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论文,方位词论文,句法论文,语义论文

2023-04-16 19:23 1723 浏览

                        

摘要

《宋书》方位词研究《宋书》记载了刘宋王朝六十年的历史,篇幅宏大,体裁丰富,书中 保留了大量的诏令、奏疏、书信以及史家评语等珍贵史料,详细记录了刘 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及风俗等方面的史实,为研究中古 方位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南北朝史书中语言研究价值较高者之一。

论文以《宋书》中“上、下、前、后、中、里、间、内、外、左、右、 东、西、南、北"这十五个核心的单音方位词及其参与构成的多音方位词 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穷尽性地统计考察,并作语义、语法分析及历时比 较研究,归纳总结《宋书》方位词的语义特点和句法功能特征。

通过研究可知,《宋书》方位词在语义上有较大发展,词义丰富,不 仅有基本的空间方位意义,还具有不同的隐喻义,分布在空间、时间、社 会等级关系等认知域中。语义指向上有泛化趋势,但各方位词的发展不平 衡。语法功能上方位词能充当的句法成分多且灵活多变,后置使用更为常 见,复音化、后置化是其发展的明显特征,另外各类方位词在作句法成分 的能力上也表现出不平衡性。总体上《宋书》方位词继承了上古汉语方位 词系统的基本用法,又渐朝近代汉语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 点,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体现出史书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宋书》;方位词;句法;语义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宋书研究概况 1

第二节方位词研究概况 2

第三节方位词的界定 5

第四节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宋书》方位词的语义分析 10

第一节“上” “下”类方位词的意义 10

一、 “上”类 10

二、 “下”类 14

第二节“前”“后”类方位词的意义 17

一、 “前”类 17

二、 “后”类 20

第三节“左”“右”类方位词的意义 23

第四节“里” “中” “间” “内” “外”类方位词的意义 26

一、 “里”类 26

二、 “中”类 27

三、 “间”类 31

四、 “内"类 33

五、 “外”类 36

第五节“东”“西”“南”“北”类方位词的意义 39

一、 “东” “西”类 39

二、 “南” “北”类 43

第六节其他类方位词的意义 45

一、 “边”类 46

二、 “旁(傍)”类 46

三、 “侧”类 46

四、 “畔”类 47

五、 “际”类 48

六、 “头”类 49

七、 “底”类 49

小结 49

第三章《宋书》方位词的语法功能 52

第一节“上” “下”类方位词的句法功能 52

第二节“前”“后”类方位词的句法功能 55

第三节“左”“右”类方位词的句法功能 60

第四节“中” “间” “内” “外”类方位词的句法功能 62

第五节“东” “西” “南” “北”类方位词的句法功能 69

小结 76

第四章 《宋书》方位词的历史地位 80

第一节《宋书》方位词语义的历时比较 80

第二节《宋书》方位词句法功能的历时比较 87


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宋书研究概况

—、宋书简介

《宋书》南朝梁沈约(公元441——513)撰,全书共一百卷,本纪十卷、 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记载了自宋武帝永初元年(420)至顺帝升明三年(479) 刘宋六十年的历史,是刘宋王朝完整的纪传体断代史。沈约于公元487奉敕修撰 《宋书》。他在宋朝史官何承天、徐爰的基础上增新补缀,纪传七十卷只用一年 就得以完成,全书定稿时间在梁武帝即位(502)年之后。

二、宋书语料价值

在中古汉语研究中,语料方面一般关注较多的是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如 佛经或小说,而对史书的研究相对较少。《宋书》较为适合作为断代专书语言的 研究对象,它的语料丰富、全文近百万字,时代明确,口语性较强。虽然《宋书》 的口语性比不上六朝时期的笔记小说,但选择《宋书》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以 下几个原因:

(一) 史书的特殊性质。《宋书》保留了大量的诏令、奏疏、书信以及史家 评语等珍贵史料,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刘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 及风俗等方面的史实。体裁丰富多样,人物对话较浅白,叙事生动,能够较真实 地反映当时的语言风貌。

(二) 《宋书》完成时间。《宋书》的完成时间与宋灭亡时间仅仅相差二十年 左右,它的纪传部分更接近宋灭亡时间,大概只有十几年。这些因素导致《宋书》 材料较易收集,大部分是当时人的现成撰述,篇幅宏大,真实性强。

(三) 多人修订。《宋书》并不只有一个人参与编订,沈约只是对它作了补 充编纂,这样《宋书》就容易避免受个人语言习惯的制约,能更全面地反映当时 的语言风貌。

三、 宋书语盲学研究概况

对《宋书》的研究最早从两宋开始,现今学术界对《宋书》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宋书》的版本校勘、词语训诂、名物考释上,已有比较丰硕的学术成果。有 的是涉及《宋书》语言的研究成果,有的是专就《宋书》语言进行专题研究的成 果。词语札记如周一良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方一新的《东汉魏晋南北朝史 书词语笺释》;词语考释如蔡镜浩的《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王云路、方一新两 位的《中古汉语语词例释》。王芳、万久富两位更关注《宋书》的词汇方面,发 表了《〈宋书〉双音词的研究价值》、《〈宋书〉复音词中的兼类词》等一系列论文。 其后宋闻兵的《〈宋书〉词语研究》、万久富《〈宋书〉复音词研究》这两部专著 为中古汉语专书研究尤其是《宋书》研究提供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此外硕士论 文也成果颇丰,如刘毅的硕士论文《〈宋书〉校诂》在《宋书》的词语训诂和版 本校勘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张爱丽的硕士论文《〈宋书)连词研究》对《宋书》 连词的语法功能作了较全面的研究,以及李勇娜的《〈宋书〉比较句研究》、陆荣 的《〈宋书〉代词研究》等。

总之,前人在《宋书》上的成果斐然,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未发现有关 《宋书》方位词研究的专著或文章。因此,我们以《宋书》为调査对象,对其中 的方位词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希望能填补这一不足。

四、 宋书版本

《宋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版本,如毛氏汲古阁本、宋元明三朝通修 本、金陵书局本、明北监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百衲本以及中华书局校勘本 等。其中,中华书局版《宋书》集众家之长,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版本。本文依据 1974年版中华书局本《宋书》作为调査研究的底本。

第二节方位词研究概况

近几十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传入与兴起,作为人类认知范畴中最重要的词 类方位词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从研究的成果看,现代汉语共时层面的 方位词研究全面而深入,而古代汉语历时层面的方位词研究则显得零散且不深入。

一、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现状

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成果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传统意义上对方位词进行研究;二是借鉴前沿的语言理论对方位词进行研 究。

20世纪60年代,吕叔湘在《方位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一文中运用了特 定语料的穷尽性统计分析方法来研究方位词。文章对表示同一方位的单音和双音 方位词从文体差别、语法位置、音节数量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考察比较,并提出了 方位词的“定向性”和“泛向性”两个概念。吕叔湘的这篇文章是方位词研究史 上的经典之作,为以后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提供了基本思路。

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传入,方位词的研究成为热点。认知语 言学为表达空间认知域的方位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如方经 民的《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1999)着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有关 汉语方位参照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一番梳理;崔希亮在《空间方位关系及其泛化形 式的认知解释》(2000) 一文中用“泛化形式”和“认知选择”来解释方位词的 不对称现象。此外还有如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1994)、刘宁生《汉 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1994)从空间概念表达(认知、理解)的角度对 方位词进行了研究;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1999)、曾传禄《“里、 中、内、外”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2005)运用空间隐喻理论,对方位词在时 间、社会关系、范围、数量等领域的抽象表义功能进行了探讨。这一时期关于汉 语方位词研究的硕博论文相当之多,主要为个案研究,如汪洋的《方位词“上、 下、里、夕卜”的语义认知研究》(2007)、蔡永强的《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 统》(2008)等。

尤其是9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研究现代汉语方位词的专著,如储泽祥的《现 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1997)根据方位词在汉语方所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对现 代汉语里空间方位的表达形式进行了综合描写和分析;齐沪扬的《现代汉语空间 问题研究》(1998)从方位词与空间的关系入手,对方位词重新划分归类,构建了 汉语方位词的整个框架。这体现出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日趋成熟和系统化。

另外还有学者从文化内涵、语法化、语用、类型学角度等研究方位词,王希 杰的《就方位词语谈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002)、蒋冰清的《汉语方位词东南西 北的文化意义解读》(2008)等文章都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方位词的文化意蕴,指 出除了可以表达方位词空间方位概念,还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关;方经民在

《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2004)一文中对现代汉语方位词形式、语 义、功能上的内部差异,把方位词分化为方位词名词、方向词、方位区别词和方 位词;林笛在《汉语空间方位词的语用考察》(1993)中主要探讨了 “前边、后 边、左边、右边、旁边”(包括加“面”、“头”的形式)这一系列的方位词的 语用特点,在语境情景中考察了制约汉语空间方位词使用的心理变量,并分析归 纳了说汉语的人使用空间方位词的心理机制;贝罗贝、曹茜蕾、曹嫄的《汉语方 位词的历时和类型学考察X2014)在汉语和其他语言间进行了一定的对比分析。

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不仅针对普通话,还涉及到方言中的方位词,如何天 祥《兰州方言里的“上”与“下”》(1987)、丁振芳《鲁南方言“的”“的个” 及方位词的特殊用法》(1995)等。

总之,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趋于成熟,个案研究内容丰富,探讨研究深入广 泛,所釆用的研究方法及形式多样。

二、古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现状

(_)全面研充概况

唐启运的《论古代汉语的处所方位名词》对古代汉语方位名词的特点进行了 较为全面的介绍,这篇文章论述了古代汉语处所方位名词在语义表达方面的作用 以及它们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或组成短语时的句法功能。此外,该文还对类属处所 方位名词进行了探讨。

(二)断代研究概况

(1) 上古汉语方面,有代表性的是甘露的《甲骨文方位词研究》(1999)、 张世禄的《先秦汉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1996)以及张静的《先秦汉语方位词 研究》(2005)o《甲骨文方位词研究》对甲骨文方位词的构成及语法功能做了详 细的分析,描绘了方位词历史源头的面貌;《先秦汉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从组 合功能和句法功能上对方位词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方位词的活用现象;《先秦汉 语方位词研究》主要从认知心理和语义层面对先秦方位词进行描写。

(2) 中古汉语方位词研究方面,代表性的有侯兰生的《〈世说新语〉中的方 位词》(1985)、蔡言胜的博士论文《〈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2005)及林晓恒 的《中古汉语方位词研究》(2011)。侯兰生的文章大致勾勒出了《世说新语》方 位词的整体面貌;蔡言胜的论文则对《世说新语》中的方位词进行了穷尽性的数 据统计,并做了历时比较,还釆用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为专书方位 词研究树立了典范;《中古汉语方位词研究》对中古时期各类方位词的意义、语 法功能以及形式类型等情况进行研究,并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对方位词系统中语 义、句法功能及形式发展中的特点、规律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是一部很重要的研 究中古汉语方位词的专著。

(3)近代汉语方位词研究方面,论文成果不多,但也有一些可供借鉴的作 品,如祖生利的《元代白话碑文中方位词的格标记作用》(2001 )0

(三) 方位词个体的历时研究

汪维辉《方位词“里”考源M1999)将认知学与历时文献用例考査相结合, 对“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作了探讨。此外还有蒋逸雪《释“四方”》(1981)、 杨伯奎《说“中”》(1983)、胡念耕《唐兰释“中”补苴》(1991)等。但是合 成方位词的溯源工作基本上没有专文论及。

(四) 其他研兖概况

还有些学者注重研究方位词的活用现象,如余心乐的《方位词在古汉语中的 动词功能》(1981)、张军、王述峰的《论古汉语方位词用如动词》(1991)等。 也有一些学者从古代汉语方位词的特点入手,提出适合古代汉语方位词划类的标 准,如上文提到的唐文和侯文。

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如火如荼,而古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显得较薄弱,缺乏 系统性。特别是中古时期的方位词研究,还未找到适用于古汉语特点的理论和方 法。中古时期是汉语发展迅猛的阶段,方位词本身及其使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基本方位词的使用范围扩大、新的方位词出现、合成方位词逐渐大量使用等。 因此,中古时期的方位词研究提升的空间较为广阔。

第三节方位词的界定

一、 方位词的词类归属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方位词的词性和归属问题意见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 归为名词的小类或附类。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黎锦熙、丁声树、 黄伯荣、储泽祥等。国内通行的语法教材也基本持这种观点,他们主要从语义方 面来考虑。如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1997)中就认为方位词是 名词的一个小类。杨伯峻、何乐士主编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1992)也认 为“东、西、南、北、上、中、下、内、夕卜、前、后、左、右”这一类的词,基 本上是名词。

(二) 独立于名词的体词。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吕叔湘、赵元任、朱德 熙等。在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1979)中,方位词被归入到体词当中,他 把方位词看作是名词并列的一个词类。朱德熙的《语法讲义》(1982)中,也明 确地提出体词包括名词、处所词、方位词、时间词等等。

(三) 认为方位词本质上是虚词,或者趋向于虚词。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有陈望道、刘丹青、张谊生、方经民等。陈望道的《文法简论》(1978)把介词 分为“前置介词”和“后置介词”,他认为“汉语中的后置介词一般是从表示方 位的名词转变来的”。刘丹青从类型学的角度把方位词(后置词)与前置词同归类 为介词。张谊生认为方位词意义较空泛,是一种准虚词,但和严格意义上的虚词 相比,其意义又相对实在。方经民认为方位词处于由方位成分形成的一个由实到 虚的语法化程度系统的末端,方位词可以虚化为虚词。

二、 方位词的定义问题

对方位词的定义目前学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_)从语义角度定义方位词

代表人物有吕叔湘、廖秋忠、黎锦熙等人。

廖秋忠(1989): “方位词是一组既能表示方向又能表示位置的体词。它们 到底是表示方向还是位置可由语境中相关的词语和情景来决定”。

吕叔湘(1990); “专门表示方位的词”。

张世禄(1996): “方位词是表示方向或事物位置的词。它的数量是有限的。 先秦汉语方位词都可以单独使用,都可以用在别的词或词组的后面,具有普遍的

后附性”。

唐镁(2004): “方位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方向和方位”。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语义角度对方位词进行区分和界定,相对符合人们的认 知。但是仅按语义来划分会出现定义较为宽泛的情况,而且会忽视这类词内部结 构和语法功能上的差异。

(二)从语法功能角度定义方位词

代表人物有张谊生、郭锐、方经民等人。

张谊生(2000): “如果仅仅根据意义'表示方向和位置'来确定方位词, 那么,就有可能混淆了方位词和方位名词的界限。”因此他主张要按照词的功能 和分布来划分,同时参考语义特征。

郭锐(2002): “方位词、时间词、处所词的共同特点是可以直接或加定语 后做'在、到'的宾语。从语法意义上看,这三类词都可以表示位置,因此我们 也可以把这三类词合称位置词”。

方经民(2004): “狭义的方位词是方位后置词,广义的方位词可涵盖由实 到虚的各类方位成分,但必须注意,后者是一个语义范畴而不是词类范畴"。

目前仍有部分方位词还处在语法化的过程当中,所以我们并不能将其轻易地 划分到某一范畴中,因此仅从语法功能角度来进行划分也较难确定。

(三)其他角度

还有一些学者从别的角度出发定义方位词。例如:储泽祥在《现代汉语方所 系统研究》(1997)从方所系统的角度出发,称方位词为“方位标”;齐沪扬在《现 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1998)一书中主要从方向、参考点和方向系统的角度出发 定义和划分方位词。

三、本文对方位词的界定及分类

方位词的定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方面是指我们传统所谓的典型方位 词,广义的方位词还可以包括“头、首、边、面、心、角、端”等这类的准方位 词。另外,从词的构成来说,方位词可分为单纯方位词与合成方位词,合成方位 词又包括派生类和复合类,其中派生类又可分为前加式与后加式,前加“之、以” 称为前加式派生方位词,后加“边、面、头”称为后加式派生方位词。

虽然对于方位词的定义及词类归属,学界看法不一致。但在方位词的语义和 用法特点上基本观点一致:在语义上方位词表示方向和位置,在语序上单纯方位 词具有普遍的后附性,合成方位词则独立性较强比较自由。根据学界对方位词的 界定,参考古今汉语方位词研究成果,本文对方位词的界定主要以语义为主,同 时兼顾语法特征。基本遵循以下两条标准:语义表示方向和位置,语法功能上具 有后附性。根据这两个标准,我们搜集《宋书》的方位词如下:

单音方位词:

上、下、前、后、中、里、间、内、夕卜、左、右、东、西、南、北、边、旁

(傍)、侧、畔、际、头、底

双音节方位词:

之上,以上,之下,以下、上下,上面,之前,以前,前后,左前,目前, 以后,之后,之左,左方,左右,之右,以右,右方,之外、以夕卜、之内、以内、 之中、之间、内外(外内)、中间、中央、中外、中下,之东,以东,东头,东 方,东隅,东西,东南,东北,之西,以西,西头,西方,西面,西隅,西南, 西北,之南,以南,南方,南北,之北,以(已)北,北头,北方,北面,之傍, 之际,之侧,之畔

多音节方位词:东西南,东南角,东北角,西南角,西北角,左右前后,南 北左右,东西南北

第四节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

相较于中古其他典籍而言,《宋书》的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的地位。本文是对 方位词专书研究的一次尝试。方位词在汉语表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物体的空间 关系、事件的时间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顺序、范围、数量和等级关系都是基本语 义范畴。这些关系的表达一般都需要方位词的参与。本文力图对《宋书》中方位 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较为详尽地描述《宋书》中方位词的语义特征、 语法功能、组合特征和构词方式等,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解 释,最后通过与上古、近古汉语的对比从而得出方位词的发展状况。

二、 研究意义

《宋书》成书于五世纪,其内部语言的新质旧素都在发生剧烈变化,价值相 当之重。对《宋书》方位词的研究一方面能为中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增添新的活力, 为后来者提供更多的研究例证,也会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古汉语在汉语史 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另一方面也能加强汉语方位词发展中古这个薄弱环节,使汉 语方位词的发展轨迹更为清晰精确。

三、 研究方法

(一) 描写和分析相结合

对方位词的语义、语法功能两方面进行全面描写、分析,试图归纳岀《宋书》 中方位词在语义、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并对其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加以解释和说明。

(二) 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充分描写《宋书》中方位词的各种用法,对每个方位词的用法进行定性、定 量地考察,最终较为全面深入地认识《宋书》中方位词的语义、语法特点。

(三) 传统方法与当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

适当借鉴现代汉语学界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宋书》中的方位词进行剖析, 对其中一些方位词的使用情况,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分析。

(四) 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相结合

本文在共时平面充分描写《宋书》中方位词的各种用法的基础上,上溯下探, 联系方位词的发展状况和现代汉语中方位词的用法,进行历时的比较和共时的互 证。


第二章《宋书》方位词的语义分析

《宋书》中的方位词意义丰富,不仅有基本的空间方位意义,还具有不同的 隐喻义,分布在空间、时间、社会等级关系等认知域中。本文在分析具体方位词 的意义状况时,一般借助于方位词与参照物的方位关系进行分析。另外,“前、 后、左、右、内、中、夕卜、东、西、南、北”作为方位构词语素可以构成官名、 地名、机构名等多种类型的专有名词,例如:“前/后/左/右将军”、“江左”、 “尚书右仆射”、“内侍”、“员外侍郎”、“中书舍人”、“河东”、“西夏” 等,这些不计入方位词统计用例。

第一节“上” “下”类方位词的意义


《宋书》中“上”类方位词的意义主要出现在空间、时间、等级关系等几个 认知域当中。“上”类方位词在书中共出现689次,其中复音节方位词“之上 47”、“以上68”、“上下26”共出现了 141次。

(-)单音方位词“上"的语义

1.“上”的具体空间义

①在参照物的上端或表面,且是有比较明显的承附面或者承附作用的事物或 者是身体部位,参照物和目的物是有接触的。如:

(1) 又取而置寒冰上,大鸟来以一翼藉覆之。(卷二十七)

(2) 四月八日,敬宣见众人灌佛,乃下头上金镜以为母灌,因悲泣不自胜。

(卷四十七)

(3) 茅室蓬户,庭草芜径,唯床上有数卷书。(卷九十三)

在此分类中,“上”的参照物和目的物有接触且处在上方位置,但有时候也 会存在只接触表层的现象。如:

(4) 樽盖上施白虎.若有能献直言者,则发此樽饮酒。(卷十四)

(5) 太兴中,民于井中得栈钟,上有古文十八字(卷二十七)

还存在一种情形,有一定封闭空间的事物例如“殿”、"堂”、“宅”等, 因为内部有承载的面,可以用“上”来表达,但因其有一定封闭空间,所以其表 达的空间范围类似于“里或中”,如:

(6) 于耀灵殿上养驴数十头.所自乘马,泰于御床侧。(卷九)

(7) 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卷 九十一)

②在参照物的上方高处,与参照物无接触。如:

(8) 高帝隐于芒、巧山泽之间,吕后常知其处。高帝怪问之,对曰:"季所 居,上常有云气,故知之。(卷二十七)

(9) 黄鹄三十从西南来,经祠坛上东北过。(卷二十九)

在这一分类中,有时候所表达的上方空间与参照物有无接触较难判别,但其 表达的语义重点不在接触面而是指向上方空间,如:

(10) 石虎时,邺城凤阳门上金凤凰二头.飞入漳河。(卷三十一)

(11) 濬字休明,将产之夕,有鵬鸟鸣于屋上。(卷九十九)

③表示边界附近或侧畔,常附在“河”、“岸”、“江”后面,表“边/侧” 义。

(12) 童谣曰:“阿童复阿童,衔刀游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龙。" (卷三十一)

(13) 贼进胁寿阳,因东过与煮会于江上。(卷七十三)

④表示参照物内的高端部位,如:

(14) 録,録于也。圆如碓头,大上小下,今民间犹时有其器。(卷十九)

(15) 王恭在京口,民间忽云:“黄头小人欲作贼,阿公在城下,指缚得。” “黄”字上,“恭”字头也;“小人”,“恭"字下也。寻如谣者言焉。(卷三

十一)

⑤表示高端的空间,参照物隐含在语境当中。通过跟“下”连用相互参照表 现语义,如:

(16) 贼据上流,兵强地胜。(卷五十)

(17) 石滂在西溪之东,从县南入九里,两面峻峭数十丈,水自上飞下。(卷 六十七)

⑥指背离地球重心的方向,表示“向上”意义,如:

(18)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向上,谓之“飞天紛”。(卷三 十)

(10)言毕上升,仰视若曳一匹练,有顷没。(卷三十二)

2.“上”的隐喻空间义

①表示某区域、处所或身体部位的特定范围,如:

(20) 义熙中,宫城上御道左右皆生宮藜,草妖也。(卷三十二)

(21) 既还,分身上衣及钱,悉供诸兄弟子无衣者。(卷九十三)

(22) 床头有土鄴,壁上挂葛灯笼、麻绳拂。(卷三)

(23) 晓在门上求通,言:“我天使也。"(卷三十四)

②表示抽象空间的高端,经常与“下”连用,如:

(24) 朕闻先王之莅天下也,上则大宝以尊德,下则建侯以褒功。(卷二)

(25) 故洗拂灰壤,登沐膏露,上处圣泽,下更生辰,合芳离蛻,遐迩改观。 (卷七十五)

③表行文顺序,如:

(26) 上句所谓当为角孔而出商下者,墨点识之,以应律也。从此点下行度 之,为孔则得变宫之声也。(卷十一)

(27) 经三台,入北斗,占同上条。(卷二十五)

④表示内容的承载,参照物是可以承载信息或内容的物质载体,如:

(28) 炳之身上之衅,既自藉藉,交结朋党,构扇是非,实足乱俗伤风。(卷 五十三)

(29) 观诸纸上,方审卿复逢知己。(卷八十二)

3.“上"的时间义

表示较早的时间,一般做定语,如:

(30) 上代聘享之礼,虽颇见经传,然首尾不全。(卷十四)

(31) 龟贝行于上古,泉刀兴自有周,皆所以阜财通利,实国富民者也。(卷 六十六)

4.“上”的社会等级关系义

表示等级高于某参照等级,如:

(32) 晋世则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卷三十九)

(33) 礼让者以义为先,自厚者以利为上,末世俗薄,靡不自私。(卷九十 -)

(二)复音形式“上“类方位词语义

“宋书”中复音形式的“上”类方位词主要有“之上”、“以(已)上”、 “上下”。“上面”仅出现一例。

1.“之上”后置于其他词语,可以表具体空间和隐喻空间义,时间义和社会 等级关系义,无单独使用的用例,“之上”的意义和用法与“上”基本一致,如:

(34) 将耕,宿设青幕于耕坛之上。(卷十四)

(35) 况偏师失律,无亏于庙堂之上者邪?(卷六十四)

(36) 若其不然,则工进无欣,何足贵于千载之上邪。(卷六十四)

(37) 臣以零陵王位宜在陈留之上。(卷六十)

2.“以上”后置于其他词,有的与介词连用构成框式结构,可以表具体空间 和隐喻空间义,表示社会等级关系义或者数量的多少,超过某个范围或者等级较 高,与“上”的意义分布有区别,“以上”主要用来表示社会等级和数量,无单 独使用的用例,例如:

(38) 晋愍帝建兴四年,新蔡县吏任侨妻胡,年二十五,产二女,相向,腹 心合同,自胸以上,齐以下,各分。(卷三十四)

(39) 建安六年,刘璋分巴郡垫江以上为巴西郡。(卷三十八)

(40) 闰余十二以上,其年有闰。(卷十二)

(41) 今县令以上,古之诸侯,故立四五百以象师从旅从,依古义也。(卷 四十)

(42) 占山护泽,强盗律论,赃一丈以上,皆弃市。(卷五十四)

3.“上下”在《宋书》中主要是“上”与“下”连用,表示“上和下”,用 来表示参照物的高低端,隐喻空间的高低端例如社会等级关系的上下级。有成词 的例子,如:

(43) 佐祭则皂绢上下,助蚕则青绢上下。(卷十八)

(44) 十一月於未,西南有气,上下赤,中央黑,广三尺,长三十余丈,状 如旌旗。(卷二十六)

(45)伏愿陛下听览之余,薄垂昭纳,则上下相安,表里和穆矣。(卷六十 -)

用在表范围的词后,实际上是“全部、所有”的含义;还可以表示“由上至 下”,也是全部的意思,可作为成词用例,如:

(46) 参军督护张季五百人屯牛兰,又遣将领马队,与洛阳令杨毅合二百骑, 缘河上下,随机赴接。(卷九十五)

(47) 此章说笛孔上下次第之名也,下章说律吕相生,笛之制也。(卷十一)

4,“上面”在《宋书》中仅出现一例,表空间实指义,指的是“上游”的意 思,未出现其他表示方位的用例,如:

(48) 驰使报循曰:“毅兵众甚盛,成败事系之于此,宜并力摧之。若此克 捷,天下无复事矣。根本既定,不忧上面不平也。”(卷一)

二、“下”类

《宋书》“下”类方位词的意义主要出现在空间、时间、社会等级关系等几 个认知域当中。“下”类方位词共在书中共出现543次,其中复音节方位词“之 下40”、“以下135”、“上下26”总共出现201次。

(一)单音方位词“下”的语义

1.“下”的具体空间义

①表示在参照物的下面或附近。参照物是无生实体名词。一般形体较大或者 可以垂直于地面,往往空间上固定、时间上持久、位置上具有己知和确定性。如:

(1) 元景追之至山下,众军悉集,围山数重。(卷七十七)

(2) 时游幸无度,太后及六宫常乘副车在后,怀文与王景文每陈不宜亟出。 后同从坐松树下,风雨甚骤。(卷八十二)

②表示低于参照物的一定空间,参照物为无生实体名词。参照物在上方,并 且该区域与参照物无交叉,可以接触,如:

(3) 道逢二僮子,谓之曰:“子知彼乎,名为被,常在地下食死人脑。若 欲杀之,以柏东南枝指之,则死矣。"(卷二十七)

(4) 晋武帝太熙元年,辽东有马生角,在两耳下,长三寸。(卷三十四)

③表示参照物内的低端部位。可以通过“上”、“下”连用相互参照表现语 义,如:’

(5) 权方颐大口,紫髯,长上短王。(卷二十七)

(6) 又有英菜生工吴平家,高四尺,如枇杷形,上圆径一尺八寸,王茎广 五寸,两边生叶绿色。(巻三十二)

④表示低端空间,参照物隐含在语境当中,如:

(7) 显之既见军不见藩……知非藩上,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似 从王上,垂已至城,江津船悉被火烧矣。”(卷四十五)

(8) 胡率其余舸驰还,谓鎭曰:“兴世营寨已立……大军在此,鹊头诸将 又断其下流,已堕围中,不足复虑。"(卷八十四)

2.“下”的隐喻空间义

①表处所范围,参照物一般是某机构、处所,如:

(9) 璃与迈共进射堂下,璃忽顾左右索单衣橫。(卷四十二)

(10) 会稽到县多名山,故世居制下。(卷九十三)

②表示抽象空间内的低端,有一定顺序义加等级义,一般通过“上”、“下” 连用互为参照,如:

(11) 思所以侧身克念,议狱详刑,上答天谴,王恤民瘓。(卷五)

(12) 明主唱之于上,宰辅笃之于下。(卷十四)

(12)上考前代兴亡之由,中存武皇缔构之业,王顾苍生颛颛之望,时开曲 宥,反王都邑。(卷六十一)

③表行文顺序,如:

(14) 下章说律吕相生,笛之制也。(卷十一)

(15) 臣穆等案《高氏小史》,《赵伦之传》王有《到彦之传》,而此书独 阙(卷四十六)

3.“下"的时间义

表示向下的时间,如:

(16) 秋七月丁丑,散骑常侍顾长康、长水校尉何翌之表上所撰《谏林》, 上自虞、舜,王及晋武,凡十二卷。(卷九)

4.“下”的社会等级义

表示等级低于参照等级,如:

(17) 今岂有贤智之士,处于下位,否则斯鸟胡为而至哉?(卷三十二)

(18) 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工。(卷三十九)

(19) 下人欲嫁者,犹未有处。(卷九十九)

(二)复音形式"下"类方位词语义

“宋书”中复音形式的“下”类方位词主要有“之下”、“以(己)下”、 “上下”这三种。

1.“之下”后置于其他词,可表具体空间和隐喻空间义,表示时间和社会等 级关系义,无单独使用的例子。

①表示具体空间义,如:

(20) 今方顿兵坚城之下,未有旋曰。(卷一)

(21) 昔者墨翟议云梯于荆台之下,宋人逐之。(卷七十二)

②表示隐喻空间义,如:

(22) 若囚死之后,或可追存,庶九泉之下,少塞衅责。(卷六十九)

(23) 其末则展而出,望旃而入,结冕两宫之下,鼓袖六王之间。(卷八十 二)

③表时间义,如:

(24) 愿斯道隆于百代之上,擂绅咏于千载之下。(卷十四)

(25) 勒千载之表,播流后之声,俾百代之下,莫不兴起。(卷十六)

④表示社会等级关系义,如:

(26) 三十年,又置功论郎,次都官之下,在删定之上。(卷三十九)

(27) 梁、赵二王亦是皇子,属尊位齐,在豫章王常侍之下,又复不通。(卷 五十七)

2.“以(己)下”后置于其他词,主要用来表隐喻空间义,低于某种数量 或范围。无单独使用的例子。

①表具体空间义,如:

(28) 晋愍帝建兴四年,新蔡县吏任侨妻胡,年二十五,产二女,相向,腹 心合同,自胸以上,齐以下,各分。(卷三十四)

(29) 兴世居临沔水,沔水自襄阳以下,至于九江,二千里中,先无洲屿。

(卷五十)

②表隐喻空间义,如:

(30) 王公置璧成礼时,大行令并赞,殿下中二千石以下同。(卷十四)

(31) 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卷八十二) 其中“上下”在前章节己讨论过,不做赘述。

第二节“前” “后”类方位词的意义

_、“前”类

《宋书》“前”类方位词意义主要分布在空间和时间两个认知域当中,少量 分布在社会等级关系认知域中。“前”类方位词在书中共出现935次,其中复音节 方位词“之前14”、“以前32”、“前后78”、“左前1”、“目前6”、“左 右前后1”共岀现了 132次。

(-)单音方位词“前"的语义

1.“前”的具体空间义

①表在参照物外的一定区域,一般用在无声实体名词后面,参照物多为立体 建筑物。如“殿”、“床”、“门”、“窗”、“堂”、“山”等。如:

(1)吴孙权赤乌元年,有赤乌集于殿前。(卷二十九)

(2) 有何人乘马,当臣车前,收捕驱遣命去。(卷五十六)

(3) 墓前有数十亩田,不属原平,每至农月,耕者恒裸袒,原平不欲使人

慢其坟墓,乃贩质家资,贵买此田。(卷九十一)

也可用在有生名词后面,如:

(4)初,张良游于下邳沂水之上,有老父来,直至良前,而堕其履。(卷

二十七)

(5)义真在煎,故得与数百人奔散。(卷六十一)

用在定语位置,如:

(6) 前车已摧,后銮不息,乘危以庶安,行险而徼幸。(卷四十三)

②表在参照物内朝向或处在前端的部位或界面,如:

(7) 衣皂上绛下,前三幅,后四幅,衣画而裳绣。(卷十八)

(8) 晋元帝大兴二年,丹阳郡吏濮阳杨演马生驹,两头自颈前别,生而死。

(卷三十四)

(9) 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卷六十七)

经常用在定语位置,如:

(10) 永和五年十一月,太常刘邵上崇平陵令王昂即日奉行陵内,甘露降于 玄宫前殿。(卷二十八)

(11) 十月庚辰,含章鞠室、修成堂前廃、内坊东屋、辉章殿南阁火。(卷 三十二)

③表朝一侧的方向,多用在状语位置,如:

(12) 越善立营阵,每数万人止顿,越自骑马並行,使军人随其后,马止营 合,未尝参差。(卷八十三)

(13) 三月,三万骑並追胁。(卷九十五)

2.“前"的抽象空间义

①表次序或顺序在前,如:

(14) 命度从牛並五起,宿次除之,不满宿,则夭正十一月朔夜半日所在度 及分也。(卷十二)

(15) 阴阳历竟平入端,入历在前限余煎,后限余后者,月行中道。(卷十 三)

②表行文顺序,转指前文或前文提及的人或事,如:

(16) 四月丙戌,月又犯房上星,占同重。(卷二十四)

(17) 山川涧石,州岸草木,既标异于前章,亦列同于后牍。(卷六十七)

3.“前"的时间义

①早于某个参照时间,可以是某一事件或者某个具体时间,如:

(18) 所求年为雨水前没日也。(卷十三)

(19) 刘备未即位前,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卷二十八)

用在定语位置,如:

(20) 今辱来疏,始知以谯王前事,良增叹息。(卷二)

(21) 又诘责前吏部尚书何尚之曰:“使孔熙先年将三十作散骑郎,那不作 贼。”(卷六十九)

(22) 寻被宥,复本官,追论前功,封筑阳县子,食邑四百户。(卷八十三)

用在状语位置,如:

(23) 固已道冠开辟,独绝終古,书契以来,未之並闻矣。(卷一)

(24) 泰山程邕之者,素依随荣,至是抱持荣曰:“与边公周游,不忍见边 公蛍死,乞见杀。"(卷七十四)

作整个句子的状语,如:

(25) 质曰:“天下屯危,礼异常日。重在荆州,亦拜司空。"(卷七十四)

②表示早于一定的时间段。

(26) 己未间,会稽士人云十数年前,亦有四族坐此被责,以时恩获停。(卷 四十二)

4.“前”的社会等级关系义

一般表示等级高于别人,如:

(27) 蔡为正司,不应反在仪同之下,而于时位次,相王在並,蔡公次之耳。 (卷五十七)

(28) 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而一旦居並,意甚愤愤。(卷六十三)

(二)复音形式"前"类方位词语义

《宋书》中复音形式的“上”类方位词主要有“之前”、“以前”、“前后”、

“左前”、“目前”、“左右前后”,大多需要后置使用,也有成词的用例。

1.“之前”主要用来表时间,也可以表示空间位置义和等级义,如:

(29) 岂如四府君在太祖之前乎。(卷五十五)

(30) 婢仆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小大,敬之若神。(卷五十八)

(31) 寻先臣以剪除贾谧,封海陵公,事在淮南遇祸之前。(卷六十)

2.“以前”主要用来表示时间义,仅有一例指具体空间方位,如:

(32) 《周礼》,家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卷 十五)

(33) 沛郡宜是大明五年以前省,其时又立也。(卷三十五)

(34) 自汉氏以前,绵跨年世,纷梗外区,惊震中宇。(卷九十五)

3.“前后”主要表时间与空间义,主要是单音方位词“前”和“后”的连用, 空间上指参照物的前方和后方区域范围,时间上指的是某个持续的从开始至结束 的一段时间范围,如:

(35) 诸镇常行,车前后不得过六队,白直夹較,不在其限。(卷六十一)

(36) 休祐狠戾强梁,前后忤上非一。(卷七十二)

4.“目前”可以表示近距离的空间,也可以用来转指时间,义同“现在”, 可以独立使用,如:

(37) 临官宰政者,务目前之治.不能闲以典诰。(卷十四)

(38) 彼之所谓肆忿目前之小得,以至于败亡之大失也。(卷九十五)

(39) 白曰:“浮变之理,交于目前,视听者之所同了邪?” (卷九十七)

5.“左前”只出现一例,表空间方位的左方和前方,如:

(40) 驱车到楚西北范氏街,见刍儿摘麟,伤其左前足,薪而覆之。(卷二 十七)

6.“左右前后”也只出现一例,表空间方位义,如:

(41) 《礼》所谓金、玉路者,正以金玉饰辂诸末耳,左右前后,同以漆画。 (卷十八)

二、“后”类

《宋书》“后”类方位词意义主要分布在空间和时间两大认知域当中,少部 分分布在社会等级关系认知域中。“后”类方位词在书中共出现1224次,其中复 音类“以后31”、“之后71” “前后78”、“左右前后1”出现了 181次。

<-)单音方位词"后"的语义

1.“后”的具体空间义

①表示与参照物朝向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参照物一般是是无生实体名词,多 数是比较固定的建筑物,如“屋”、“山”、“殿”、“车”等。如:

(1) 咸康三年四月戊午,甘露阵殿后桃李树。(卷二十八)

(2) 人拔其屋后笋,令人止之,曰:“惜此笋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与。” (卷九十三)

用在定语位置,如:

(3) 每出入行游,涂巷盈满,泥雨日,悉以后车载之。(卷七十一)

(4) 诞闻军入,与申灵赐走趋后园。(卷七十九)

参照物也可以是有生名词,如:

(5) 时牢之搜检觅华甚急,昙永使华提衣樸随后,津選咸疑焉。(卷六十 三)

(6) 姚泓欲自御大军,虑田子袭其后,欲先平田子。(卷一百) 或身体部位名词,如:

(7) 虏法,获生将,付其三郎大帅,连锁锁颈后。(卷九十五)

②表参照物内部处在后端或与朝向相反的部位或界面,如:

(8) 进贤冠,前高七寸,卮高三寸,长八寸,梁数随贵贱,古之缁布冠也。 (卷十八)

(9) 大星大如斗,出柳北行,尾十余丈,入紫宫没,尾后余光良久乃灭。

(卷二十六)

(10) 宣帝有狼顾之相,能使面正向后,而身形不异。(卷六十七)

用在定语位置,如:

(11) 张重华在凉州,将诛其西河相张祚,祚厩马数十匹,同时悉皆无后尾。

(卷三十四)

③表示在二维平面内排列在后的位置,如:

(12) 诞揽笔便益之,接其“秋冬代变”卮云:“霜繁广除,风回高殿。” (卷五十二)

2.“后”的抽象空间义

①表次序或顺序在后,如:

(13) 自此以降,暨于秦、汉,乃复以孟冬为岁首,闰为后九月,中节乖错, 时月批缪,加时后天,蚀不在朔,累载相袭,久而不革也。(卷十二)

(14) 刘敬宣父子,忠国既昧,今又不豫义始。猛将劳臣,方须叙报,如敬 宣之比,宜令在卮。(卷四十七)

②表行文顺序,如:

(15) 前有艳词曲,卮有趋。(卷二十)

3.“后”的时间义

①表晚于某个参照时间点的时间范围,时间点一般是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或 者某个具体时间,如:

(16) 按《景初历》春分日长,秋分日短,相承所用漏刻,冬至后昼漏率长 于冬至前。(卷十三)

(17) 峻死后,石据石头,寻为诸公所破也。(卷三十一)

(18) 张华疑有乱,先固守,然后救灾。(卷三十二)(“然后”已经词汇 化)

以说话时间为基准,发生在之后的,可以翻译为“未来、将来”,如:

(19) 高祖既贵,以此衣付公主,曰:“后世若有骄奢不节者,可以此衣示 之。"(卷七十一)

用在定语位置,如:

(20) 夏历七曜西行,特违众法,刘向以为后人所造,此可疑之据二也。(卷 十三)

(21) 冲之,太原中都人,晋秘书监盛曾孙也。官至右军将军,巴东太守。 后事在《邓琬传》。(卷七十四)

作时间状语,用例颇多。如:

(22) 权子休,初封琅邪王,梦乘龙上天,顾不见尾。应得大位,其子被废。 (卷二十七)

(23) 卮卒于岩石之间,不知年月。(卷九十三)

②表晚于一定的时间段。

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后,如:

(24) 望气者云:“五百年后,江东有天子气出于吴,而金陵之地,有王者 之势。”(卷二十七)

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前,如:

(25) 元帝太兴元年,武昌太守王谅牛生子,两头八足,两尾共一腹。三年 卮死。(卷三十四)

4,“后”的等级义

表地位或才学低于他人,如:

(26) 又齐王为司空,贾充为太尉,俱录尚书署事,常在充卮。(卷五十七)

(27) 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亘,恨不识之。(卷六十二)

(二)复音形式“后”类方位词语义

《宋书》中复音形式的“后”类方位词主要有“之后”、“以后”、“前后”。

1.“之后”既可以表示具体空间义也可以表示时间义,均需后置使用。表时 间既可以用在某事件或参照时间点之后也可以用在某时间段之后。

①表具体空间义,如:

(28) 殿中郎率获车部曲,在司马之后。(卷十四)

(29) 金征黄钺,黄门鼓车,乘舆之后有属车.尚书、御史载之。(卷十八)

②表时间义,如:

(30) 虽历任藩辅,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卷四十二)

(31) 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也, 江左称颜、谢焉。(卷七十三)

(32) 元和小弱,若未可专委。复数年之后,必堪嗣业,用之不难。(卷九 十八)

2.“以后”在《宋书》中全部用来表示时间,更是经常与介词“自”搭配使 用,如:

(33) 《天文》、《五行》,自马彪以后,无复记录。(卷十一)

(34) 由来不谒官长,自此以后,乃修民敬。(卷九十一)

(35) 元康以后,《风雅》雕丧,五胡递袭,翦覆诸华。(卷九十五)

“前后”、“左右前后”在“前”的部分已经分析过不再赘述。

第三节“左” “右”类方位词的意义

《宋书》“左”类方位词意义主要表示具体空间义,在书中共出现338次, 其中复音节方位词“之左3”、“左方1”、 “左前1”、“左右237”、“左 右前后1”、“南北左右1”、共出现了 244次。“右”类方位词意义主要表示 具体空间义和社会等级义,在书中共出现287次,其中复音节方位词“之右3”、

“以右1”、 “右方2”、“左右237”、“左右前后1”、“南北左右1”共 出现了 245次。

(-)单音方位词“左/右“的语义

1.“左/右”具体空间义

①在参照物外左方/右方的空间区域,“左”、“右”经常连用,如:

(1) 更于太祖庙北为二桃,其左为文帝庙,号曰高祖,昭桃,其右拟明帝 号曰烈祖,穆桃。(卷十六)

(2) 其居也,左湖查江,往渚还汀。(卷六十七)

②在参照物中由左/右方向指示的一定区域或部位,主要用在定语位置,如:

(3) 于娄县战,箭中左目。(卷四十九)

(4) 云王和女可,右足下有七星,星皆有毛,长七寸,天今命可为天下母。 (卷三十四)

或特指古时文案的前/后文,如:

(5) 请为令书如左。(卷九)

(6) 臣义恭表、诏书如之。(卷五十七)

③表方向,面向南时东边称左,西边称右,如:

(7) 可克日于玄武湖大阅水师,并巡江右,讲武校猎。(卷六)

(8) 齐人绵驹居高唐,善哥,齐之右地,亦传其业。(卷十九)

“左”与“右”对称使用,实际意义性不强,常用在状语位置,表示两个 同类动作的并列,如:

(9) 臣法兴议:日有八行,各成一道,月有一道,离为九行,左交右疾, 倍半相违,其一终之理,日数宜同。(卷十三)

(10) 伊、霍之任,非君而谁;周、邵之职,颇以自许。左提右挈,无愧古 人。(卷七十九)

2.“左/右”隐喻义

古时有尊右卑左的观念,因此将“左”隐喻为“偏斜,不正常”,或指降职, 共岀现10例,如:

(11) 自今其敢设非礼之祭,巫祝之言,皆以执左道论,著于令。(卷十七)

(12) 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卷六十九)

以右为上,表示等级高于参照等级,全书共3例,如:

(13) 若如足下言,皇子便在公宣,则齐王本次白尊,何改镇军,令在骡骑 上,明知故依见位为次也。(卷五十七)

(14) 古之怀忠陨难,未云出其右者。(卷七十)

(二)复音形式"左佑"类方位词语义

《宋书》中复音形式的“左/右”类方位词主要有“之左/右”、“以右”、 “左/右方”、“左前”、“左右”、“左右前后”、“南北左右”等。

1.“之左/右”表示具体空间义,指参照物以左/以右的区域。其中“之右” 还可以表示隐喻义,表示等级高于参照等级,如:

(15)殿中中郎率获车部曲入次北旌门内之右。(卷十四)

(16)元帝以咸宁二年夜生,有光照室,室内尽明,有白毛生于日角之左, 眼有精光耀。(卷二十七)

(17)则宜拔过宠贵之上,褒升戚旧之右,别其游章,荣其班禄,出得专誉, 使不禀命。(卷七十)

2.“以右”表示参照物以右的空间区域,仅一例,如:

(18)今修堤以北,置园百里,峻山以右,居灵十房,糜财败俗,其可称限。 (卷八十二)

3.“左/右方”表具体空间方位义,指参照物内以左/右方向上的区域范围, 如:

(19)右关事仪准于黄案年月日右方,关门下位年月丁左方,下附列尚书众 官署。(卷十五)

4.“左右”可以表具体空间义,指参照物左右两个区域,还可以隐喻空间和 时间,表示近臣、随从或某个参照时间的前后时间范围。

表示具体空间,指参照物以左和以右两个区域,或者代指参照物附近,如:

(20)义熙中,宫城上御道左右皆生藻藜,草妖也。(卷三十二)

(21)时陈郡殷冲亦好净,小史非净浴新衣,不得近左右。(卷五十三) 表近臣、随从,如:

(22)高祖虑不免,至向伏兵处,乃止,令左右脱取死人衣。(卷一)

(23)晦走,左右皆弃之,唯有延陵盖追随不舍。(卷四十四)

表数量或时间参照范围,如:

(24)则尧冬令至,日在须女十度左右也。(卷十二)

(25)至二十左右,方复就观小说,往来者见床头有数帙书,便言学问,试 就检,当何有哉。(卷六十二)

5.“南北左右”表示参照物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仅一例,如:

(26)设行宫殿便坐武帐于幕府山南冈,设王公百官便坐幔省如常仪,设處

北左右四行旌门:建获旗以表获车。(卷十四)

其中“左前”、“左右前后”在“前”已分析不做赘述。

第四节“里” “中” “间” “内”“外”类方位词的意义



在《宋书》中“里”主要作为名词和量词使用,如“十什为里”、“去江 陵城二十里”等,因为“里”作为方位词形成的时间并不长,“里”最初表示 “衣服的内层”,常和“表”一起使用,之后意义虚化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内外 情况,在《宋书》中也有类似用法,如:

(1) 皂表朱绿里,广七寸,长尺二寸,垂珠十二旅。(卷十八)

(2) 或惩关西之败,而谓河北难守,二境形势,表里不同。(卷六十七)

《宋书》中“里”表示方位意义仅有7例,其中单音5例,复音“之里” 2 例。

1.单音方位词“里”全部表示具体空间义,既可表示在参照物的内部空间, 如:

(3) 将拔之夜,佐史并集,忽有鸟大如鹅,苍黑色,飞入高祖帐里,众皆 骇愕,以为不祥。(卷五十)

(4) 葺室在宅里山之东麓。(卷六十七)

又可表示在以参照物为分界线的内侧空间内,如:

(5) 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卷六十七)

(6) 尔时诸王车皆停在朱雀门里,日既暝,不暇远呼车,吾衣书车近在赏 门里,敕呼来,下油憧络,拟以载之。(卷七十二)

2.复音方位词“之里” 一例表具体空间方位,一例表示抽象空间义,如:

(7) 入西溪之里,得石壕,以石为阻,故谓为壕。(卷六十七)

(8) 彼数子者,皆身栖青云之上,而困于泥尘之里,诚以危行不容于衰世. 孤立聚尤于众人,加谗谄蛆蛊其中,谤隙蜂飞而至故也。(卷七十二)

二、“中"类

《宋书》“中”类方位词意义主要分布在空间、时间、社会等级、精神世 界等认知域当中,“中”类方位词在书中共出现1021次,其中复音类“之中43”、 “中央16"、“中间7"、“中外10”、“中下1”等出现了 77次。

(_)单音方位词“中”的语义

1.“中”的具体空间义

①表示在参照物的内部具体空间里,参照物一般是有容纳能力的事物,比如 “城”、“殿”、“寺”、“园”、“屋”、“笼”、“井”、“车”、“坑”、 “穴”、“江”、“水”、“土”等,或者是在人的认知中可以视为容器的身体

名词如“”、“腹"、"怀”、“胸”等。如:

(1)晋孝怀帝世,周兄家有鹅在笼中,而头断笼外。(卷三十二)

(2)义熙中,东阳人黄氏生女不养,埋之。数日于土中啼,取养遂活。(卷 三十四)

(3)至阳泉寺中,谓道人程道养曰:“但自言是飞龙,则坐享富贵;若不 从,即日便斩头。"(卷四十五)

(4)帝患手创积年,沙门出怀中黄散一裹与帝,曰:“此创难治,非此药 不能痹也。”(卷二十七)

《宋书》中,某些处所名词与“中”结合时并不一定表方位处所,意义发生 了转指,用来指称这个处所内的成员,如:

(5)贼城外云:“方明已死,可来取丧。”城中大恐。(卷四十五) 这里的“城中”不是指空间范围,而是转喻表示城中的人。

②表映像空间,指镜面反射的空间,参照物如“水”。如:

(6)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青州城南地,远望见地中如水有影,人马百物 皆见影中,积年乃灭。(卷三十四)

(7)离淫怒痴,哀愍群生,想好具足,天龙神等,恭敬供养,世尊威德, 身光明照,如水中月……人民炽盛,安隐快乐。(卷九十七)

③表示在参照物的中间位置或部位。如:

(8)领军将军一人督右頸;护军一人督左甄;大司马一人居史,董正诸军, 悉受节度。(卷十四)

(9) 祝如漆筒,方二尺四寸,深尺八寸,史有椎柄,连底扌同之,令左右击 敌。(卷十九)

(10) 晋惠帝元康二年春,巴西郡界竹生花,紫色,结实如麦,外皮青,± 赤白,味甘。(卷三十二)

用在定语位置,如:

(11) 中衣以绛缘其领袖,赤皮蔽膝。蔽膝,古之披也。(卷十八)

(12) 高祖将讨休之,茂度闻知,乘轻船逃下,逢高祖于中路,以为录事参 军,太守如故。(卷五十三)

用在状语位置,如:

(13) 大小巫湖,史隔一山。(卷六十七)

(14) 劭左右引淑等袴褶,又就主衣取锦,截三尺为一段,又史破,分斌、 淑及左右,使以缚袴。(卷七十)

④表示在参照物的范围之内,可分有界范围与无界范围,表无界范围,如:

(15) 先是,敬宣未死,尝夜与僚佐宴集,空中有放一只芒屬于坐中,坠敬 宣食盘上,长三尺五寸,已经人著,耳鼻间并欲坏。(卷四十七)

有界范围的参照物一般是划分的行政区域,如“国”、“郡”、“蜀”、“湘” 等;或者是有一定范围的空间区域,如“市”、“村”、“山”,“林”等; 也可以是用数量方式表达的距离范围。如:

(16) 循之初下也,使道覆向寻阳,自寇湘中诸郡。(卷一)

(17) 五月,光挥纂击破蒙逊,蒙逊将六七人,逃山中,家户悉亡散。(卷 九十八)

(18) 兴世居临沔水,沔水白襄阳以下,至于九江,二千里中,先无洲屿。 (卷五十)

也可以表示人群的集合,如:

(19) 若钱溪实败,万人中应有逃亡得还者。(卷七十四)

(20) 雍之与攸之异生,诸弟中最和谨,尤见亲爱。(卷七十四)

2.“中”的抽象空间义

①表示信息内容的承载空间,参照物是可以承载信息或内容的事物。如:

(21) 晋安帝隆安中,民忽作《懊恼歌》,其曲中有“草生可揽结,女儿可 揽抱”之言。(卷三十一)

(22) 又《汉官》中有伯使,主为诸官驱使辟路于道伯中,故言伯使,此其 比也。(卷四十)

②表示在精神意识世界的喻义空间中,如:

(23) 夫志动于更,则歌咏外发。(卷六十七)

(24) 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卷六十九)

③表示处于某种状态或过程中,如:

(25)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正月戊子夜,帝梦见光武帝、光烈皇后.梦中喜觉, 悲不能寐。(卷二十八)

(26) 左右侍直,眠中梦人告之曰:“官须发为槊恥。"(卷七十九)

(27) 粗中使酒,数有过失,煮将诛之。(卷七十四)

(28)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 里中买紫,然后举爨。(卷九十一)

④表示在抽象事物范围中,如:

(29) 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卷六 十九)

(30) 斯固命中之一物,非所以为难也。(卷八十一)

(31) 但闻淮南遣军,乃复有奇兵出。今年将堕人计中。(卷九十五)

3.“中"的时间义

①在参照时间内,如:

(32) 元康中,裴顧以为医方民命之急,而称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宜因 此改治权衡。(卷十一)

(33) 若在大祥及禪中入庙者,遇四时便得祭不?新安王在心制中,得亲奉 祭不?(卷十七)

(34) 每至节岁添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卷九十一)

②在参照时间的中间时间,如:

(35) 自旦至日中,穆之得百函,龄石得八十函,而穆之应对无废也。(卷

四十二)

(36) 河南旧是宋土,史为彼所侵,今当修复旧境,不关河北。(卷九十五)

用在定语位置,如:

(37) 又中夜闲坐,有赤光照室,见者莫不怪愕。(卷七十九)

(38) 堂条录之名,立称于中代,总厘之实,不愆于自古,比代相沿,历朝 罔贰。(卷八十二)

用在状语位置,如:

(39) 自大晋中兴,肇基江左,崇明学校,修建庠序,公卿子弟,井入国学。 (卷十四)

4.“中”的社会等级义

表示处于中等的位置或社会等级。如:

(40) 役己以利天下,尧、舜之心也;利己以及万物,中主之志也;尽民命 以自养,桀、纣之行也。(卷六)

(41) 且中贤之人,未能无过;过贵自改,罪愿自新。(卷六十一)

(42) 大者曰产,中者曰仲,小者曰筠。(卷十九)

(二)复音形式"中"类方位词语义

复音形式“中”类方位词主要有“之中”、“中间”、“中央”、“中外”、 “中下,,等。

1.“之中”用例较多,可以表示具体空间义,指在参照物的内部具体空间里 面或在参照物的中间位置,也可表示在参照物的范围之内,均需后置于其它成分 使用。如:

(43) 弃冠毁冕,长袭戎衣,犬马是狎,鹰隼是爱,皂才历轩殿之中,講维宸 展之侧。(卷九)

(44) 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通接雍、梁,实为津要,由来旧镇, 根基不易。(卷六十六)

(45) 以为不详,弃之厄巷,羊牛避而不践;又送之山林之中,会伐林者荐 覆之;又取而置寒冰上,大鸟来以一翼藉覆之。(卷二十七)

(46) 黄初中,铸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卷十一)

(47) 太元中,小儿以两铁相打于土中,名曰“斗族"。后王国宝、王孝伯 一姓之中,自相攻击也。(卷三十一)

也可以隐喻在抽象空间或时间之内。如:

(48) 缓而民慢,又不禁邪,期于刑罚之中,所以见美在音,历代详论而未 获厥中者也。兵荒后,罹法更多。(卷五十六)

(49) 下官与季高同履艰难,泛沧海,于万死之中,克平广州,岂可坐视危 逼,不相拯救。(卷一百)

(50) 永嘉之中,东海王越食兰陵,换封江夏,户邑如旧。(卷六十)

(51) 是年春,三王讨赵王伦,六旬之中,大小数十战,死者十余万人。(卷 三十一)

2.“中间”可表示具体空间也可隐喻时间义,己成词,表时间义用例较多。 如:

(52) 八月,月入哭星中间,太白犯轩辕少微星。(卷二十六)

(53) 当今接篡伪之末,值凶荒之余……中间多故,日不暇给。(卷五十二)

(54) 与范本情不薄,中间相失,傍人为之耳。(卷六十九)

3.“中央”指在参照物的中心位置,可独用。如:

(55) 欲以推日之长短,信以太极处二十八宿之中央,虽有远近,不能相倍。 (卷二十三)

(56) 十一月癸未,西南有气,上下赤.中央黑,广三尺,长三十余丈,状 如旌旗。(卷二十四)

4.“中外”在《宋书》中应看作是单音“中”与“外”的连用,相当于“内 外”,用例不多。如:

(57) 汉东京曰给事黄门侍郎,亦无员,掌侍从左右,关通中外,诸王朝见, 则引王就坐。(卷四十)

(58) 于时人神回遑,莫能自保,中外士庶.咸愿一匡。(卷八十七)

5.“中下”在《宋书》中仅出现1例,表示等级义。如:

(59) 及中下之流.驰心妄动,是非舛干,倚伏移贸,故北宫意逆而功顺, 东门心晦而迹明;宣应遗筮而逢吉,张松协数而遴祸。(卷八十一)

三、“间”类

《宋书》中“间”类方位词主要表示具体空间义和时间义,在《宋书》中共

出现177次,其中复音节方位词“之间70”、“中间7”共出现了 77次。

(一) 单音方位词“间”的语义

1.“间”的具体空间义

①两个事物或事物两端之间的位置,如:

(1) 五月丁卯,太白昼见胃、昴间。(卷二十六)

(2) 汉武帝世,闽越反,灭之,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卷三十六)

(3) 身光明照,如水中月,如日初出,眉间自豪,普照十方。(卷九十七)

②表不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如:

(4) 汉代著鞏囊者,侧在腰间。(卷十八)

(5) 兴与之符信,令关东募兵,得数千人,复还至彭城间,收聚义故。(卷 四十七)

(6) 日月投光于柯间,风露披清于養岫。(卷六十七)

2.“间”的抽象空间义

表泛化的空间范围,如:

(7) 璃乃折节事迈,深布情款,家内妇女间事,言语所不得至者,英不倒 写备说。(卷四十二)

(8) 凡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又嫉谤谗害,其间不可称数。 (卷八十二)

(9) 宣阳门,民间谓之白门,上以白门之名不祥,甚讳之。(卷八)

其中“民间”、“人间”、“世间”等己经词汇化。

3.“间”的时间义

①表一段时间,如:

(10) 二三日间,风俗顿改。(卷一)

(11) 白晋丧中原,戎狄侵扰,百余年间,未暇以北虏为念。(卷六十四)

②表瞬时时间,如:

(12) 渭水流急,倏忽间,诸舰悉逐流去。(卷四十五)

③“间"等同于“中、内",如:

(13) 己未间,会稽士人云十数年前,亦有四族坐此被责,以时恩获停。(卷 四十二)

(二) 复音形式“间"类方位词语义

复音形式“间”类方位词主要有“之间”、“中间”。“之间”既可以表空 间义也可以表示时间义,表空间义既可以表示具体空间也可以隐喻抽象空间。

1.“之间”的具体空间义

①两个事物或事物两端之间的位置。如:

(14) 高帝隐于芒、场山泽之间,吕后常知其处。(卷二十七)

(15) 安都子伯令、环龙,亡命粱、雍二州之间。(卷八十八)

②表示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如:

(16) 今复由入燕、河……已议于帷筵之上,提鞭鸣剑,复呵于军场之间, 身超每深恩之所集,心动必明主之所亮。(卷八十二)

2.“之间”抽象空间义

(17) 而名曰《晋世宁》者,言晋世之士,偷苟于酒食之间,而其知不及远, 晋世之宁,犹杯盘之在手也。(卷三十)

(18) 民征大钱之改,兼畏近日新禁,市井之间,必生喧扰。(卷七十五)

3.“之间”的时间义:

①表示一段时间,如:

(20) 彼侨军无资,求战不得,旬月之间,折棒以笞之耳。(卷一)

(21) 景和、泰始之间,勋诚实重。(卷七十二)

②表示瞬时时间,如:

(22) 玄性促急,俄顷之间,骑诏续至。(卷五十二)

③表示处在某种状态或者过程之中,如:

(23) 且攻守不等,客主形异,薄之则势艰,围之则旷日,进退之间,奸虞 互起。(卷五十九)

(24) 袁淑笑谑之间,而王微吊词连牍,斯盖好名之士,欲以身为珪璋,皴 缴然使尘玷之累,不能加也。(卷六十二)

其中“中间,,已在“中”的部分讨论过不再赘述。

四、“内”类

《宋书》中“内”类方位词意义主要分布在空间、时间和社会等级等认知 域当中,在书中共出现682次,其中复音类“之内39"、“以内1” "内外(外

内)126”出现了 166次。

(_)单音方位词“内“的语义

1.“内”的具体空间义。

①表示在参照物的内部具体空间里,参照物一般是有容纳能力的事物,比如

“城”、“殿”、“宅”、“园”、“屋”、“坑”等。如:

(1) 百姓闭在内城,饥僅日久,方春之月,野采自资,一入堡聚,饿死立 至。(卷五十九)

(2) 时废帝狂悖无道,诛害群公,忌惮诸父,并囚之殿内,殴捶凌曳,无 复人理。(卷七十二)

(3) 天生乃取实中苦竹,荆其端使利,交横布坑内,更呼等类共跳,并畏

惧不敢。(卷九十一)

也可以与身体名词结合,在人的认知中被视为容器,如:

(4) 初上马,以马鞭柄策,挽致两股内,及下马,柄孔犹存。(卷四十八)

(5) 太宗尝忤旨,帝怒,乃裸之,缚其手脚,以杖贯手脚内,使人担付太 官(卷七十二)

②表示以参照物为分界线的内侧空间区域。如:

(6) 王道隆率羽林兵在朱雀门内,闻贼至,急召刘助。(卷七十九)

(7) 坚云中护军贾雍掠其田者,获生口马牛羊,坚悉以还之,卫臣感恩, 遂祢臣入居塞内,其后渐强盛。(卷九十五)

③表在参照物的范围之内,可分有界范围与无界范围,有界范围的参照物一 般是划分的行政区域,如“国”、“里”等,或者是有一定范围的空间区域,如

“域”,也可以是用数量方式表达的距离范围,如:


(12) 今氛昆祛荡,宇内宁晏,旌贤弘化,于是乎始。(卷五)

2.“内”的抽象空间义。

①表示信息内容的承载空间,参照物是可以承载信息或内容的物质载体。如:

(13) 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卷六十九)

(14) 吾知汝意谓休若处奉因事事何如,心迹既不复可测,因其还朝在第与 书,事事诘靖于内,许密自引分其名位及见子悉得全也。(卷七十二)

②表不人的精神意识、人体的喻义空间,如:

(15) 此是其见我伐燕,虫已怀惧,自张之辞耳。(卷一)

(16) 是以下逆上,腹心虫烂也。(卷三十一)

用在状语位置,如:

(17) 诚复内省不疚,而抱理莫申。(卷六十七)

3.表示社会结构、组织等社会关系,“内”与“外”经常连用。

(18) 庐陵之事,不由傍人,座积萧墙之衅,外行叔段之罚,既制之有主, 臣何预焉。(卷四十四)

(19) 殷孝祖为前锋都督,而大失人情,攸之直抚将士,外谐群帅,众并倚 赖之。(卷七十四)

用在定语位置,如:

(20) 内朝细务,庶可免竭,神州任重,望实兼该,臣何人斯,寇窃不已。

(卷四十二)

(21) 而犹倚灵假像……是乃外刑之所不容戮,内教之所不悔罪,而横天地 之间,莫不纠察。(卷八十二)

4.“内”的时间义。

表在某个时间范围中。如:

(19) 爰参议,皇太子期服内,不合作乐及鼓吹。(卷十五)

(20) 自永光以来,至于禅让,十余年内,阙而不续,一代典文,始末未举。

(卷一百)

(二)复音形式"内"类方位词语义

《宋书》中复音形式的“内”类方位词主要有“之内”、“以内"、“内外

(外内)”等。

1.“之内”可表示具体空间,可以指参照物的内部具体空间以及一定的区域 范围之内,也可以隐喻在时间和社会关系中。如:

(21) 叔世表乱,崇信巫史,至乃宫殿之内,户牖之间,无不沃酹,甚矣其 惑也。(卷十七)

(22) 自顷遭无妄之祸,社稷有缀鏡之危;寇羯饮马于长江,凶狡虎步于万 里,遂使神州萧条,鞠为茂草;四海之内,人迹不交。(卷十四)

(23) 如或非若三年之内必宜亲之者,则应補序昭穆。(卷十七)

(24) 新安王心丧之内,若遇时节,便应吉祭于庙,亲奉亦在无嫌。(卷十 七)

(25) 而比世诸侯成用士礼,五服之内悉皆成服.于其所生,反不得遂。(卷 十五)

2.“以内”仅出现一例,表空间范围义。如:

(26) 殿中侍御史督摄黄麾以内。(卷十四)

3.“内外(外内)"在《宋书》中应是“内”与“外”两个单音方位词的连 用,常用来指一定社会结构或组织的内部与外部,也可以表示区域范围的内部和 外部。如:

(27) 时帝凶悖日甚,诛杀相继,内外百司,不保首领。(卷七)

(28) 若天眷罔已,脱复近回,请出臣表,逮闻外内,朝议舆诵,或有可择。 (卷四十二)

(29) 晋室播迁,来宅扬、越,关、朔遥阻,陇、湃遐荒,区甸分其内外, 山河判其表里……固宜待以荒服,羁縻而已也。(卷四十八)

五、“外”类

《宋书》中“外”类方位词意义主要分布在空间和社会等级认知域中, “外”类方位词在书中共出现548次,其中复音类“之外31”、“以外4” “内 外(外内)126”、“中外10”出现了 171次

(_)单音方位词“外“的语义

1.“外”的具体空间义

①表示不包括参照物内部空间在内的空间区域。参照物一般是具体容纳空间 的无生实体,如“城”、“殿”、“宫”、“阁”等,或是一些有划界作用的 实体事物,如:“门”、“户”等。如:

(1) 初,毅常所乘马在城外不得入.仓卒无马,毅便就子肃民取马,肃民 不与。(卷四十五)

(2) 魏主致意安北,程天祚一介常人,诚知非宋朝之美,近于汝阳身被九 创,落在殿外,我手牵而出之。(卷五十九)

(3) 太祖狼狈至后殿户外,手拨幔禁之,乃止。(卷四十一)

(4) 行至西明门外,时谢晦弟嚼为黄门郎,正直,报亮云:“殿内有异处 分。”(卷四十三)

②表示不包括参照物所在范围的其他区域范围,参照物一般是区域范围,如

“岭”、“洲”、“陇”等,也可以是用数量方式表达的距离范围。如:

(5) 本住岭外,岂以理极于此,正以刘公难与为敌故也。(卷一)

(6) 后太祖宴会,有荒外归化人在坐,上问琛:“库中仗犹有几许?”(卷 八十一)

(7) 又居在千里外,听并请来年限,合为二百日。(卷六十)

2.“外”的抽象空间义

①表示在抽象事物范围之外的喻义空间,如:

(8) 至于亲戚为戮,骨肉相残,故道乖常宪,记无定准,求之法外,裁以 人情。(卷五十一)

(9) 幸值圣明兼容,置之教外,且旧恩所及,每蒙宽假。(卷六十二)

(10) 时府主簿宗协亦有高趣,道规并以事外相期。(卷六十六)

②指人体的喻义空间或精神意识之外的喻义空间,如:

(11) 其性处宽而内忌,自伐而尚人,若一旦遭逢,亦当以陵上取祸耳。(卷 四十七)

(12) 虽义发因心,情非处感,然企及之旨,圣哲诒言。(卷九十一)

(13) 不惟凡琐,敢忧身外,《鹿鸣》之求,思同野草,气类之感,能不伤 心。(卷九十一)

3.表示范围之外

表示参照物的范围之外,如:

(14) 讽朝士州郡令献物,多者将直百金。始兴太守孙奉伯止献琴书,其外 无余物。(卷四十一)

(15) 昔岁奉敕,课以扬、徐众逋,凡入米谷六十万斛,钱五千余万,布绢 五万匹,杂物在笙,赖此相赡,故得推移。(卷九)

4.社会关系义

表示自身所处的社会结构、组织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如:

(16) 故能内清处晏,四海谧如也。(卷五)

(17) 选令史宣传密事,故因附上闻,亦外人言此。(卷五十七)

(18) 曾不知鼠凭社贵,狐藉虎威,处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势倾大 下,未之或悟。(卷九十四)

或者指母系之间的亲属关系,如:

(19) 伦之虽外戚贵盛,而以俭素自处。(卷四十五)

(20) 相州刺史送白鹿至桑乾,煮喜曰:“我外家也。”(卷九十五)

(二)复音形式"外"类方位词语义

《宋书》中复音形式的“外”类方位词主要有“之外”、“以外”、“内外”、 “中外,,等。

1.“之外”用例较多,可以表示具体空间义,既可指不包括参照物内部空间 在内的空间区域,包括具有划界作用的实体事物一侧的空间区域,也可指表示不 包括参照物所在范围的其他区域范围。如:

(21) 明日,望拜于东门之外,又拜庙荐飨。(卷十六)

(22) 伏承皇帝道德高远,覆载同于天地,明照齐乎日月,四海之外,无往 不伏,方国诸王,英不遣信奉献,以表归德之诚。(九十七)

“之外”也可以隐喻在抽象事物之外或是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喻义空间,或 者指在某种范围之外,参照物可以是具体或抽象的事物。如:

(23) 臣以为法律之外,故尚弘物之理。(卷四十三)

(24) 是以周、孔敦俗,弗关视听之外;老、庄陶风,谨守性分而已。(卷 九十七)

(25) 夫妻共乘薄笨车,出市买易,周用之外,辄以施人。(卷九十三)

(26) 琳之于众议之外,别建言。(卷九十六)

《宋书》中“之外”与“外”不同的一点是,“之外”可以隐喻时间表示在 一定时间之后,如:

(27)依旧今元年十月是殷祠之月,领曹郎范泰参议,依永初三年例,须夏 周之外殷祭。(卷十六)

(28)是以心貌诡贸,性运舛殊,故有邪正昏明之差,修夭荣枯之序,皆理 定于万古之前,事征于千代之外,冲神寂鉴,一以贯之。(卷八十一)

2.“以外”在《宋书》仅出现4例,全部用作范围语义,表排除的范围。如:

(29)伏闻节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旧员十有九人,今五经合九人。准 古计今,犹未中半。九人以外,犹宜增四。(卷十四)

(30)愚谓相去百步同赴告不时者,一岁刑,自此以外,差不及罚。(卷一 百)

其中“内外”、“中外”在前面已分析过不再赘述。

第五节“东” “西” “南” “北”类方位词的意义

一、“东”“西”类

《宋书》中“东/西”类方位词意义主要表示具体空间义,“东”类方位词 在书中共出现634次,其中复音节方位词“之东2”、“以东5”、“东头3”、

“东方35”、 “东隅1”、“东西33”、“东南46”、“东北24”、“东西 南1”、“东南角3”、“东北角1”、“东西南北3”共出现了 163次。“西” 类方位词在书中共出现539次,其中复音节方位词“之西6”、“以西6”、“西 头4”、“西方38”、“西面1”、“西隅1”、“东西33”、“西南33”、“西 北34”、“东西南1”、“西南角2”、“西北角2”、“东西南北3”共出现 了 167 次。

(_)单音方位词“东/西“的语义

1.在参照外以东/以西方向上的空间区域

参照物一般是较大的处所或地域,且可以有一定的空间延伸范围,如“山”、

“城”、“郊”等。如:

(1)己未旦,义军食毕,弃其余粮,进至覆舟山东,使丐士张旗帜于山上,

39 

以为疑兵。(一)

(2) 越以步骑五百于城西十余里拒战,大破斩胡兴、蜀等。(卷八十三)

2.在参照中以东/以西方向指示的一定区域

参照物一般是有容纳空间的处所或地域范围。如“城”、“郡”、“村”等。 如:

(3) 郭景纯筮之曰:“此郡东之县,当有妖人欲称制者,亦寻自死矣。"(卷 三十一)

(4) 三年,分浙江西立王畿,以浙江东为扬州。(卷八十)

“西”可以特指某个地方,如:

(5) 汝嫔侍左右,已有数人,既始至亜,未可匆匆复有所纳。(卷六十一) 也用在定语位置,“东”、“西”经常连用,有时方位指向性并不强,可翻

译为“这、那”,如:

(6) 晋惠帝世,安陆人朱伺为陶侃将,求分安陆东界为此县。(卷三十七)

(7) 经始明堂,营建辟雍,告朔班政,乡饮大射,西阁东序,图书禁籍…… 太学有《石经》、《古文》。(卷十四)

(8) 其闾里少年,博徒酒客,或财利争斗……或辨甲有以知乙,或验东而 西事自显,莫不厌伏,有如神明。(卷一百)

3.表方向

指太阳升起/落下一边的方向,常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前面还可以用介 词引导。如:

(9) 其时复有谣言曰:“卢橙橙,逐水流,东风忽如起.那得入石头。" (卷三十一)

(10) 魏明帝青龙二年十一月,京都地震,从东来,隐隐有声,屋瓦摇。(卷 三十四)

(11) 质至寻阳,焚烧府舍,载妓妾座奔。(卷七十四)

(二)复音形式"东/西“类方位词语义

《宋书》中复音形式“东/西”类方位词主要有“之东/西”、“以东/西”、 “东/西头"、“东/西方”、“东/西部”、“东/西隅”、“东西”、“西面”、 “东/西南”、“东/西北”、“东西南”、“东南/西南角”、“东北/西北角"、

“东西南北”等。

1.“之东/西”表参照外东/西方向上的空间区域,用例较少。如:

(12) 昔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毁主,中兴之初,权居天府,在庙门之西。 (卷十六)

(13) 百济国,本与高骊俱在辽东之东千余里.其后高骊略有辽东,百济略 有辽西。(卷九十七)

2.“以东/西”表参照外往东/西方向上的一定空间区域,参照一般是地名之 类。如:

(14) 自淮以东,为南豫州。(卷三)

(15) 航又使司徒参军孙昙璀督弋阳以西,会虏寇义阳,昙璀大破之。(卷 八十六)

3.“东/西头”表参照以东/西方向上的一定形状特征的区域。如:

(16) 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正月,鹊巢太极东头絶尾,又巢国子学堂西头。

(卷三十二)

(17) 丁亥,月奄东井南辕西头第二星。24

4.“东/西方”指在参照中由东/西方向指示的空间区域,有一定的特指意味。 如:

(18) 王室多故,而元帝以蕃臣树德东方,维持天下,柱掖之应也。(卷三 十)

(19) 景平中,有龙见西方,半天腾上,荫五彩云,京都远近聚观,太史奏 曰:“西方有天子气"。(卷六十三)

5.“东/西隅”表示参照中由东/西方向指示的一定形状特征的空间区域,各 一例。如:

(20) 东隅诚已谢,西景逝不留。(卷四十三)

(21) 慕容超退守广固,复与刘敬宣攻其西隅。(卷一百)

6.“西面”表示参照中由西方向指示的一定形状特征的空间区域,仅一例。 如:

(22) 南术是其临江旧宅,门前对江,三转曾山,路穷四江,对岸西面常石。

(卷六十七)

7.“东西”意义较丰富,可表示参照以东和以西方向的一定空间区域,有时 虚指表示“到处”的意思,也可表示东西方向,或表示从东至西的距离。如:

(23) 坛东西各二十人,以炬投坛,火半柴倾。(卷十四)

(24) 二年十月丁丑,赤气见在北方,东西竟天。(巻二十四)

(25) 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 此车,使常知南北。(卷十八)

(26) 朔方以西,西至上郡,东西千余里,汉世徙谪民居之,土地良沃。(卷 九十五)

8.“东/西南”、“东/西北”表示参照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方向上的一定空 间区域,或者表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方向。如:

(27) 八月丙寅夜,有大流星长数十丈,色白有芒鬣,从首山北流坠襄平城 东南。(卷二十三)

(28) 礼毕,黄鹄三十从西南来,经祠坛上东北过。(卷二十九)

(29) 石虎末,洛阳城西北九里石牛在青石趺上,忽鸣唤,声闻四十里。33

(30) 自-水西南,极白兰,数千里中,逐水草,庐帐居,以肉酪为粮。(卷 九十六)

(31) 十二月,枉矢自东南流于西北,其长半天。(卷二十四)

9.“东西南”表参照物以东、以西、以南三个方向上的空间区域,仅一例。 如:

(32) 竺夔遣人出城作东西南堑,虏于城北三百余步凿长围。(卷九十五)

10.“东南/西南角”、“东北/西北角”表示参照中由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方向指示出来的一定形状特征的区域。如:

(33) 其月在内道,先交后会者,亏食西北角起;先会后交者,亏食东北角 起。(卷十二)

(34) 此二山之间,西南角岸孤山,此二山皆是狭处,故曰生。(卷六十七)

(35) 助于是乃竖长围,治攻道于东南角,并填堑。(卷八十七)

(36) 隶沈庆之攻广陵城,天生推车塞堑,率数百人先登西北角,径至城上。 (卷九十一)

11.“东西南北”表四个绝对参照方向的连用,也可虚指表示“到处、处处”。

仅三例。如:

(37) 绩云夭东西南北径三十五万七千里.然则绩亦以天形正圆也。(卷二 十三)

(38) 武昌火起,兴众救之。救于此而发于彼,东西南北数十处俱应,数日 不绝。(卷三十二)

二、“南” “北”类

《宋书》中“南/北”类方位词意义主要表示具体空间义,“南”类方位词 在书中共出现693次,其中复音节方位词“之南6”、“以南9”、“南方5”、

“东南46”、 “西南33”、“南北38”、“东西南1”、“东南角3”、“西 南角2”、“东西南北3”、“南北左右1”共出现了 147次。“北”类方位词 在书中共出现651次,其中复音节方位词“之北6”、“以(己)北9”、 “北 头3”、“北方9”、 “北面1”、 “东北24”、“西北31”、 “南北38”、

“东北角1”、“西北角2”、“东西南北3”、“南北左右1”共出现了 128 次。

(_)单音方位词“南/北“的语义

1.在参照外以南/以北方向上的空间区域

参照物一般为较大的处所或地域,且可以有一定的空间延伸范围,如“山”、

“城”、“湖”等。如:

(1) 双流,谓钏江及小江,此二水同会于山南,便合流注下。(卷六十七)

(2) 竺夔遗人出城作东西南堑,虏于尝三百余步凿长围。(卷九十五)

2.在参照中以南/以北方向指示的一定区域

参照物一般为有容纳空间的处所或地域范围。如“城”、“庙”、“家”等。 如:

(3) 初起兵,望见家南有火光.以为人持火,呼之而光遂盛,赫然上属天, 有顷不见。(卷二十七)

(4) 石室则藏于庙北,改筑则未知所处,虞主所以依神,神移则有瘗埋之 礼。(卷五十五)

“南/北”可以特指为长江以南/以北地区,如:

(5) 修之笑曰:“吾昔在歯,殷尚幼少,我得归罪之日,便应巾講到门邪!”

(卷四十八)

(6) 德祖昔在主,与虏将公孙表有旧……每答表书,辄多所治定。(卷九 十五)

用在定语位置,如:

(7) 尝从太祖登钟山北岭,中道有磐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弹琴,因赐以银 钟酒。(卷七十八)

(8) 起楼临城,飞矢雨集,冲车攻破南城,宪于内更筑捍城,立栅以补之。

(卷九十五)

3.表方向

指早上面对太阳左手/右手边的方向,常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前面可以 加介词引导。如:

(9) 会虏已至彭城,不得向北,太尉江夏王义恭留领府中兵参军。(卷七 十七)

(10) 晋惠帝元康中,京、洛童谣曰:“南风起.吹白沙,遥望鲁国何嵯峨, 千岁觸髅生齿牙。"(卷三十一)

(11) 赵王伦既篡,洛中童谣曰:“虎从业来鼻头汗,龙从南来登城看,水 从西来何灌灌。”(卷三十一)

(12) 晋武帝分扶风为秦国,中原乱,其民鹵流,寄居堂邑。(卷三十五)

(二)复音形式"南/北"类方位词语义

《宋书》中复音形式“南/北”类方位词主要有“之南/北”、“以(己)南 /北”、“南/北方”、“北头”、“北面”、“东南/北”、“西南/北”、

“南北”、“东西南”、“东/西南角”、“东/西北角”、“东西南北”等。

1.“之南/北”、以(已)南/北”表参照外南/北方向上的一定区域,参照 物一般是处所、区域地名类。如:

(13) 主者详具其制,并下河南处田地于东郊之南,洛水之北,平良中水者。 (卷十四)

(14) 天市在房、心之北,宋之分野。(卷二十七)

(15) 凡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亦不患其难也。(卷

八十二)

(16) 冀州已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资因为易。(卷九十五)

2.“南/北方”表具体空间义,指参照中由南/北方向指示的一定空间区域, 有一定的特指意味。如:

(17) 晋惠帝永康元年三月,妖星见南方,中台星圻,太白昼见。(卷二十 四)

(18) 夫豕,北方之畜,胡、狄象也。(卷三十三)

3.“北头”、“北面”表参照中以北方向上的一定形状特征的区域,用力较 少。如:

(19) 其年十月庚寅,月又犯昴北头第四星。(卷二十三)

(20) 横山,野舍之北面,常石,野舍之西北(卷六十七)

4.“南北”可表示参照以南和以北方向的一定空间区域,可虚指表示“到 处”的意思,也可表示南北方向,或表示从南至北的距离。如:

(21) 汉初甘泉河东裡埋易位,终亦徙于长安南北。光武绍祚,定二郊洛阳 南北。(卷十四)

(22) 叔度南北征讨,常管戎要,西夏不虔,诚著岭表,可封番禺县男,食 邑四百户。(卷五十二)

(23) 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 此车,使常知南北。(卷十八)

(24) 东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卷六十七)

其中“东南/北”、“西南/北”、“东西南”、“东/西南角”、“东/西 北角”、“东西南北”在“东/西”部分做过分析不再赘述。

第六节其他类方位词的意义

这类方位词的方位意义是表示在参照物的邻近位置,带有一定的泛向性,方 位意义不强,一般需要附在名词之后来表示空间方位概念,也有独用的。

_、“边”类

“边”在《宋书》中主要指“边境”,如:

(1) 索虏斛兰、索度真侵边,彭、沛骚扰,高祖遣龙符、建威将军道怜北 讨,一找破之。(卷四十七)

表示参照物边侧的区域范围共出现4例。如:

(2) 上出行,问尉曰:“御道边那得此草屋,当由家贫。"(卷四十一)

(3) 追斛兰至光水沟边,被创奔走。(卷四十七)

(4)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 后归。(卷九十三)

二、 “旁(傍)”类

《宋书》中“旁(傍)”类方位词表具体空间义,共出现10例,复音“之 傍”仅1例。

1.单音方位词“旁”的语义

表示参照物边侧的区域范围,可单独使用,共9例,如:

(5) 有一白衣老公在道旁,曰:“努力!信都为长安城守,去此八十里耳。” (卷二十七)

(6) 太元十八年十月戊午,临川东兴令惠欣之言,县东南溪傍有白银树、 芳灵树、李树,并连理。(卷二十九)

(7) 有一贼从曉来,相谓曰:“卿欲举大事,此儿以死救父,云何可杀。 杀孝子不祥。”(卷九十一)

2.复音形式“旁(傍)”类方位词语义

《宋书》中复音形式只有“之傍”,后置使用且仅1例。如:

(8) 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傍。(卷二十七)

三、 “侧”类

《宋书》中“侧”类方位词表具体空间义,共出现43例,复音“之侧”仅 2例。

1 .单音方位词“侧”的语义

表示参照物边侧的区域范围,均需后置使用,共41例。

参照物既可以是人,如:

(9)其朝未兴,兵士进,杀二侍者于帝侧,伤帝指。(卷四)

(10)湛之幼孤,为高祖所爱,常与江夏王义恭寝食不离于侧。(卷七十一)

参照物可以是一般事物如“坛”、“鼓”、“盎”等,如:

(11)应鼓在大鼓側,《诗》云“应棟悬鼓”是也。(卷十九)

(12)帝入室,饮于盎侧,醉卧地。(卷二十七)

参照物可以是具有线状或条状特征的事物如“道”、“岸”、“水”等,如:

(13)因命上置岸侧,既而正色謂道存等曰:“汝辈忝预士流,何至还东作 贾客邪!” (卷八十四)

(14)乃下牵车,立于道侧;及邵至,乃惊。(卷六十三)

参照物也可以是有容纳能力的实体如“墓”、“殿”、“寺”等,或是某些 地域范围如“村”、“山”等,如:

(13)尚之宅在南涧寺侧,故书云“南濒”,《毛诗》所谓“于以采苹,南

涧之濒”也。(卷六十六)

(14)逵时病困,部里以苇席裹之,埋于村侧。(卷九十一)

2.复音形式“侧"类方位词语义

《宋书》中复音形式只有“之侧”,后置使用且仅2例。如:

(15)弃冠毁冕,长袭戎衣,犬马是狎,鹰隼是爱,皂栃轩殿之中,講鯉室 區之側。(卷九)

(16)《虞书》著慎身之誉,周庙钩陛坐之侧。(卷四十三)

四、“峰"类

“畔”在《宋书》中用例不多,“畔”的本义是田地的界限,《宋书》中也 有类似用法,如:

(17)自游道餐风,二十余载……故遂与汝曹归耕垄畔,山居谷饮,人理久 绝。(卷九十三)

但也出现了一般名词+畔的语法结构,表具体空间义,指参照物边侧的空间

区域范围,如:

(18)至于下長,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 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卷二十七)

以及复音形式的“之畔”,仅1例。如:

(19)欲使居有良田广宅,在高山流川之畔。(卷六十七)

五、“际"类

《宋书》中“际”类方位词可表空间方位义和时间义,共出现31例,复音 “之际” 27例。

1.单音方位词“际”的语义

表示参照物交界或边侧的区域范围,《宋书》中参照物常为“水”、“云”, 均需后置使用,共4例。如:

(20)龙飞何蜿蜿,凤翔何翔翔。昔在唐虞朝,时见青云际。(卷二十二)

(21)汉中城固县水际,忽有雷声,俄而岸崩,得铜钟十二枚。(卷二十七)

2.复音形式“际”类方位词语义

《宋书》中复音形式只有“之际”,均需后置使用,可表示空间义和时间义, 共27例。

表空间义时既可指具体空间方位,也可用来表示泛化的空间义,义同“间”, 如:

(22)十二月,循、道覆率众数万,方舰而下,前后相抗,莫见働航之际。 (卷一)

(23)符伍虽比屋邻居,至于士庶之际,实自天隔,舍藏之罪,无以相关。 (卷四十二)

表时间义前面可加时间词,也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

(24)泰始、泰豫之际,更忍虐好杀,左右失旨忤意,往往有靜劇断截者。 (卷八)

(25)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卷四十二)

(26)麻起兵之际,多所诛戮,至是不复得已,因举兵以讨恭为名。(卷六

十三)

六、“头”类

“头”类方位词在《宋书》中共出现10例,都实指空间方位。

1.表示在参照物内的前头前段,参照物可以是普通名词也可以是身体名词,

如:

(27)以两大丝绳系两柱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切肩

而不倾。(卷十九)

(28)赵王伦既慕,洛中童谣曰:“虎从北来鼻头汗,龙从南来登城看,水

从西来何灌灌。”(卷三十一)

2.表示在参照物的边侧,共3例。如:

(29) 每以樵箸置道头,辄为行人所取,明旦亦复如此。(卷九十三)

(30) 至二十左右,方复就观小说,往来者见床头有十帙书.便言学问,试 就检,当何有哉。(卷六十二)

七、“底”类

“底”在《宋书》中表方位义仅出现1例,义同“下”。如:

(31)蹲谷底而长啸,攀木杪而哀鸣。(卷六十七)

小结

根据上述分析,现将《宋书》中典型方位词的频率及语义研究情况整理成表

格如下:


从上表的统计数据中,可看出《宋书》中的各类方位词的出现频率并不相等, 其中以“后”、“中”出现次数最多,“上/下”、“东/西/南/北”及“内/外”次之 且出现频率较为均等,“左”、“右”又次之,“里”出现次数最少,可能由于“里” 作为方位词形成的时间并不长,再加上史书自身的语言特点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 此外,单音方位词的频率也远多于复音方位词。

《宋书》方位词语义方面仍以表示具体空间意义为主,时间语义次之,抽象

空间和社会等级关系语义则相对较少。因其空间义是方位词的基本意义,在空间 意义的基础上,人们把空间范畴投射到非空间范畴,如时间域和社会等级关系域, 以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宋书》方位词的使用范围已经在逐 步扩大,已经形成多种隐喻意义。此外,各类方位词基本成对出现,但成对方位 词在使用方面却具有不平衡性,比如“前”类和“后”类方位词义项不是完全相 反,“上”类和“下”类方位词意义也不是完全对称,总之,《宋书》方位词在语 义方面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第三章《宋书》方位词的语法功能

《宋书》方位词句法功能多样,既可以单独作句子主干成分,也可以前置修 饰其他词语共同作句子主干成分,或后置修饰其他词语共同作句子主干成分,可 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多种句法成分。单独作句子主干成分 一般是作主语和宾语以及整句的状语,前置修饰其他词语一般出现在定语或状语 位置,再一起作句子主干成分,后置修饰其他词语一般是作中心语与前面的词语 构成方位短语,再作句子成分。总的来说单音方位词出现的频率要高于复音方位 词,其中双音方位词岀现的频率又高于多音方位词。

第一节“上”“下”类方位词的句法功能

《宋书》中的'‘上/下”类可以单独作句法成分,也可以前置、后置于其他 词或短语后构成方位结构做句法成分;单音方位词“上”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有 193例,前置的有111例,后置的有244例;“下”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有113例, 前置的有21例,后置的有208例;复音“上/下”类方位词独用的有17例,前 置使用3例,后置使用296例。由此可知“上/下”后附于其他词和短语的频率 大于独用和前置的频率,尤其是复音类方位词。

一、单音方位词“上"与“下"的句法功能

(一)“上/下"单独作句子成分

《宋书》中“上/下”可单独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状语。

1.“上/下”作主语,如:

(1) 中央一弦,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卷十一)

(2) 微时,数从王媪、武负贯酒,醉卧,上常有光怪。每留饮,售辄数倍。

(卷二十八)

2.“上/下”作宾语

“上/下”可直接做宾语,如:

(3) 既知毅不能居王,终为异端,密图之。(卷二)

(4) 殷裕在上,是代太祖也。(卷十六)

(5) 寻庙祠,依新仪注,登哥人上殿,弦管在王。(卷十九)

“上/下”也可以同介词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做补语或状语。 介宾结构做状语,如:

(6) 修之退还白帝,承祖自下攻之,不拔(卷四十八)

(7) 里耕漫石数里,水从上过,故曰瀨石上而开道。(卷六十七)

介宾结构做补语,如:

(8)是以群公卿士,亿兆夷人,佥曰皇灵降鉴*,晋朝款诚于下,天命 不可以久淹,宸极不可以暂旷。(卷三)

3.“上/下”作定语,如:

(9) 右关门下位及尚书署,如上仪。(卷十五)

(10) 下人欲嫁者,犹未有处。(卷九十九)

4.“上/下”作状语,用例较多,如:

(11) 班固备《郊祀志》,上纪皇王正祀,王录郡国百神。

(二)“x+上/下”作句子成分

“X+上/下”形式的方位短语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 成分,其中“X+上/下”中“X”多为名词性质的词或短语。

1.“X+上/下”作主语,如:

(12) 制露车一乘,其上施篷.乘以出入,从者不过数十人。(卷九)

(13) 在常山穿井,入地四丈,得白玉方三四尺。玉下有大石,其中有龟长 二尺余,时人以为复国之祥。(卷二十八)

2.“x+上/下”作宾语

“x +上/下”可直接做宾语,如:

(14) 太祝令牲玉馔物诣坎置牲上讫,又以一牲覆其上。(卷十四)

(15) 庆之至城下,诞登楼谓之曰:“沈君白首之年,何为来?”(卷七十 七)

“X+上/下”也可以同介词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做补语或状语。用例较多。

如:

(16) 庾亮初出镇武昌,出石头,百姓于岸上歌曰:“庾公上武昌,翩翩如 飞鸟。”(卷三十一)

(17) 时姚泓屯军在长安城下,犹数万人。(卷四十五)

(18) 吐昭城东有高山,质虑虏据之,使崇之、澄之二军营于山上,质营城 南。(卷七十四)

3.“x+上/下”作定语,如:

(20) 公方治攻具,城上人曰:“汝不得张纲,何能为也。"(卷一)

(21) 五年而成帝业。后十三年,张良果得谷城山下黄石,宝而祠之,死与 合葬。(卷二十七)

4.“x+上/下”作状语,例子较少,如:

(22) 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卷十四)

5.“x+上/下”作补语,例子较少,如;

(23) 晋孝武太元十三年四月癸巳,衬祠毕,有兔行庙堂上。(卷三十一)

(24) 晔常谓死者神灭,欲著《无鬼论》;至是与徐湛之书,云“当相讼他 To ”(卷六十九)

二、复音形式“上”与“下”类方位词的旬法功能

复音形式共有“之上”、“之下”、“以上”、“以下” “上下”几个。 其中能单独作句子成分的只有“上下”,可做主语、补语等。如:

(25) 十一月癸未,西南有气,上下赤,中央黑,广三尺,长三十余丈,状 如旌旗。(卷二十六)

(26) 所以无年不旱者,欲德不用,上下皆蔽,庶位逾节之罚也。(卷三十 一)

(27) 太祖文皇帝体圣履仁,述业兴礼,正乐颂,作象历,明达通于神祇, 玄泽被乎上下。(卷十六)

“之上”、“之下”、“以上”、“以下”可与别的词或短语构成方位短语 共同作句子成分,可做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等。如:

(28) 三台令史以上,皆各持剑立其户前。(卷十四)

(29) 帝升御坐,尚书令以下就席位。(卷十五)

(30) 有犯者,水土一尺以上,并计赃,依常盗律论。(卷五十四)

(31) 广成子在峻崛之上,黄帝之师也。(卷六十七)

(32) 尚书寺门有制,八座以下门生随入者各有差,不得杂以人士。(卷八 十一)

(33) 今方顿兵坚城之下,未有旋日。(卷一)

其中“x+之上/下”、“x+以上”还与介词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或 补语,用例非常之多。如:

(34) 五色鲜明,三百岁游于蕖叶之上,三千岁常游于卷耳之上。(卷二十 八)

(35) 晋愍帝建兴四年,新蔡县吏任侨妻胡,年二十五,产二女,相向,腹 心合同,自胸以上,齐以下,各分。(卷三十四)

(36) 端坐井底,而息意庶虑者,长沦于九泉之下矣。(卷九十七)

第二节“前” “后”类方位词的句法功能

单音方位词“前”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有110例,前置使用727例,后置的 有76例;“后”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有323例,前置的有166例,后置的有554 例。复音“前/后”类方位词独用53例,前置使用16例,后置使用164例。

一、单音方位词“前"与“后”的句法功能

(一)“前/后“单独作句子成分

《宋书》中“前/后”可单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状语。

1.“前/后”作主语,其中“前”用例较多,“后”用例较少,如:

(1) 进贤冠,並高七寸,卮高三寸,长八寸,梁数随贵贱,古之缁布冠也。

-(卷十八) -

(2) 其月壬午,有大流星,直[赤卮白,入紫宫。(卷二十六)

2.“前/后”作宾语

“前/后”作宾语可以直接在句中作宾语,如:

(3) 野思古拙,意及庸陋,不足以发挥清英,敷赞幽旨,瞻前顾后,亦各 其志。(卷二十九)

(4) 方平谓安都曰:“今京力敌在前,坚城在后,是吾取死之日。”(卷七 十七)

“前/后”也可以作介词宾语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补语或状语,介宾结 构即可作句中的状语,也可以作整个句子里的时间状语,用例颇多。如:

(5) 自后六宫多丧,公主薨亡,天子举哀相系。(卷二十六)

(6) 前废帝景和末,召雑妃江氏入宫,使左右于前逼迫之,江氏不受命。

(卷七十二)

介宾结构作补语,如:

(7) 有玉匣开盖于前,有玉玦二,玉璜一。(卷二十七)

(8) 太宗留心后房,拟外百官,备位置内职。列其名品于后。(卷四十一)

3.“前/后”作定语,如:

(9) 尝行经山中,见黑龙长丈余,头有角,前两足皆具,无后足,曳尾而 行。(卷四十三)

(10)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明兆。(卷六十一)

4.“前/后”作状语

“前/后”既可以直接作动词的状语也可以充当整句的状语,尤其是“后” 作整句的时间状语用例颇多,如:

(11) 夜行,忽有炬火直[导,仲德随之,行百许里,乃免。(卷四十六)

(12) 弘之高祖晋司徒祗,卮封灵州公,不欲封本县,故祗一门还复泥阳。 (卷四十八)

(13) 卮义康被废,邵改为庐陵王绍南中郎参军,将军如故。(卷一百)

(二)“x+前/后”作句子成分

《宋书》中“x+前/后”形式的方位短语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状 语和补语等成分。

1. “X+前/后”作主语,如:

(14) 南术是其临江旧宅,门前对江,三转曾山,路穷四江,对岸西面常石。

(卷六十七)

(15) 郡后荒芜,频有野兽,母薛氏欲见猎,朗乃合围纵火,令母观之。(卷 八十二)

2.“x+前/后”作宾语

可以直接作宾语,如:

(16) 虏谓直向长安,何难率众欲济河以截军后,法起回军临河,纵兵射之, 贼退散。(卷七十七)

(17) 将劭至昼並,臧质见之恸哭,劭曰:“天地所不覆载,丈人何为见哭。”

(卷九十九)

也可以作介词宾语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用例颇多。

介宾结构作状语,如:

(18) 义季素嗜酒,自彭城王义康废后,遂为长夜之饮,略少醒日。(卷六 十一)

(19) 其夕,帝于竹林堂前,与巫共射之。(卷九十四)

介宾结构作补语,如:

(20) 此等既随喜行,多无功效,或隐在众后,或在慢屋中眠。(卷八十三)

(21) 后遂为巫蛊,以玉人为上形像,埋于含章殿前。(卷九十九)

3.“x+前/后”作定语,如:

(22) 大星大如斗,出柳北行,尾十余丈,入紫宫没,尾后余光良久乃灭。

(卷二十六)

(23) 晋成帝成和四年四月,甘露降武昌郡阁前柳树,太守诩以闻。(卷二 十八)

4.“x+前/后”作状语

《宋书》中未发现“x+前”作状语的用例,“x+后”作状语用例较多。妬

(24) 公孙渊炊,有小儿蒸死甑中,其后夷灭。(卷三十四)

(25) 宋初五县,后省绥安。孝武孝建二年后,以僮阳并长宁,绥宁并上黄。

(卷三十七)

5.“x+前/后”作补语,如:

(26) 太元二十一年正月丙子,木连理生南康宁都县社后。(卷二十九)

(27) 安都及军主武念、宋越等相继进,臧质大军从广莫门入,同会太极殿 蛍,即斩太子左卫率王正见。(卷九十九)

二、复音形式“前”与“后”类方位词的句法功能

复音形式主要有“以前”、“之前”、“目前”、“前后”、“以后”、“之 后”这几种。

(一) “(复音前/后)"单独作句子成分

单独作句子成分的只有“目前”、“左前”、“前后”,“左右前后”。

1.“左前”仅一例,出现在定语位置。如:

(28) 驱车到楚西北范氏街,见刍儿摘麟,伤其左前足,薪而覆之。(卷二 十七)

2.“左右前后”也仅出现一例,作主语。如:

(29) 《礼》所谓金、玉路者,正以金玉饰辂诸末耳。左右前后,同以漆画。 (卷十八)

3.“前后”可单独在句中作定语、宾语、状语。如:

(30) 高祖录其前后功劳,封新宁县男,食邑五百户。(卷四十九)

(31) 事有前后,故一时推功,非为委体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卷四十 二)

(32) 在州有惠化,关中流民,前后出汉川归之者甚多。(卷六十五)

也可后置于别的成分构成方位短语作主语,如:

(33) 诸镇常行,车前后不得过六队,白直夹毂,不在其限。(卷十八)

4.“目前”在《宋书》主要作定语,介宾作状语只有一例。如:

(34) 彼之所谓肆忿目前之小得,以至于败亡之大失也。(卷九十五)

(35) 白曰:“浮变之理,交于目前,视听者之所同了邪?” (卷九十七)

(二) “x+复音(前/后)”作句子成分

与别的成分一起构成方位短语再作句子成分有的“以前”、“之前”、“以 后”、“之后”和“前后”。

1.“以前”与别的成分一起构成方位短语,可做句子的宾语、定语、状语。

(36) 《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卷 十五)

(37) 殷允为豫章,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卷十九)

(38) 尚方徒系及逋租宿债,大明元年以前,一皆原除。(卷六)

2.“之前”与别的成分一起构成方位短语,可做句子的宾语、状语。如:

(39) 岂如四府君在太祖之前乎。(卷五十五)

(40) 未有嗣之前,四时飨荐,常使上卿主之。(卷十七)

(41) 婢仆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小大,敬之若神。(卷五十八)

3.“以后”与别的成分一起构成方位短语,可做句子的定语、状语。如:

(42) 今抄魏氏以后经国诞章,以备此志云。(卷十四)

(43) 江左以后,官有其注。(卷十四)

4.“之后”与别的成分一起构成方位短语,可做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 如:

(44) 金会黄钺,黄门鼓车,乘舆之后有属车,尚书、御史载之。(卷十八)

(45) 殿中郎率获车部曲,在司马之后。(卷十四)

(46) 虽历任藩■辅,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卷四十二)

5.“x+以前/后”、“x+之前/后”还可与介词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 或补语(作补语的只有“之前”且仅有一例)。

作状语,如:

(47) 自秦以前,臣下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唯所好。(卷十八)

(48) 昔南秦王杨玄识达天运,于大化未及之前,度越赫连,远归忠款。(卷 九十五)

(49) 自惠帝以后,其礼遂废。(卷十四)

(50) 孙恩自奔败之后,徒旅渐散,惧生见获,乃于临海投水死。(卷一) 作补语,如:

(51) 故有邪正昏明之差,修夭荣枯之序,皆理定于万古之前,事征于千代 之外,冲神寂鉴,一以贯之。(卷八十一)

第三节“左"“右"类方位词的句法功能

单音方位词“左”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有18例,前置使用的有43例,后 置使用的有33例;“右”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有10例,前置使用的有19例,后 置使用的有13例;复音“左/右”类方位词独用207例,前置使用的有23例, 后置使用的有20例。

一、单音方位词“左”与“右"的句法功能

(一) “左/右"单独作句子成分

《宋书》中“左/右”可单作句子的宾语、定语、状语。

1.“左/右”作宾语

“左/右”直接作宾语,如:

(1) 休祐死时,日已三晡,吾射雉,始从雉场出,休仁从骑在左,伏号中, 吾谴人召之,称云:“腹痛,不堪骑马。”(卷七十二)

还可作介词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如:

(2) 今书旧事于左。(卷十五)

(3) 占曰:“五星入太微,从右入三十日以上,人主有大忧。“(卷二十 三)

2.“左/右”作定语,用例较多,如:

(4) 然则出于商孔之上,吹笛者左手所不及也。(卷十一)

(5) 弃市之刑,本斩右趾,汉文一谬,承而弗革,所以前贤恨恨,议之而 未辩。(卷五十六)

3.“左/右”作状语,如:

(6) 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生顾彭蠡之涛,南望巫山之阿,遂造章华 之台。(卷六十七)

(7) 伊、霍之任,非君而谁;周、邵之职,颇以自许。左提右挈,无愧古 人。(卷七十九)

(二) "x+左/右”作句子成分

《宋书》中“X+左/右”形式的方位短语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补语成分。

1.“x+左/右”作主语,仅一例,如:

(8) 更于太祖庙北为二桃,其左为文帝庙.号曰高祖,昭桃,其右拟明帝 号曰烈祖,穆桃(卷十六)

2.“x+右”作宾语

“x+右”可直接作宾语,如:

(9) 简文虽抚军,时已授丞相殊礼,又中外都督,故以本任为班,不以督 中外便在公右也。(卷五十七)

“x+右”还可作介词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补语,如:

(10) 且昔岁破吴虏于江、汉,今兹屠蜀贼于陇右。(卷十六)

3.“x+左/右”作补语,如:

(11) 或有扶老携幼,称欢路左,诚由亭毒既流,故忘其自至,千载一时, 于是乎在。(卷六十四)

(12) 光武之初兴也,隗嚣拥众陇右,招集英俊,而公孙述称帝于蜀,天下 云扰,大者连州郡,小者据县邑。(卷二十七)

二、复音形式“左"与“右”类方位词的句法功能

复音形式主要有“左右”、“之左/右”、“左/右方”、“以右"、“南 北左右”、“左前”、“左右前后”等,大多可以单独做句子成分,也可以跟别 的成分组合共同作句子成分。

(一)“左右”可单独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定语、状语、 补语。如:

(13) 年渐长,喜怒乖节,左右有失旨者,辄手加扑打。(卷九)

(14) 衡有左右,因而倍之,故二十四铢而当一两。(卷十一)

(15) 吾于左右虽为少恩,如闻外论,不以为非也。(卷六十一)

(16) 永昌闻其死,若失左右手。(卷七十七)

(17) 上停舆慰勉,悉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壮之。(卷七十六)

(18) 不尔,便援甲修戈,徘徊左右,卫君王之身……寇灭而兵全,此亦报 之次也。(卷八十二)

也可后置于其他成分共同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状语。如:

(19) 义熙中,宫城上御道左右皆生藻藜,草妖也。(卷三十二)

(20) 十四年正月,有星晡前昼见东北维,在井左右,黄赤色,大如橘。(卷 二十六)

(21) 六宫尝出行,敬盛服骑马于车左右,驰骤去来。(卷九十四)

(22) 江淮左右,土瘠民疏,顷年以来,荐饥相袭,百城雕弊,于今为甚。 (卷五十一)

(二) "之左/右”和“以右”置于其他成分之后构成方位短语作定语、状 语、补语。如:

(23) 冲之以为唐代冬至日在今宿之左五十许度,遂虚加度分,空撤天路。 (卷十三)

(24) 今修堤以北,置园百里,峻山以右,居灵十房,糜财败俗,其可称限。 (卷八十二)

(25) 殿中中郎率获车部曲入次北旌门内之右。(卷十四)

“x+之左”、"x+左/右方”还可作介词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 如:

(26) 元帝以成宁二年夜生,有光照室,室内尽明,有白毛生于日角之左, 眼有精光耀。(卷二十七)

(14)右关事仪准于黃事年月日右方,关门下位年月下左方,下附列尚书众 官署。(卷十五)

(三) “南北左右”仅一例,用在定语位置。如:

(27) 设南北左右四行旌门;建获旗以表获车。(卷十四)

“左前”、“左右前后”在“前/后”语法部分已经分析过不再赘述。

第四节“中” “间” “内” “外”类方位词的句法功能

单音方位词“中”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有27例,前置的有109例,后置的有 808例;“间”前置和单独作句法成分为0例,后置的有100例;“内”单独作 句法成分的有150例,前置的有44例,后置的后有322例;“外”单独作句法 成分的有173例,前置的有115例,后置的有89例;复音“中/间/内外”类方 位词独用110例,前置使用44例,后置使用194例。

一、单音方位词“中”、“间”、“内”、“外”的句法功能

(一)“中/内/外"单独作句子成分

《宋书》中“中/内/外”可单独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另外在

《宋书》中未发现“间”单独作句子成分的用例,因此在独用中不再分析。

1.“中/内/外”作主语,如:

(1) 吴之未亡也,吴郡临平湖一旦自开,湖边得石函,史有小青石,刻作 皇帝字。(卷二十七)

(2) 财帛皆在外府,虫无私藏。(卷三)

(3) 狱吏因戏之曰:“空传詹事或当长系。'‘(卷六十九)

2.“中/内/外”作宾语

"中/内/外”直接作宾语,如:

(4) 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

±,分其权任,愈不悦。(卷六十三)

(5) 三年,出为南兖州刺史,坐酣饮談货,迎狱中女子入虫,免官禁锢。

(卷九十七)

(6) 况彼府州文武,并列王职,荷国荣任,身虽在处,乃心辰极。(卷四 十四)

“中”、“内”、“外”还可作介词“于”、“在”、“自”的宾语构成 介宾结构,可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如:

(7) 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卷六十七)

(8) 杜簣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卷十四)

(9) 故古人军败于外,而家诛于内。(卷六十四)

3.“中/内/外”作定语,用例较多。如:

(10) 中书舍人刘休尝诣之,值佃夫出行,中路相连,要休同反;就席,便 命施设,一时珍羞,莫不毕备。(卷九十四)

(11) 若克外城,举一蜂;克内城,举两蜂;禽诞,举三烽。(卷七十九)

(12) 尔时吾既甚恶,意不欲见外人,悠悠所传,互言差剧。(卷七十二)

4.“中/内/外”作状语,“内”、“外”用例颇多。如:

(13) 是日,天史裂为二,有声如雷。(卷二十四)

(14) 今重镇竺倾,强寇少逼,人情危骇,莫有固志。(卷一)

(15) 加以仁心攻发,义怀处亮,留爱昆卉,诚著桃李。(卷九十三)

(二)“x+中/间/内/外”作句子成分

《宋书》中“x+中/间/内/外”形式的方位短语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 语、状语和补语成分。

1.“X+中/间/内/外”作主语,如:

(16) 时蒋山庙中有佳牛好马.修之并夺取之。(卷四十八)

(17) 杨,杨桃也。山间谓之木子。(卷六十七)

(18) 郡内少粮,器杖又乏,元景设方略,得六七百人,分五百人屯驿道。

(卷七十七)

(19) 毂外复有毂,施辖,其外复设辖,施铜贯其中。(卷十八)

2.“x+中/间/内/外”作宾语

“x+中/间/内/外”直接作宾语,如:

(20) 劭穿西垣入武库井中,队副高禽执之。(卷九十九)

(21) 兴与之符信,令关东募兵,得数千人,复还至彭城间,收聚义故。(卷 四十七)

(22) 范义母妻子并在城内,有劝义出降,义曰:“我人吏也,且岂能作何 康活邪!” (卷七十九)

(23) 卿诸人并家在江南,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 已逐流去,岂复有求生之计邪!(卷四十五)

“x+中/间/内/外”可作介词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如:

(24) 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河 北所遇也。(卷四十六)

(25) 德愿善御车,尝立两柱,使其中劣通车轴,乃于百余步上振辔长驱, 未至数尺,打牛奔从柱间直过.其精如此。(卷四十五)

(26) 中领军刘槌、直獵将军卜伯兴在殿内同谋。(卷十)

(27) 明旦进战,自寅讫午,大破贼于赭圻城外,追奔至姥山,分遣水军乘 势进讨;又破其水军,拔胡白二城。(卷七十四)

3.“x+中/间/内/外”作定语,如:

(28) 先朝当见枉废,不能作狱中囚,问计于萧斌,斌见劝如此。(卷九十 九)

(29) 江淮间群蛮及桓氏余党为乱,自请出讨,既行失旨,毅上表免怀肃官。

(卷四十七)

(30) 时库藏赏赐已尽,皇太后、太妃剔取宫内金银器物以充用。(卷七十 九)

(31) 冠军将军申宣戍彭城,去高平二百余里,惧虏至,移郭外居民,并诸 营署,悉入小城。(卷九十五)

4.“x+中/间/内/外”作状语,一般作时间状语较多。如:

(32) 毅虑南有伏兵,三更中,率左右三百许人开北门突出。(卷四十五)

(33) 珠子流滑,悉缘隙得入,草于是火燃,二日间草尽,堑中土不过二三 寸。(卷八十七)

(34) 便速备办,月内悉发。(卷九十五)

(35) 贼城外云:“方明已死,可来取丧。”(卷四十五)

5.“x+中/间/内/外”作补语,如:

(36) 芝叹息,投弓水中,自知当死矣。(卷三十四)

(37) 五月丁卯,太白昼见胃、昴间。(卷二十六)

(38) 升明二年,木连理生豫州界内,刺史刘怀珍以闻。(卷二十九)

(39) 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卷六十六)

二、复音形式“中"、“间”、“内”、“外"类方位词的句法 功能

复音形式“中/间/内/外"的方位词有“之内”、“以内”、“之外”、“以 外"、“之中"、“之间"、“内夕卜(外内)"、“中间"、“中央”、“中 外”、“中下",其中能够独用的有“内外(外内)”、“中间”、“中央”、 “中外”、“中下”,其他均需后置于别的成分使用。

(一)“复音(中/间/内/外)”单独作句子成分

《宋书》中“复音(中/间/内/外)”可单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状 语和补语等成分。

1.作主语

“复音(中/间/内/外)"单独作主语的有“内外”、“中间”、“中央”、 "中外”。如:

(40) 义兴贼垂至延陵,内外忧危,咸欲奔散。(卷八十五)

(41) 与范本情不薄,中间相失,傍人为之耳。(卷六十九)

(42) 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 十律清浊之节。(卷十一)

(43) 今岁稔气荣,中外宁晏。(卷六)

2.作宾语

“复音(中/间/内/外)”单独作宾语的有“内外”、“中央”、“中外”。 如:

(44) 自非圣上庙算灵图,俯眉逊避,维持内外,拥卫臣下,则赤县为戎, 百姓其鱼矣。(卷八十四)

(45) 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宫管在左傍,十九簧至十三黄曰笙。(卷 十九)

(46) 汉东京曰给事黄门侍郎,亦无员,掌侍从左右,美通中外,诸王朝见, 则引王就坐。(卷四十)

“复音(中/间/内/外)”作介词宾语的有“内外”,在句中作补语,如:

(47) 今若以丈夫宜夺以王事,妇人可终本服,是为吉凶之仪,杂陈于宫寝; 彩素之制,乖异于内外,无乃情礼俱违,哀乐失所乎!(卷十五)

3.作定语

“复音(中/间/内/外)”单独作定语的有“内外”、“中间”、“中央”、 “中外,,、“中下”。如:

(48) 今世唯尉一职,独用一印,至于内外群官,每迁悉改,讨寻其义,私 所未达。(卷五十六)

(49) 又令申情范晔,释中间之憾,致怀萧思话,恨婚意未申,谓此侥幸, 亦不宣达。(卷七十一)

(50) 景初二年二月癸丑,月犯心距星,又犯中央大星。(卷二十三)

(51) 其以中外群圣,建言所黜,儒道众智,发论是除。(卷八十三)

(52) 及中下之流,驰心妄动……宣应遗筮而逢吉,张松协数而逢祸。(卷 八十一)

4.作状语

单独作状语的只有“内外(外内)”,如:

(53) 奸臣王弘等窃弄威权,兴造祸乱,遂与弟华内外影响,同恶相成,忌 害忠贤,图希非望。(卷四十四)

5.作补语

单独作补语的只有“内外(外内)”,如:

(53) 休仁既经南讨,与宿卫将帅经习狎共事相识者,布满外内。(卷七十 二)

(二)“x+复音(中/间/内/外)”作句子成分

《宋书》中“x+复音(中/间/内/外)”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和补 语成分。

1.“X+复音(中/间/内/外)”作主语

“复音(中/间/内/外)”类方位词可以与其他成分构成方位短语,在句中 作主语的有“之中”、“之内”、“之间”、"内夕卜” o如:

(54) 案天文毕昴之中谓之天街.故车驾以璟罕前引,毕方昴员,因其象。 (卷十八)

(55) 而比世诸侯成用士礼,五服之内悉皆成服.于其所生,反不得遂。(卷 十五)

(56) 小则囚虏吏民,大则俘执长守,羽书继涂,奔命相属,青、徐、兖、 冀之间萧然矣。(卷九十五)

(57) 窃谓群臣内外,清官子侄,普应入学,制以程课。(卷十四)

2.“x+复音(中/间/内/外)”作宾语

“复音(中/间/内/外)”类方位词可以与其他成分构成方位短语,在句中 作宾语的有“之中”、“之内”、“之外”、“之间”、“以内”、“内外”、

“中间”、“中央”等,如:

(58) 祖文元皇后庙之阴室,在正堂后壁之外,北向。(卷十五)

(59) 殿中侍御史督摄黄麾以内。(卷十四)

(60) 晋室播迁,来宅扬、越,关、朔遥阻,陇、流遐荒,区甸分其内外, 山河判其表里……羁縻而已也。(卷四十八)

(61) 欲以推日之长短,信以太极处二十八宿之中央,虽有远近,不能相倍。 (卷二十三)

“x+复音(中/间/内/外)”在句中作介词宾语的有“之中”、“之间”、 “之内”、“之外”、“以外”等,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如:

(62) 所谓栖乌于烈火之上,养鱼于丛棘之中。(卷七十)

(63) 后五十年,当有真人起于谯、沛之间,其锋不可当。(卷二十七)

(64) 琳之于众议之外,别建言。(卷五十六)

(65) 相府初建,或有未充,请留职僚同事而已,自此以外,及诸资实,一 送司徒。(卷四十二)

3.“x+复音(中/间/内/外)”作状语

“复音(中/间/内/外)”类方位词可以与其他成分构成方位短语,在句中 作状语的有“之中”、“之内”、“之外”、“之间”等,在《宋书》中通常 作时间状语,如:

(66) 功役既苦,不顾崩压,一岁之中,每有死者。(卷九十二)

(67) 而御众严酷,好行刑诛,睚眦之间,动用军法。(卷八十三)

(68) 城内东将,数日之内,操戈相待。(卷四十四)

(69) 依旧今元年十月是殷祠之月,领曹郎范泰参议,依永初三年例,须丑 周之外殷祭。(卷十六)

(70) 臣城守之外,可有二千人,今更发三千兵,假别驾崔勋之振威将军, 领所发队,并二州望族,从盖柳津直冲中山。(卷九十五)

4.“x+复音(中/间/内/外)”作补语

“复音(中/间/内/外)”类方位词可以与其他成分构成方位短语,在句中 作补语的有“之中”、“之内”、“之外”、“之间”等,如:

(71) 若夫孝立闺庭,忠被史策,多发沟吠之中,非出衣簪之下。(卷九十 一)

(72) 伏闻陛下时在后园,颇习武备,鼓髀在宫,声闻于外;默武掖庭之内, 喧哗省闽之间,不闻将帅之臣……祗生远近之怪。(卷六十)

(73) 安都子伯令、环龙,亡命梁、雍二州之间。(卷八十八)

(74) 匡饰坟序,引无题之外;旌延宝臣,尽盛德之范。(卷十六)

第五节“东” “西” “南” “北”类方位词的句法功能

“东”、“西”、“南”、“北”类方位词单音和复音形式大多可以单独使 用,其中单音方位词“东”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有181例,前置的188例,后置 的有102例;“西”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有177例,前置的102例,后置的有93 例;“南”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有259例,前置的有156例,后置的有131例;“北” 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有282例,前置的有133例,后置的有108例;复音“东/西/ 南北”类方位词独用的有192例,前置使用56例,后置使用123例。

一、单音方位词“东"、“西”、“南"、“北"的句法功能

(-)“东/西/南/北”单独作句子成分

《宋书》中“东/西/南/北”可单独作句子的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其 中又以作定语和状语为多。

1.“东/西/南/北”作谓语,用例不多。如:

(1) 明年,西虏寇长安,雍州刺史朱龄石诸军陷没,官军舍而束。(二十 五)

(2) 使持节征南大将军勃海王直勤天赐 .....领幽、冀之众七万,滨海而逾, 直指东阳。(卷九十五)

(3) 太白失行而主,是谓返生。不有破军,必有屠城。(卷二十四)

2.“东/西/南/北"作宾语

“东/西/南/北”直接作宾语,如:

(4) 毅至亜,称疾笃,表求从弟兖州刺史藩以为副贰,伪许焉。(卷二)

(5) 修之笑曰:“吾昔在鹵,殷尚幼少,我得归罪之日,便应巾箱到门邪!" (卷四十八)

(6) 爽唯第三弟在歪,余家属悉自随,率部曲及愿从合千余家奔汝南。(卷 七十四)

“东”、“西”、“南”、“北”还可作介词“自”、“从”、“于”等的 宾语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主要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如:

(7) 太元十六年五月,飞姓从南来,集堂邑县界,害苗稼。(卷三十三)

(8) 自北入峭陕,及巴口建义,恒副安都,排坚陷阵,气力兼人,平元凶 及梁山破臧质,每有战功。(卷八十三)

(9) 王玄谟退于东,梁坦散于西,尔谓何以不闻童谣言邪:“虏马饮江水, 佛狸死卯年。”(卷七十四)

3.“东/西/南/北”作定语,用例颇多,如:

(10) 时粲与秉等列兵登东门,僧静分兵攻府西门。(卷八十九)

(11) 时军人缘河南岸,牵百丈,河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辄为虏所杀略。

(卷四十八)

4.“东/西/南/北”作状语,用例颇多,如:

(12) 春陞定陇右,虫灭黄龙,海东诸国,并遗朝贡。(卷九十五)

(13) 布衣匹夫,匡复社稷,鹵剿卢循,业定广固,千载以来,功无与等。 (卷二)

(二)“x+东/西/南/北“作句子成分

《宋书》中“x+东/西/南/北”形式的方位短语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 语、状语和补语成分。

1.“X+东/西/南/北”作主语,如:

(14) 元城郭东有五鹿之墟.即沙鹿地。(卷二十七)

(15) 其国西有黄沙,南北一百二十里,东西七十里,不生草木,沙州因此 为号。(卷九十六)

(16) 河南旧是宋土,中为彼所侵,今当修复旧境,不关河北。(卷九十五)

(17)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卷九十三)

2.“x+东/西/南/北”作宾语

“x+东/西/南/北”直接作宾语,如:

(18)九月,又逼城东。(卷八十八)

(19)庆之进营洛桥西,焚其东门,值雨不克。(卷七十七)

(20)时贼已至航南,道隆忽召镇军将军刘酚于石头,所至,命开航,道隆 怒曰:“贼至但当急击,宁可开航自弱邪!” (卷九十四)

(21)彦之进军,虏悉敛河南一戍归河北。(卷九十五)

“x+东/西/南/北”还可作介词“于”、“从”、“以”、“自”等的宾语 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用例颇多,如:

(22)其地卑下泥湿,又移于白石村东。(卷十四)

(23)至青龙三年,柳谷之玄川溢涌,石形改易,状似云龟……围五丈八寸, 立于川西。(卷二十七)

(24)石滂在西溪之东,从县南入九里,两面峻峭数十丈,水自上飞下。(卷 六十七)

(25)时田子自武关北入,屯军蓝田,泓自率大众攻之。(卷一百)

3.“x+东/西/南/北“作定语,如:

(26)方明复伪出北门,仍回军击城东大营,杀千余人,新伪仆射蔡滔。(卷 四十五)

(27)是冬,徙彭城流民于瓜步,淮西流民于姑孰.合万许家。(卷五)

(28)魏主既至,登城南亚父冢,于戏马台立毡屋。(卷四十六)

(29)煮不饮河南水,以骆驼负河北水自随,一骆驼负三十斗。(巻九十五)

4.“x+东/西/南/北"作状语,仅有“x+南” 一例,《宋书》中未发现“x+ 东/西/北”作状语的用例。如:

(30)昭帝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民夜闻汹汹有数千人声,晨往 视之,见大石自立,高丈五尺……白乌数千集其旁。(卷二十七)

5.“x+东/西/南/北”作补语,如:

(31)又遣将刘宁寇没狄道,又使将张举将万余人屯蓟东,谋慕哀觥。(卷 二十四)

(32) 又有亡命司马道恭自东垣率三千人屯城查,亡命司马顺明五千人屯陵 云台。(卷四十五)

(33) 义宣遣刘诺之就臧质,陈军城南,玄谟留老弱守城,悉精兵接战,贼 遂大溃。(卷七十六)

(34) 太宗践阵,迁后与废帝合葬龙山北。(卷四十一)

二、复音形式“东”、“西”、“南”、“北”类方位词的句法 功能

复音形式“东”、“西”、“南”、“北”类方位词大多都可以单独作句 子成分,少部分如“之东/西/南/北”、“以东/西/南/北”等需要与别的成分组 合起来共同作句子成分。

(-)“复音(东/西/南/北)”单独作句子成分

《宋书》中“复音(东/西/南/北)”可单独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 状语和补语。

1.“复音(东/西/南/北)”作主语

复音“东/西/南/北”类方位词单独作主语的有“东隅”、“西方”、“南 方”、“东西”、“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南北”、“东 南角”等,如:

(35) 景平中,有龙见西方,半天腾上,荫五彩云,京都远近聚观,太史奏 曰:“西方有夭子气"。(卷六十三)

(36) 十一月癸未,西南有气,上下赤,中央黑,广三尺,长三十余丈,状 如旌旗。(卷二十六)

(37) 五月,甘露降义兴阳羡县柞树,东西十四步,南北十五步。(卷二十 八)

(38) 东南角有高楼.队主赵法进计曰:“外若进攻,必先攻楼,楼颓落, 既伤将士,又使人情沮坏,不如先自毁之。”(卷八十七)

2.“复音(东/西/南/北)”作宾语

复音“东/西/南/北”类方位词单独作宾语的有“东方”、“西方”、“南 方”、“北方”、“东南”、“西南”、“西北”、“南北”、“西北角”等。 如:

(39) 二年六月,鲜卑阿妙儿等寇西方,敦煌太守王延斩之,并二千余级。

(卷二十三)

(40) 问:“今何在?”应举手指西南。(卷五十九)

(41) 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 此车,使常知南北。(卷十八)

(42) 隶沈庆之攻广陵城,天生推车塞堑,率数百人先登西北角,径至城上。

(卷九十一)

复音“东/西/南/北”类方位词单独作介词宾语的有“东方”、“西方”、 “北方”、“东西”、“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东南角” 等,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如:

(43) 后汉正月旦,天子临德阳殿受朝贺,舍利从西方来,戏于殿前,激水 化成比目鱼,跳跃嗽水,作雾翳日。(卷十九)

(44) 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此车,使常知南北。(卷十八)

(45) 蜀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帅大众伐魏,屯于渭南,有长星赤而芒角,

自东北,西南流投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卷二十三)

(46) 航于是乃竖长围,治攻道于东南角,并填堑。(卷八十七)

3.“复音(东/西/南/北)”作定语

复音“东/西/南/北"类方位词单独作定语的有“西方”、“北方”、“东 西”、“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南北”、“东西南”、 “西南角”、“东西南北"、 “南北左右”等。如:

(47) 初,邈舅子长乐冯嗣之及北方学士冯翊仇玄达.俱往吴兴投邈,井舍 之郡学,礼待甚简。(卷五十三)

(48) 备豫都库,材竹俱尽;东西二站砖瓦双匮。(卷九)

(49) 竺夔遣人出城作东西南堑,虏于城北三百余步凿长围。(卷九十五)

(50) 此二山之间,西南角岸孤山,此二山皆是狭处,故曰生。(卷六十七)

(51) 武昌火起,兴众救之。救于此而发于彼,东西南北数十处倶应,数日 不绝。(卷三十二)

4.“复音(东/西/南/北)”作状语

复音“东/西/南/北”类方位词单独作状语的有“东西”、“东南”、“东 北”、“西南”、“西北”、“南北”、“东南角”、“东北角”、“西南角”、 “西北角”等。如:

(52) 大军于临駒交战,贼遣虎班突骑驰军后,林子率精勇东西奋击,皆大 破之。(卷一百)

(53) 九月,有蓬星如粉絮,东南行,历女虚至哭星。(卷二十五)

(54) 其月在内道,先交后会者,亏食西北角起:先会后交者,亏食东北角 起。(卷十二)

5.“复音(东/西/南/北)”作补语

复音“东/西/南/北”类方位词单独作补语的有“东方”、“西方”、“南 方”、“北方”、“东西”、“东南”、“西南”、“南北”等。如:

(55) 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侧匿。(卷二十三)

(56) 又有鹅三四头,高飞且鸣,周回东西,昼夜不下,如此者六七日。(卷 二十七)

(57) 十月庚戌,天狗见西南。(卷二十四)

(58) 景元四年六月,大流星二,并如斗,见西方,分流南北,光照隆隆有 声。(卷二十三)

(二)“x+复音(东/西/南/北)”作句子成分

《宋书》中“X+复音(东/西/南/北)”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和补语 等成分。

1.“X+复音(东/西/南/北)”作主语

复音“东/西/南/北”类方位词可以与其他成分构成方位短语,在句中作主 语的有“之西”、“之南”、“以南”、“以(己)北”、“西面”、“东西”、

“东南”、“东北”、“西北”、"西南”等。如:

(59) 曾山之西,孤山之南,王子所经始,并临江,皆被以绿竹。(卷六十 七)

(60) 冀州已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资因为易。(卷九十五)

(61) 南术是其临江旧宅,门前对江,三转曾山,路穷四江,对岸西面常石。 (卷六十七)

(62) 元嘉三年正月甲寅夜,天东南有黑气.广一丈,长十余丈。(卷二十 六)

(63)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三秦氐、羌。 (卷七十四)

2.“x+复音(东/西/南/北)”作宾语

复音“东/西/南/北”类方位词可以与其他成分构成方位短语,在句中作宾 语的有“之东”、“之西”、“之南”、“之北”、“以西”、“西隅”、“东 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如:

(64) 夭市在房、心之北,宋之分野。(卷二十七)

(65) 功又使司徒参军孙昙璀督弋阳以西,会虏寇义阳,昙璀大破之。(卷 八十六)

(66) 慕容超退守广固,复与刘敬宣攻其西隅。(卷一百)

(67) 煮怒甚,筑长围,一夜便合,开攻道,趣城东北,运东山土石填之。 (卷七十四)

复音“东/西/南/北”类方位词可以与其他成分构成方位短语,在句中作介 词宾语的有“之西”、“之南”、“之北”、“以东”、“以西”、“以南”、 “以北”、“东西”、“东南”、“西南”、“西北”、“南北”、“东南角” 等,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如:

(68) 主者详具其制,并下河南处田地于东郊之南,洛水之北,平良中水者。 (卷十四)

(69) 凡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亦不患其难也。(卷 八十二)

(70) 二十年春正月,于台城东西开万春、千秋二门。(卷五)

(71) 汉初甘泉河东裡埋易位,终亦徙于长安南北。(卷十四)

3.“x+复音(东/西/南/北9 "作定语

复音“东/西/南/北”类方位词可以与其他成分构成方位短语,在句中作定 语的有“东头”、“西头”、“北头”、“东南”、“东北”、“西北”、“东 西南北”等。如:

(72) 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正月,鹊巢太极东头博尾,又巢国子学堂西头。 (卷三十二)

(73) 太元十八年十月戊午,临川东兴令惠欣之言,县东南溪傍有白银树、 芳灵树、李树,并连理。(卷二十九)

(74) 太元十九年正月丁亥,华林园延贤堂西北季树连理。(卷二十九)

(75) 陆绩云天东西南北径三十五万七千里,此言周三径一也。(卷二十三)

4.“x+复音(东/西/南/北)”作补语

复音“东/西/南/北”类方位词可以与其他成分构成方位短语,在句中作补 语的有“之西”、“之北”、“以南”、“西头”、“东西”、“东南”、“南 北”等。如:

(76) 曲术周乎前后,直陌矗其东西。(卷六十七)

(77) 谥曰昭皇太后,葬世祖陵东南,号曰修宁陵。(卷四十一)

(78) 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正月,鹊巢太极东头鸠尾,又巢国子学堂西头。 (卷三十二)

(79) 泗、汴秀士,星流电烛,徐、阜严兵,雨凑云集,蹶乱柴溪之北,摇 溃浣海以南,绝其心根……几何不蠹。(卷七十)

小结

根据前面的分析,现将《宋书》中方位词的使用情况整理成表格如下:


据上表的统计,总的来说,《宋书》单音方位词在使用形态上后置使用已经 占据优势,但其独立使用和前置使用的数量也不少,复音方位词基本以后置使用 为主。独立使用是方位词最基本的用法,后置使用是方位词附在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后面构成方位短语再共同作句子成分,在《宋书》中这样的用法已经大量出现, 可见当时方位词己逐渐向方位短语发展。但是具体到各类方位词的独立使用、前 置使用和后置使用的分布情况却并不均等,如“前”类方位词的前置使用要远远 大于独用和后置使用,而“中"类方位词的后置使用已占绝对优势,除了各类方 位词本身发展速度不同以外,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宋书》中有大量前置使用的“前” 类词语的固定用法,如'‘前事”、“前王”等。

此外,《宋书》中的方位词句法位置灵活,主要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 语和状语,组合成方位短语后基本都可以充当句子的补语,个别方位词如“东/

78 

西/南/北”也可活用作谓语,但用例较少。前加类派生方位词“之/以〜”型已 经大量出现但未有成词的用例,后加式派生类方位词“〜边/面/头”型巳经开始 出现但并不完备,还出现了身体名词与方位词结合的复合方位词。总之,《宋书》 中的方位词系统在语法功能上逐步趋于完善,为近代汉语方位词的发展成熟奠定 了基础。

第四章《宋书》方位词的历史地位

方位词大致萌芽于上古,发展于中古,近代继承沿用至今,它的发展和变化是 非常缓慢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我们对专书进行专题研究时,不仅要做充分详 实的共时平面描写,也要作纵向地历时比较和分析。王力说:“静态地研究对汉 语史来说是必经的阶段,但单靠静态的研究并不能达到建立汉语史的目的。”①因 此我们要将《宋书》的方位词放到历史长河里面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出《宋书》 方位词在汉语方位词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从而对《宋书》方位词有一个全面详细 地了解,更加完整地还原出《宋书》方位词的全貌。

第一节《宋书》方位词语义的历时比较

为了清晰的观察方位词的古今发展变化,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同 样作为史书的上古时期代表语料《左传》、中古时期的《洛阳伽蓝记》和近古时 期的《红楼梦》作为比较的对象②,《左传》约成书于春秋末年,代表着春秋末 期的语言特点;《洛阳伽蓝记》是北朝时期的作品,书中也有大量的方位词,是 研究中古时期方位词的重要文献;《红楼梦》是清初的长篇小说,口语性较强, 是研究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重要语料,现将统计结果列表如表一:



第一、从总体上说,方位词的数量和结构类型在不断地增加。

第二、就单音方位词而言,发展较为稳定,增加了 “里”、“边”等单音方

位词,但整体变化不大。这是由于中古之后复音方位词大量增加,表同义的方位

己是复音方位词占优势,单音方位词表同义方位则成下降趋势,彼此形成此消彼

长的趋势。

第三、就复音方位词来说,比较明显的是派生式方位词增加了 “之/以”这 样的前缀和“边/面/头”这样的后缀,《宋书》中还出现了身体名词与方位词组 合的用法,如“目前”,且己经可以转指时间义。此外,复音复合型方位词不论 是偏正式还是对举式都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说文•衣部》:“裏,衣内也",《说文•里部》:“里,居也”气“里" 最初表示“衣服的内层”,常和“表” 一起使用,之后“里”用作计量单位或居 民组织单位广泛使用,表示“衣服内层”的“里”加了 “衣”变成了 “裏”,这

①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70.

81 属于词义的引申和分化,但最初二者都不表示方位义。在《左传》中,“里”大 多表示长度单位或者居民的组织单位,并没有岀现表示方位义的情况。如:

(1) 退三十里而许之平。(左传•宣公十二年)

(2) 使伯氏司里。(左传•襄公九年)

实际上,“里”表示方位义成为方位词从西汉开始,魏晋时期迅速发展,到 晚唐五代时期发展成熟,之后在现代汉语中一直延用。虽然受史书本身语言风格 的影响,《宋书》中的“里”表示方位义的用例并不多,但足见此时期已经有了 一定的发展,在比《宋书》成书时间稍晚的《水经注》中,“里”已经普遍使用 ①。但《宋书》中并未发现“里”有表示时间义的用例。但在《红楼梦》中已经 大量出现,如:

(3) 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着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歪话。(红楼梦•第 二十二回)

(4) 半夜里听见袭人“暧哟”,便知踢重了,自己下床来,悄悄的秉灯来照。 (红楼梦・第三十回)

“边”的本义指山崖的边缘,在《左传》和《宋书》中一般表示边境或边远 的地方,如:

(5) 好于边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师,礼也。(左传•昭公十四年)

(6) 初,荒人去来,言修之劝诱煮侵地,并教煮以中国礼制,太祖甚疑责 之。(宋书•卷四十八)

《宋书中》己经有表示方位义的用例,但是全部后置于别的成分使用,没有 单独使用的用例,在《洛阳伽蓝记》里面“边”作为单纯方位词出现,到《红楼 梦》却又消失,岀现在附加式派生方位词“〜边/面/头”之中,由此虽然无法得 知“边”形成方位词的具体时间,但可以推测出“边”可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或 之后开始虚化,到《红楼梦》时期己经虚化成为方位词后缀。

虽然在《宋书》中并未发现“方位词+边”的后缀形式,但己有“方位词+ 面/头”后缀出现,如“西面"、“北头”等,但仅仅只是初步发展并未形成系 统,用例也不多,而在《红楼梦》中“方位词+边/面/头”已经大量出现。如:

①汪维辉.方位词“里"考源[J].古汉语研究,1999 (2) :34-38.

82

(7) 北静王细细看了,又念了那上头的字,因问:“果灵验否?” (红楼 梦•第十五回)

(8) 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橙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 两溜青篱。(红楼梦•第十七回)

(9) 只得索性忍了这口气,便也不答言,一径往前边去了。(红楼梦•第 七十四回)

由此可推测,中古以后,复音方位词大量增加,发展迅速,表同义的方位, 在《红楼梦》中已是复音方位词占优势。

《宋书》中各类方位词和短语除了可以表示具体空间义,还可以表示抽象空 间、时间、社会等级关系等语义。表达空间概念是方位词最基本的用法,因此空 间语义是方位词的基本语义,而其他语义则是通过空间语义的隐喻来实现。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 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一般 概念系统,从根本上是隐喻方式的。” ®o在认知过程中,人们为了更好地理解 一些概念或抽象化的事物,会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东西去感知和理解它们,这种 在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建立的关系就是隐喻关系。隐喻其实就是原始域到目 标域之间的映射,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转移。人们或把时间看作长河或者作为容 器,或根据自身的体验感知,可将空间范畴、关系投射到时间、社会等级等范畴 和关系上,以此把握各种这些非空间的范畴关系。通过对《左传》、《宋书》、

《红楼梦》方位词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左传》方位词语义巳有不少由空间范 畴投射到时间、等级关系等范畴的用例。如:

(10) 王唯信吴,故处诸蔡,二三子莫之如也。而在其上,不亦难乎?(左传•昭 公十五年)

(11) 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 ±,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左传•襄公十一年)

(12) 祁大夫丝举不弃仇,虫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而《宋书》相对《左传》则有一个突出的隐喻现象,出现“身体部位名词+

方位词”结构的隐喻。如:

①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83

(13)王俯取鱼,长三尺,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纣可伐。(宋书•卷二十七)

(14)慕容、姚泓,恃强作祸,提挈万里,卒婴鉄钺。皆目前之诚验.往世 之所知也。(宋书•卷九十五)

(15)丈夫当死战场,以身殉国,安能归死儿女手中乎!(宋书•卷八十八)

(16)炳之身上之衅.既自藉藉,交结朋党,构扇是非,实足乱俗伤风。(宋 书•卷五十三)

我们可以发现例13 “目下”实指空间方位,而例14 “目前”所表达的意思 并不指向空间方位,而是特指“现今、当下”。因此“目”与“前”并不仅仅 是语义的简单相加。“目前”由“距离很近”的空间义通过隐喻扩展到了时间域, 又突出其“近距离发生的事情”这一相似特点,整体意义变为“现今、当下”。 而例15的“手中”不是单纯的指在手的内部或具体的方位,意义己经虚化,例 16的“身上”也不是单纯的指人的身体表面,而是特指此人、本人这个概念。 人类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具体事物,且人体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空间的“容器”。 曾传禄认为“身体作为一种容器是一个非常基本的体验,皮肤把身体的'里'、 '外'分开;整个人体又由多个小容器组成。于是形成'心是容器'、'脑是容 器'……甚至伸出来平展的'手'、'掌'、'手心'都能作为容器看待,因而 形成这样的表达:心里/中、眼里/中、手里/中、怀里/中、耳朵里、肚子里、肺 腑里。”①也就是说人们想要理解和认识一些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等抽象的概念, 把它们看作具体有形态的实体装入到人体“容器”中,由此使它们具有具体事物 的特征,从而理解这些抽象概念。

《宋书》中“身体部位名词+方位词”结构的隐喻用例并不多,但到《红楼 梦》中已经广泛出现,除“东/西/南/北/左右”外,身体部位名词几乎可以和大 部分方位词组合使用,得到充分发展。例如:

(17)于是进入房中,也就丢过,不在心上。(红楼梦•第一回)

(18)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红楼梦•第十七 回)

(19)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 数千字在腹内了。(红楼梦•第十八回)

①曾传禄里、中、内、外”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1):105.

84

(20)那起下人小人之言,未免见我素日持家太严,背后加减些言语,自是 常情。(红楼梦•第二十回)

(21)凤姐道:“如今不用说了,眼面前的事大家留些神罢……”(红楼梦•第 一百一十回)

(22)曹雪芹先生笑道:“说你空,原来你肚里果然空空……”(红楼梦•第 一百二十回)

我们可以发现除例20外,《红楼梦》中“身体部位名词+方位词”结构的隐 喻过程与《宋书》基本一致。例20的“背后”并非具体空间义,是通过隐喻形 成的非空间义,指的是处在一种别人观察不到的情形下。同样是从原始域到目标 域,与例14不同的是,它因其两个概念结构上的相似,用原有概念直接建构新 概念而产生,这是《宋书》“身体部位名词+方位词”结构未有的隐喻方式。

另外,《宋书》中各类方位词的语义和频率具有不对称性,如“上”有“河 上”表示边侧范围、“身上”表示承载空间等但并没有“下”类与之对应;而“前”、

“后”表示时间义的频率也远远大于其他方位词;“中”的发展已非常成熟,既 可以指具体空间,还可以转指范围、数量、状态、时间及社会等级关系,后置化 用例也非常多;“内"、“外”在《宋书》中除了表示具体空间义,多表示在一 定的社会组织关系中或外,此外“内”己经发展出时间义,但“外”并没有表示 时间义的用例;“东”、“西”、“南”、“北”因其釆用绝对参照坐标体系, 意义较为固定很难虚化,从上古到现代汉语发展一直比较稳定。

复音方位词包括派生式方位词和复合式方位词,从上面图表中,我们可以看 出复合式方位词仅仅在数量上大量增加,在结构形式上没有太大变化,这是符合 语言发展规律的,更多复合式方位词的产生被用来满足人类语言交际的需要。而 在《宋书》的复合式方位词中,对举式方位词既可以表示方位义,也可以表示时 间义、范围义以及社会等级关系义,有些还可以指代人。

按照方位词出现总数和方位指称的总用例分别统计《左传》、《宋书》、《红楼 梦》中的单音典型方位词,并计算得出方位指称比率如表二:


分析比较上图的数据,我们能够发现以下几点:

第一、从《左传》到《宋书》,除了 “里”呈现小部分上升趋势,其他方位 指称比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是符合发展趋势的,在最基本的方位义上,词 汇不断引申发展出别的意义,其方位指称比率会下降,而最初本义非方位义的词

汇也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方位义。

第二、自《宋书》到《红楼梦》,“下”、“前”、“后”、“间”、“外”方位指 称比率变化不大,在一个范围内基本保持稳定,“上”、“左”、“右”、“中”方位 指称比率有大幅度上升,其中较为特殊是“里”,从《宋书》到《红楼梦》方位 指称比率从1%上升到46%,由此可推测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后“里”类方位词发 展迅速。“上”、“中”、左”、“右”方位指称比率在《宋书》中较低是因其史书特 点,书中部分“上”、“中”、左”、“右”类指代人和官职名不纳入方位统计用例 导致这一情况的出现,但书中“上”和“中”的方位用例并不少。总的来说,这 些单音典型方位词的方位指称比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从左传到《宋书》,单音方位词 语义己经得到较大的发展,方位词的语义逐渐丰富化,不再仅仅单纯地指称方位, 己经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第二:中古时期的复音方位词与现代汉语相 比较来说,数量仍然不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宋书》到《红楼梦》复音 方位词尤其是派生式方位词发展较快,到近古时期已是复音方位词占优势。

第二节《宋书》方位词句法功能的历时比较

根据单音典型方位词总用例和后置用例分别统计《左传》、《宋书》、《红楼梦》 中的单音典型方位词,并计算得出后置比率如表一:



通过分析比较表一的数据,我们能够发现如下两点:

第一、从《左传》到《宋书》,单音典型方位词的后置比率除“前”和“外”

呈现下降之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且“里”和“间”全部用于后置使用。

“前”在《宋书》中后置比率出现异常下降是因为在《宋书》里面有大量前置使

用的“前”类词语的固定用法,如“前事”、“前王”等,因此在总统计中后置

87 

频率不升反降,这是史书的自身特点导致的,实际上前的后置用法在《宋书》中 并不罕见。

第二、自《宋书》至《红楼梦》,除了 “左”的后置比率仅有小幅度的下降 以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后置使用比率越来越高,尤其是“里”、“中”、 “间”这三类近乎达到100%。“里”与“间”从中古时期表方位的意义开始初 步发展,虚化痕迹相当明显。

由此可说明在结合形式方面,单音方位词后置使用频率逐步上升,这表明方 位词的位置在发展中逐渐固定化,后置性逐步成为方位词的一个固有属性,而复 音方位词句法功能则相对自由。

根据复音方位词独用、前置使用、后置使用情况分别统计《左传》、《宋书》、


通过表二我们能够观察得知:

第一、从《左传》、《宋书》到《红楼梦》复音方位词数量和类型在不断增 加,这符合方位词发展的特点,即以单音为主到以复音为主的转变。

第二、我们可以发现,除“之〜”类方位词一直作后置使用外,“以〜”类 方位词在《红楼梦》中独立使用情况己超过后置使用,“边/面/头〜”类方位词 则以独立使用为主,可以在句中自由的充当各种句子成分,而复合式方位词由于 其稳定的类别因此在句中位置一直保持稳定状态。

随着语言发展,单音方位词从无到有,从可用可不用到语法上的强制性,在 此过程中,单音方位词的后置性越来越突出,而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则有条件限制


且变得越来越不自由。我们认为,复音方位词的不断出现及拥有灵活的句法位置 等特点,可能是语言系统内部发展和保持平衡的一种体现,是语法系统内部发展 的需要,或许也这可以解释“〜边/面/头”型大量产生的原因。

根据单音方位词在句中单独作主语、宾语、状语情况分别统计《左传》、《宋 书》、《红楼梦》的单音典型方位词,如表三:


第一、《左传》中单音方位词作主语72例,在其中所占比率为19%;作宾 语191例,所占比率为50%;作状语118例,所占比率为31%。《宋书》中单音 方位词作主语77例,所占比率为9%;作宾语169例,所占比20%;作状语615 例,所占比率为71%。《红楼梦》中单音方位词作主语27例,所占比率为33%; 作宾语37例,所占比率为46%;作状语17例,所占比率为21%。通过对比以上 数据,我们发现,单音方位词独用时作状语和宾语的情况较为常见,然后是作主 语,尤其是在《宋书》中这种情况更加明显。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因为在发 展中单音方位词在语义方面经常用来表示时间语义,所以在句中经常作时间状语, 这种从空间语义到时间语义的转指,也符合人们的认知。

第二、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除了 “里”和“间” 一直没有独用的情况外, 其他词独用的情况是在逐步减少的,如图《左传》里单音方位词基本可以独用作 主语、宾语和状语,到《宋书》“左”、“右”没有独用作主语的情况,而到了 《红楼梦》,出现不少单音方位词不再独用作主语、宾语或状语的情况,这也说 明单音方位词的独用越来越受限制,一般需要附在别的成分之后形成方位短语再 一起充当句子成分。总体上,后置化、复音化是方位词发展的两大趋势。

结语

本文对《宋书》中的方位词做了全面系统的考察,从语义特征、语法功能、 历史比较等方面对方位词进行了分析和描写。在对《宋书》方位词进行统计分析 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 语义方面

第一、《宋书》中的方位词除了表达空间方位关系,还能通过隐喻机制投射 到其他认知域,表示时间、范围、社会等级关系等语义,且出现了身体名词与方 位词组合的用法。

第二、各方位词的发展不平衡,比如“里”还没有发展出表示时间关系的意 义。此外对举类方位词意义有时并不等于两个方位词含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发展 出新的内涵,有时包含“不定”的意义,有时对举出现如“左右”可以直接指代 人。

二、 语法功能方面

第一、方位词后置使用较为常见,单音方位词独立使用的情况也时有出现, 而前置使用的数量则相对较少。前加式派生方位词“之/以〜”型在《宋书》中 只有后置使用的用例。

第二、《宋书》表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派生式方位词的构成状况, 己经出现整齐的单音方位词与前加“之/以”构成的合成方位词对应的情况,后 加式派生“〜边/面/头”却并不成系统。“上、西、北”可以加后缀“面”,“东、 西、北”可以加后缀“头”,没有出现加后缀“边”的。

第三、《宋书》中方位词在句子中均主要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也有 部分在句中作补语。由于受上古汉语的影响,出现较多单音方位词作状语的用例,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巳经大为减少,且方位词或方位短语置于动词后面作补语 的用例也比现代汉语多。在之后这种补语基本置于动词前面作状语。《宋书》各 类方位词在作各种句法成分的能力上也表现出了不平衡性。

三、 历史比较方面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宋书》中的方位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共性,又反映了 其语义和用法基本己朝近代汉语发展和过渡,已经具备了现代汉语的方位词体系

的雏形,但是仍处于发展之中,没有形成现代汉语方位词系统的格局。

此外,本文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进行历时和共时比较时,对其他文献中的 方位词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而是引用前人的研究结果,而且选择的文献数量较 少,对一些现象的解释也比较浅显,缺少深层次分析。总之,我们希望通过自身 努力为专书方位词研究尽绵薄之力,丰富方位词的研究体系,以期对古代汉语语 法研究有一些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贝罗贝,曹茜蕾,曹嫄.汉语方位词的历时和类型学考察[A].语言学论丛(第五 十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4]蔡言胜.中古典型后置方位词“上”、“下”的认知语义分析叮江汉学术,2006, 25(3).

[5]蔡永强.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蔡思杨.《朱子语类辑略》方位词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7]陈瑶.方位词研究五十年[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8]储泽祥.汉语空间方位短语历史演变的几个特点[J].古汉语研究,1996(1).

[9]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崔达送.中古汉语位移动词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内容
  • LED照明产品论文;海外营销论文;企业战略论文;营销战略论文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存环境的保护,作为第三代照明光源 的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照明产品,因其高光效、无污染、寿命长等优点而成为 备受瞩目的环保绿色节能产品。2018年我国LED照明产品总产值达7,374亿元,依然 占据世界上最大的LED照明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位置。美洲、欧盟、非洲、中东国 家以及东南亚国家是我国LED照明产品出口的主要出口国。但
  • 财务共享论文;流程再造论文;信息系统论文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业务往来越来越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 不可逆转的趋势,一些世界知名企业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建 立分公司。然而不断增多的分支机构也给企业的管理层面带来了很大困扰,传统的财务 管理模式早巳不能满足公司不断扩张的业务需求,于是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探索新的财务 管理模式,财务共享中心便应运而生
  • 不间断电源市场营销差异化营销论文
  • 药品营销论文;福建市论文场;福建医改论文;营销策略论文
    摘要近几年在英国脱欧和中美贸易战等大事件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我 国的经济也受到波及,对医药行业的营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国家在医改方面出 台了各种政策。其中,福建省的医疗改革更是走在我国的前列,特别是三明医改模式的 推广,提出了医药、医保、医疗的三医联动改革路径,要求进行药品集中议价釆购、对 于公立医院进行药品零差价、执行一
  • 光伏发电论文;项目风险论文;风险控制论文;层次分析法论文,
相关推荐
  • 城市公共交通论文,基础设施论文,管理模式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全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基础交通设施已经难以保证当前的发展需求。现有的交通规划设计及政府的交通建设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市区交通拥堵、通行效率低下、交通事故率攀升等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本文通过对A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的问卷调研分析,结论表明,总体规模上看有65.76%的市民认为A市公共交
  •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培训体系论文,培训评估论文,培训需求论文
    摘要民营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市场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发展使人才需求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时代,人力资本在市场经济与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逐渐成为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且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后的势头正猛,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而外资企业
  • 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信贷风险管理IPC微银行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依托小微信贷的政策红利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A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扶持小微完成了规模的腾飞,资产总规模做到了当地金融机构的前列。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微信贷的蓬勃发展,也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掣肘。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频发,小微信贷的过快增长,也暴露了农村商业银行在
  • A景区红色旅游营销组合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红色旅游市场已经非常活跃,红色旅游也越来越受重视。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旅游市场营销是对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深化,但目前学术界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并不多。2017年我国红色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5.4%,景区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8.3%,均高于国内旅游业整体水平。虽然红
  • 教育培训营销策略实施计划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鉴于此,国内外培训行业开始重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营销策略,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要。A教育培训公司,为了制定区别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差异性营销策略,也在不断地摸索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营销策略,从而确保社会利益以及经济利益最大化。本文以STP营销理
热门内容
  • 党史党建论文题目105个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历史考察,党史·党建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思想研究,党史·党建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党史·党
  • 数字经济论文好写题目推荐50个
    数字经济论文好写题目推荐50个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升级机遇、挑战和路径选择    2从数字经济看自由主义的局限性   3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4卖空机制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5数字巨头跨界扩张的竞争法挑战与应对    6数字经济下的杭州丝绸企业品牌营销转型升级研究   7数字时代推进共
  • 党史论文选题精选88个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规治党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6.树立正确历史认知
  • A企业仓储中心拣货流程优化研究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电子商务平台因依托于互联网也在不断迅猛发展中。自2013年起,我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调查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到11.76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10.9%。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
  • 数字经济论文范文3千字
    数字经济论文范文---持续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近些年,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加快自主创新,日益融进社会经济发展各行业整个过程,世界各国争相制订数据经济发展战略、颁布激励现行政策,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速率之快、覆盖范围之广、危害水平之深史无前例,已经变成重新组合全世界因素資源、重构世界经济构造、更改
联系方式
  • 13384015218
  • 13384015218
  • 9210066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