获得、可负担、可持续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民生活改善。其核心在于“包容性”与“高效性”。
2.3 物联网与农业普惠金融融合机制
信息对称性提升:物联网采集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数据,降低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风险评估与管理优化:通过环境、作物、资产等数据实时监控,增强对农业信贷与保险风险的动态评估与管控能力。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物联网数据赋能金融机构设计“场景化”“定制化”金融产品,提升服务适配度与可及性。
自动化与智能化流程:信贷审批、保险理赔等环节智能触发、自动化处理,大幅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如以色列、美国等国家已在智能农业与农业金融服务深度融合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物联网在农业生产管理、智能保险、农业信贷风控等方面的应用,认为技术创新是解决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张敏, 2022;刘涛, 2023)。但在数据治理、系统协同、生态建设等方面尚存在研究与实践不足。
3 我国农业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挑战
3.1 发展现状
金融服务主体多元,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均参与农村金融服务。
积极推广“农业信贷”、“订单融资”、“农险保障”、“移动支付”等普惠金融产品,服务覆盖率逐年提升。
以“数字乡村”、“智慧农业”为引领,部分地区已试点物联网+金融模式,推进数据驱动的风险控制与产品创新。
3.2 存在问题
农户信用信息不健全,传统金融机构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弱。
信贷审批和保险理赔流程繁琐,缺乏有效的动态风险数据支撑。
农业生产经营高度分散,金融服务的“碎片化”“高成本”特征突出。
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备部署与维护成本高,数据标准和安全体系不健全。
4 物联网赋能下的农业普惠金融服务创新模式
4.1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金融场景的应用
4.1.1 农业信贷风控创新
通过部署传感器、无人机、智能终端等,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土壤墒情、气候变化和农机使用情况,金融机构可基于真实生产数据构建农户信用画像,精准评估还款能力与风险水平,推动“信用+物联网”信贷产品开发。
4.1.2 农业保险产品创新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监测、遥感影像与农情数据,实现农作物气象指数保险、灾害自动预警与理赔自动触发。例如,一旦监测到极端气候,保险公司自动启动理赔流程,提升农户保障体验。
4.1.3 供应链金融与订单融资
依托物联网实现农产品产地溯源、物流监控、仓储管理,金融机构可据此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仓单质押、订单融资等服务,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违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