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
浏览表4:在系统重要性银行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组下,ICQ×sys的显著性显示大银行内控效果更好。
表5:中介效应检验,分开检验信息不对称(IA)和代理成本(AG),结果显示IA不显著,AG显著。作者也做了SOBLE检验(文中写作Soble或Sobel),进一步确认代理成本有部分中介作用。
4. 表6 稳健性检验
更换内部控制度量方式,或增加其他回归后,结论不变。
整体而言,这些表格为论文的实证部分提供了充足证据,也有助于读者逐步把握检验逻辑。
---
四、与现有文献的对比及扩展分析
从研究价值角度看,本论文基于我国A股上市银行数据,实证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不良贷款率越低”,并且这种抑制效果主要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实现。此结论丰富了已有关于“内部控制与银行风险”领域的文献,对于学界和监管部门都有较强参考意义。
4.1 与传统研究关注点的区别
以往较多文献围绕“外部监管、货币政策、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本论文则突出了“银行内控”这一微观因素。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央行利率政策收紧可迫使银行减少高风险放贷,但也可能因为利润压力而导致更激进的投资。相较之下,本论文告诉我们,如果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则在银行内部即可进行风控,减少对外部强硬约束的依赖。
4.2 对信息不对称路径不显著的反思
论文在设计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银行风险的一大源头,但实证时并未得到显著支持。我们可以做一些延伸思考:
1. 测度方式局限:所使用的“股票换手率”更多体现公众投资者对该银行股票的交易活跃度,并不能完全反映银行业务层面上的信息透明度;对于银行和企业之间的“银企信息不对称”,并不能抓住核心要素。
2. 我国银行业普遍依赖抵押担保:若企业无法提供抵押物,大概率无法获得贷款;因此,对于真正的信息不对称企业,银行可能直接拒贷,样本中“存活并上市”的企业并不多。
3. 中小企业数据缺失:本论文仅研究A股上市银行,且对其放贷对象的详细数据并未完全掌握,导致统计意义不充分。
因此,作者也提示后续研究可尝试构建更贴近银行放贷场景的信息不对称指标,例如从信贷客户财务报表质量、企业征信系统评分等角度切入,可能更能揭示银行的风险形成机理。
---
五、现实启示与政策建议
该论文对实践具有明显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巩固我国银行业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公司治理,都值得深思。概括而言:
1. 银行必须提升内部控制建设的投入与执行力
如作者所强调,银行越重视内控,就越能在贷前调查、放贷审批、贷后监督等环节减少违规操作,降低信用风险。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而言,这既是合规要求,也是对维护金融稳定的责任。
2. 外部监管与内部治理需形成合力
外部监管机构应将“银行内部控制水平”纳入常规化评估,并在资本充足率、宏观审慎评估(MPA)等考核中加入对内控合规程度的衡量,加大对内控缺陷银行的处罚或整改力度。
3. 聚焦高管激励与信贷员约束
论文已证实,“代理成本”是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通道之一。因此,银行应在治理结构上强化监事会、独立董事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避免任何管理层或信贷员因个人私利而放松审查。此外,应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减少短期业绩对信贷员放贷行为的过度刺激。
4. 信息不对称领域仍需探索
尽管本研究未发现信息不对称的中介效应显著,但不可否认,银企间信息失衡仍是银行坏账出现的重要因素。监管层、银行和企业可探讨基于大数据、征信平台的数字化风控手段,推动信息透明化,以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六、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作者在论文最后也提到了本研究的潜在局限,包括:样本数量有限,A股上市银行仅14家;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度量有一定间接性;银行内控指数虽较为权威,但也难以穷尽所有内控细节。未来可在如下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1. 扩大样本范围
加入更多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乃至未上市银行或在港股上市的银行,获取更丰富的数据以验证内控对信贷风险的作用是否具有普适性。
2. 丰富内部控制的衡量维度
除了厦门大学团队编制的IC指数外,还可参考审计报告对内控缺陷的具体披露、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开信息,以便精确区分不同内控要素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3. 深度检验信息不对称
若能拿到银行贷款分户数据或与企业实际征信数据相结合,就能更好刻画信贷业务层面的信息鸿沟,而非仅通过资本市场指标。
4. 考虑外部宏观冲击
在宏观经济波动下(如疫情、国际金融动荡等),银行风险管理策略可能出现大幅变化,内部控制也会面临更大挑战,值得进一步检验其适应性。
---
七、总体评价与全文总结
《内部控制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信息不对称与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这篇论文聚焦于银行内部治理对信贷风险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实证分析,为学界和实务界提供了如下关键认知:
1. 内部控制质量高的银行,在抑制信贷风险方面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2.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内控—信贷风险”关系更突出;
3. 在银行内部治理层面,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十分重要,说明抑制代理人自利行为对于降低不良贷款率至关重要;
4. 信息不对称的中介效应未被证明,可能与研究场景和度量方式有关,仍需更多数据与方法加以探索。
结合实际,中国银行业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精细风控”转型的阶段,内控的有效性是落实风险偏好、规避信用损失的重要防线。该论文的结论可为监管机构制定与落实相关审慎政策提供借鉴,也可为银行管理层改进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指明方向。高质量的内控不仅能满足监管合规要求,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帮助银行做“自我保护”,从源头上降低不良贷款隐患,从而保障金融体系更平稳地运行。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本论文样本和测度的局限也提醒我们,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后续若能在更细分的银行类型、更长期限的数据范围,以及更精准的信息不对称指标上做拓展,或许能对“内部控制与银行风险”的关联有更加完备的认知。
---
全文回顾的主要脉络
1. 研究动机: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当前过度依赖外部监管的不足
2. 文献综述:前人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研究、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研究的回顾及缺口
3. 理论框架:信息不对称与代理冲突造成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可通过“信息与沟通、制衡监督”环节予以缓解
4. 实证设计:选取2007-2015年A股14家上市银行为样本,构建基准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
5. 结果与讨论:H1成立;H2不成立;H3成立;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内控效果更佳
6. 结论与建议:鼓励内控建设与外部监管联动,尤其要关注代理冲突抑制与中小银行治理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