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浏览成就目标取向对高中生自主学习策略选择的预测作用研究
摘要
成就目标取向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设定的目标与动机,进而对其自主学习策略的选择产生重要作用。本文以某市三所高中新高二年级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就目标取向量表与自主学习策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成就目标取向(掌握取向、表现接近取向、表现回避取向)对高中生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选择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掌握取向对三类自主学习策略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表现接近取向对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具有中度预测;表现回避取向则与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呈负相关。基于此,本文建议学校与教师在自主学习指导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掌握目标取向,并针对不同目标类型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
关键词
成就目标取向;自主学习策略;掌握取向;表现取向;高中生
一、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与“双减”背景下,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提升学业成绩与终身发展能力的核心素养。成就目标取向理论(Achievement Goal Theory)指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持有的成就目标取向——即掌握目标取向(Mastery Orientation)与表现目标取向(Performance Orientation)——会影响其学习动机、情感体验与策略选择。已有研究多聚焦于目标取向与学业成绩、学习投入的关系,而对不同目标取向下高中生具体采用何种自主学习策略缺乏系统探讨。因此,本文旨在分析三种成就目标取向(掌握取向、表现接近取向、表现回避取向)对高中生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选择方面的预测作用,为学校和教师优化自主学习指导提供实证依据。
二、文献综述
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由Dweck与Elliot等学者提出,最初将目标分为掌握与表现两大类型,后细化为表现接近与表现回避。掌握取向的学生更关注知识理解与能力提升,倾向采用深层次学习策略;表现接近取向者重视成绩优异与他人比较,往往采用组织化的学习手段;表现回避取向者易产生焦虑,可能采取回避或浅层策略。关于自主学习策略,Pintrich等将其分为认知策略(如复述、精细加工)、元认知策略(如计划、监控、调整)和资源管理策略(如时间管理、环境调控、同伴学习)。已有研究表明,掌握取向与深层认知及元认知策略显著正相关,表现取向则与表层策略或资源管理呈弱相关。然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业负担大、情境复杂,不同目标取向下的策略选择表现尚待进一步验证。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不同成就目标取向对高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差异化预测作用。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市三所普通高中高二年级共200名学生(男生98名,女生102名)作为样本。问卷于2025年4月集中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96%。
(二)测量工具
成就目标取向量表:采用Elliot与Murayama修订版的三维目标取向量表,共18条目,分为掌握取向、表现接近取向与表现回避取向三个维度,Likert 5点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6、0.84、0.82。
自主学习策略问卷:基于Pintrich等自主学习策略量表,选取认知策略(8题)、元认知策略(7题)与资源管理策略(7题)共22题,Likert 5点评分,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8、0.90、0.85。
(三)数据分析
使用SPSS 26.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与信度检验;其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最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检验成就目标取向对三类自主学习策略的预测作用。
四、研究结果
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三种目标取向与三类自主学习策略均呈正态分布。Pearson相关显示,掌握取向与认知策略(r=0.62)、元认知策略(r=0.68)、资源管理策略(r=0.55)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表现接近取向与认知策略(r=0.46)、资源管理策略(r=0.38)呈中度正相关(p<0.01),但与元认知策略相关较弱(r=0.21,p<0.05);表现回避取向与元认知策略(r=–0.31)与资源管理策略(r=–0.28)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认知策略相关不显著(r=–0.12,p>0.05)。
2. 回归分析结果
以认知策略为因变量,三种目标取向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显示,掌握取向(β=0.53, p<0.001)和表现接近取向(β=0.28, p<0.001)对认知策略均有显著正向预测,表现回避取向预测系数不显著;模型解释变异量R²=0.52。
以元认知策略为因变量,回归结果显示,掌握取向(β=0.61, p<0.001)是主要正向预测,表现回避取向(β=–0.25, p<0.01)对元认知策略具有显著负向预测,表现接近取向预测不显著;R²=0.49。
以资源管理策略为因变量时,掌握取向(β=0.47, p<0.001)、表现接近取向(β=0.22, p<0.01)均为正向预测因素,表现回避取向(β=–0.19, p<0.05)则为负向预测;R²=0.43。
五、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掌握取向作为积极的学习动机类型,对高中生三类自主学习策略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验证了掌握目标取向与深层学习和自我调控能力的理论假设。表现接近取向则更多地促进认知与资源管理策略,可能因其关注成绩与外部奖励,更倾向于使用高效率的学习手段;但其对元认知策略影响有限,提示表现取向背景下的学生自我监控倾向较弱。表现回避取向与元认知及资源管理策略呈负相关,说明这类学生在学习中易产生回避情绪,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节与环境管理,不利于自主学习的深度和持续性。
六、结论与启示
结论:掌握取向对高中生认知、元认知与资源管理策略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表现接近取向对认知及资源管理策略具有中度预测;表现回避取向则显著抑制元认知和资源管理策略的使用。
启示:
培育掌握目标取向:高中语文与理科等学科教师应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与内在兴趣,设计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学习任务,强化学生的掌握动机。
引导表现接近者发展元认知能力:对于重视成绩的学生,需在成绩导向的评价之外,加强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监控训练,如设置“学习反思日志”与“同伴互评”机制。
帮助回避取向者克服焦虑:对表现回避取向高的学生,应关注其情绪支持与自信心培养,提供及时反馈与阶段性小成就体验,降低对失败的畏惧,从而促进其自我调节与学习环境管理。
通过对成就目标取向与自主学习策略关系的实证分析,可为高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从而提升整体学习成效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