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
浏览内部控制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信息不对称与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
一、论文选题与研究动机
(一)研究选题的时代背景
自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以来,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承担了绝大部分社会融资功能。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风险的问题。与外部监管(如货币政策、利率管制、宏观审慎工具等)相对应,银行内部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对于抑制信贷风险也同样重要。特别是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呈“国有控股”特征,高管权力较为集中,如果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形同虚设,则容易在放贷环节产生“关系贷”或“人情贷”、审查缺位、贷后监督不足等问题,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率攀升。
面对这一背景,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聚焦“外部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相对而言,将焦点置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对其在信贷风险防控中的功效进行理论与实证层面的深入探讨的文献仍不够充分。为此,论文作者在该文中展开了系统研究,期望揭示“内部控制质量如何影响银行信贷风险”,并进一步拆解其影响路径。
(二)信息不对称与代理冲突:银行信贷风险的两大来源
该论文的一个核心前提是:从商业银行自身视角看,横向的不对称信息与纵向的代理冲突是造成信贷风险的关键。具体而言,横向上主要指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在贷款前、贷款后的信息不对称;纵向上则指银行内部高层与前线业务部门(或信贷员)之间的代理冲突。此外,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属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其高管与股东之间同样存在委托代理难题。一旦内部治理失灵,就可能放大风险。
(三)中介效应研究:信息不对称与代理成本
为识别内部控制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路径,作者提出了信息不对称和代理冲突两条主要渠道,并用信息不对称变量(IA)与代理成本(AG)加以量化,考察这两者是否在“内部控制—信贷风险”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由此,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
1. 将内部控制引入银行信贷风险范畴:以往多是关注内部控制对企业财务舞弊、经营效率、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而对银行特定的信贷风险问题论述不足。
2. 识别不同类型银行的差异:考虑到大型银行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风险外部性更强,作者对系统重要性银行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在内部控制影响力上的差异进行比较。
3. 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中介检验:这是进一步拓展现有“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或“内部控制与银行风险”研究的重要步骤。
二、论文的结构概览与主要章节解读
该论文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3.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启示
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
论文开篇指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融资渠道仍是银行信贷,因此关注银行的信贷风险对于整体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提到,在现有文献与实践中,对信贷风险的管控往往过于倚重外部监管手段(如宏观审慎、货币政策调节、行政问责等),而忽视了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事实上,自2002年我国首次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来,监管部门就已经意识到“内部控制”对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后数次修订和完善相关规定。但在实践层面,“内部控制建设能否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仍缺乏充分的经验证据,这正是该论文的切入点。
论文进一步指出,银行系统内部普遍存在多重信息不对称:如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以及银行内部层级信息沟通不畅;再加上高管与前线信贷员、以及高管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使得违规或不当操作难以被及时发现。若内部控制体系薄弱,则上述问题将显著推高银行不良贷款率。
1.2 研究贡献
作者认为,本研究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1. 不再只关注外部监管和宏观层面因素,而是从“内部治理”和“内控质量”的角度切入,探讨对信贷风险的抑制作用。
2. 对比不同规模或系统重要性的银行,以考察“内部控制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是否在不同银行间存在差异”。
3. 分别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两个视角检验了内部控制如何在更微观层面抑制银行信贷风险,并测度中介效应的显著性。
这部分对论文主旨进行了高度概括,也交代了本文诞生的动因——填补“微观机制研究不足”的文献空白。
---
第二章:文献综述
本章节中,作者将已有研究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另一类是关于“内部控制与银行风险”。并在最后指出:“虽有部分文献对银行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但直接研究‘内部控制与银行信贷风险’的并不多。”
2.1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
该子部分聚焦国外和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的关系所做的研究梳理。例如:
国外:
一些研究沿着COSO框架,探讨内部控制缺陷如何影响企业经营风险、股价波动率、诉讼风险等。实证结果普遍显示,高质量内控可减少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
国内:
国内文献也多将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风险挂钩(如特质风险、诉讼风险、财务风险)。一些学者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企业往往对应高额诉讼赔偿或高违规概率”。也有文献显示,内部控制能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并降低信用风险。
论文作者在综述时点明,已有文献主要面向普通工商企业,不是银行金融机构;这说明对于银行这一类特殊的“高杠杆、高风险”企业形态,还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讨论。
2.2 内部控制与银行风险
在这部分,作者指出,美国金融机构研究较多:如有学者利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修正法案(FDICIA)的实施背景,发现强制性内控评估能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欧洲也有研究用面板数据验证了代理冲突加剧银行信贷风险,而健全的内部控制能较好缓解此类冲突。
相对而言,国内对银行风险的研究多关注宏观政策或行业因素(如货币政策走向、市场竞争度、资本充足率监管等),却很少直接探究银行内部控制本身是否能抑制信贷风险。作者认为这是当前文献的“缺口”,故本研究聚焦此处,以期填补空白。
通过本章的综述,读者大体了解到:国际上已有部分实证表明内控建设对银行风险有一定缓释作用,但国内尚缺少足够研究;而且对于“具体机制”也未有统一结论。
---
第三章: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这是论文的核心理论部分,作者首先从“银行信贷风险”的诱因入手,并结合内控原理构建了一个整体的逻辑框架(论文中给出了一个“图1”示意,显示内部控制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冲突来抑制银行信贷风险)。具体思路概括如下。
3.1 银行信贷风险的诱因
作者将信贷风险的横向诱因归结为“银行与借款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纵向诱因归结为“银行高管与信贷人员或股东的代理冲突”:
1. 信息不对称
签订贷款合同之前,银行因缺乏企业真实的经营信息,可能误判企业资质;
签订贷款合同之后,银行也不一定能充分监督企业资金用途,企业可能违规投资或抽逃资金;
同时,银行内部层级多、信息沟通不畅,也会造成上下级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对信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均构成阻力。
2. 代理冲突
一方面,高管与信贷员之间的代理问题:前线信贷员拥有更多“业务一线信息”,出于自利动机,可能放松审查或与企业合谋牟利;
另一方面,高管与股东之间也存在委托代理:作为所有者的股东,并不能完全监控高管决策。若银行治理结构存在“内部人控制”,则可能滋生隐藏信贷项目、不当放贷等行为。
3.2 内部控制治理银行信贷风险的机理
内部控制涵盖COSO框架下的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其中“信息与沟通”可缓解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可识别和评估信贷业务风险,“监督”与“制衡”能约束代理冲突。换言之:
化解信息不对称:
内控中的“信息与沟通”元素保证了银行内部各层级、各部门间的信息畅通,让经营数据能够有效传达。“风险评估”则能帮助银行在贷前或贷后开展审慎审查,从外部获取或交叉验证企业数据。
缓解代理冲突:
内部控制通常强调不相容岗位分离、强制轮岗、授权审批制度等,能从制度层面规避个人舞弊或管理者滥用权力。这些机制若能落实到放贷流程,就可对代理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基于上述论述,作者提出三大假设:
1. H1:内部控制质量越高,银行信贷风险越低。
2. H2:信息不对称在“内部控制—银行信贷风险”间发挥中介效应。
3. H3:代理冲突在“内部控制—银行信贷风险”间发挥中介效应。
---
第四章: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这一部分详细交代了数据来源、变量定义以及实证模型的设定过程。论文中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回归模型:一个是固定效应或面板回归(基准模型),另一个是动态面板回归(GMM),用于考虑银行风险的时序特征。作者又引入中介效应检验,用来验证H2和H3的成立与否。
4.1 数据选取
作者选择 2007-2015年A股上市银行 作为研究对象,初始覆盖16家银行,但因农业银行、光大银行上市时间较晚,数据缺失过多,最后保留14家。形成了平衡面板数据,每家银行9年,合计126个样本观测值。
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中国经济数据库(CEIC),补充一些年报信息。作者指出,在信贷结构与内部控制等数据收集上依然存在较大难度。
4.2 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银行信贷风险(Risk)
采用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总额 / 贷款总额)衡量,这是较为常见的度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