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传译学位论文,实践报告学位论文,图式理论学位论文

2022-11-15 11:43 436 浏览

摘要

本报告的实践内容取材于“青岛科技大学‘影像﹒艺术﹒新媒体’学术论坛”,由实战和模拟交替传译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实战部分由译者在2017年12月于论坛举办现场完成,涉及“大数据”、“数据立方体”等不同领域。鉴于论坛各讲座、发言内容联系紧密,共同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译者为保证口译实践内容的完整性,于2018年11月针对本场报告会的其余内容进行了模拟交替传译,模拟部分涉及“艺术品无创分析”、“动漫创作”等学科领域。两次实践内容有很大交叉,而本次实践整体也具有译前准备强度大、源语语言复杂、专业性强、语段长及现场突发情况较多等特点。

本实践报告由口译任务简介、翻译实践描述、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四部分组成。在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的框架下,将口译过程按信息流动的特点划分为听辨感知、分析理解、加工存储、提取回忆、译语生成、表达输出六个精力负荷因素,并辅以图式理论,分析各环节中精力不济造成的译中问题。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报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口译水平提高方案,在指导译者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也期望能为其他口译学习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交替传译;实践报告;图式理论;认知负荷;学术论坛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1口译任务简介1

1.1任务描述1

1.2任务特点1

1.3任务意义2

2口译过程描述3

2.1译前准备3

2.1.1图式理论对译前准备的指导作用3

2.1.2实战译前准备工作5

2.1.3模拟译前准备工作8

2.2翻译实践描述10

2.2.1实战口译情况10

2.2.2模拟口译情况11

2.3译后反思11

2.3.1译后综合分析11

2.3.2译后对比分析12

3案例分析13

3.1理论框架13

3.1.1口译认知负荷模型13

3.1.2认知负荷模型与图式14

3.2精力合理分配状态下的口译案例分析15

3.3译中问题分析20

3.3.1听辨感知精力不济造成的失误20

3.3.2分析理解精力不足造成的失误22

3.3.3加工存储精力失衡造成的失误24

3.3.4提取回忆精力不济造成的失误26

3.3.5译语生成精力不济造成的失误27

3.3.6表达输出精力不济造成的失误31

3.3.7整体脑力“超载”导致的失误32

4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口译任务简介

本次口译任务为学术报告会交替传译,由实战和模拟两部分组成,翻译语种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本次翻译任务的材料取自首届“青岛科技大学‘影像·艺术·新媒体’学术论坛”,涉及其首日上午开幕式、讲座以及主持人讲话等。本次任务的委托方为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的影视动画系。

“青岛科技大学‘影像﹒艺术﹒新媒体’学术论坛”于2017年12月6日在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第三报告厅举行。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现传媒学院)本着“与时俱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主旨,以学院影视动画系为承办单位,召开此次学术盛会。本次学术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与会,开展专题讲座,并分享艺术专业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

1.1任务描述

本次翻译任务的口译材料为“影像·艺术·新媒体”学术论坛的首场报告会,历时约4个小时。其间,整场报告会由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宁翔老师主持,由学院行政副院长杨建华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而三场学术讲座均由德国柏林媒体设计学院的马丁﹒亚当教授完成。

本人作为译员参与了学术报告会,并为第一、三场讲座,即“大数据和大数据分析”以及“数据立方体:从数据立方体中创作媒体图片到大数据和无创分析的虚拟研究学习”两场讲座现场进行交替传译。这两场讲座的口译共同组成本次实践报告的实战部分。

鉴于学术论坛的三场报告和致辞以及主持人讲话在内容上联系紧密,共同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译者为保证口译实践内容的完整性,对于本场报告会的其余内容,即“超越‘可见’:文物和艺术品无创分析”讲座、致辞以及报幕内容进行了模拟交替传译。

1.2任务特点

本次任务的讲座材料将大数据技术同艺术作品分析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文物、画作分析保护为主线,涉及艺术创作、文学、大数据、数据立方体、光学成像技术、化学元素分析等不同专业学科领域,且在观点方面有很多大胆的假设和突破,具有专业性高、学术性强的特点。此外,材料的每一语段较长,时间跨度较大,信息密集,给译员的记忆、听辨理解、目的语输出都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因而译文具有较高的分析价值。

1.3任务意义

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在21世纪提出的重要文化建设方针。如何更好地发掘中国文化的精髓、保护历史悠久的文物艺术品,如何有效地呈现并弘扬中国文化,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乃至核心竞争力是传媒、艺术工作者和学生所面对的难题和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2017年“青岛科技大学‘影像·艺术·新媒体’学术论坛”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成功举办的。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2016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指出要将大数据作为基础性资源。艺术工作者在研究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如何在庞杂的数据库中挖掘有用信息,又应如何规避大数据所带来的风险,这一直是研究人员所面临的课题。马丁教授关于“大数据”的讲座给艺术工作者的研究带来了崭新的视角。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不尽的文学艺术财富。然而,在解读与分析这些画作和手稿的年代和原创性时,往往会不可避免地给其造成伤害。马丁教授在第二场讲座中所探讨的画作光学中的无创分析方法为艺术工作者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而画作分析中所产生的信息和数据体量庞大,纷繁复杂,也是大数据的组成部分。这些信息的有效存储和展现对于博物馆来说至关重要。马丁教授“数据立方体”的讲座为艺术作品背景信息的呈现方式带来了新的可能,而他关于数据立方体相互关联的展望将为艺术分析与画作研究带来新的空间。三场讲座关联密切,很好地打开了听众的国际视野,对于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借鉴先进技术,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借助这一学术论坛,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进一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提升国际合作办学水平。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国际艺术和科技领域的经验,不断将文化和教育工作的开放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2口译过程描述

本次口译实践由实战和模拟两部分构成,分两次完成。在每一部分,译者都经过认真的译前准备、现场实践、询问反馈、自我反思等过程。其中,实战部分译前准备时间仓促,会前官方材料不完整,口译实战现场突发状况较多,译者在安排实践模拟时,也尽可能在译前准备,口译现场等不同的方面还原实战场景。在实践和模拟完成后,积极同观众交流,认真倾听观众意见,并认真分析实践表现情况,找到自己在口译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汇总,并汲取经验。

2.1译前准备

口译工作具有速度快、强度大的特点,口译现场大量信息的听辨、理解、记忆、转换以及输出过程均需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译员的要求极高。此外,口译任务涉及领域广泛,专业性、学术性往往较强,讲话人口音、语速、表达习惯形形色色,加之现场紧急状况时有发生,这皆为口译译员顺利完成任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而,译员需要在译前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以此提升信心,扩大专业知识面,以平稳的心态应对口译现场的种种挑战,完成口译工作。鉴于本次实践材料为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报告会,翻译的目的便是要向观众传达前沿的学科发展动态和专业知识,译者应在熟练把握专业知识,通晓专业原理的情况下以清晰的语言将信息有条理地传达给听众理解,相对难度较高。因此,译者在准备时间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选用图式理论为指导,从语言图式、内容图式、结构图式三个角度进行译前的准备工作。

2.1.1图式理论对译前准备的指导作用

“图式”(schema)这一术语最早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于18世纪提出的。康德认为,概念本身并无意义,唯有在其与已知事物发生关联时才会产生意义。“图式”一经提出,很多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都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英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H﹒G﹒Widdowson(2012)曾指出,图式强调的是人脑中先存知识的结构

(aconstructoffamiliarknowledge)。也就是说,图式指的是不同知识和经验彼此关联所形成的网络体系,它侧重强调概念、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如图2-1中所展示的“鸡蛋”图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迅速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科技融入心理学研究的背景下,图式理论得以建立,并取得了深远的发展。

图2-1(Davis,P.,1991)



交替传译学位论文,实践报告学位论文,图式理论学位论文

口译过程本质上就是输入信息与已知图式相互联系与整合的过程(赵硕,2017)。不难看出,译前构建丰富的图式信息有助于加速理解,且能够保证译文输出的专业性和条理性。因而,充分的译前准备离不开对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的全面把握。而对于学术报告会这种以传授知识、解释原理为初衷的语言材料来说,要顺利完成口译工作,建立内容图式的重要性则更是不言而喻。

2.1.2实战译前准备工作

译者于2017年11月27日接到委托并确认将于2017年12月6日为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举办的学术报告会进行口译工作。在从主办单位方面了解会议难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后,译者同主办方负责人协商由两名译员共同承担口译任务,并多次同负责老师联系,寻求会议信息。

主办方于2017年12月2日中午通知译者将由两名德国教授开展主题为“大数据”和“画作分析”的学术报告。经过协商,由本人负责“大数据”部分的翻译工作。12月3日晚22点40分,主办方负责人向译者提供了会议的部分资料,并告知说一位演讲者因病不能参加论坛,因而原定的“画作分析”讲座将由另一位教授代为完成,并将原定的两场讲座改为三场,且第三场讲座是对于所有讲座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两名译者随即探讨重新分配工作,后决定由本人负责第一、三场讲座的翻译任务。鉴于第三场讲座涵盖全部讲座内容,译者在译前准备时也必须涉及第二场讲座,即“画作分析”的内容。

由于主办方提供的幻灯片中文字信息较少,图片较多,且注解多为德语,加之幻灯片内容尚未完成,尤其是本人所负责的第三场讲座资料半数以上内容留白。译者在收到材料后一直同主办方保持联系,希望能获得完整资料或同教授见面交流。经过协商,主办方负责人安排译者于12月5日晚21点左右同教授简短碰面,交流关于讲座的问题,马丁教授就译者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解答,并表示讲座将严格按照讲稿进行。

(1)构建语言图式

对于译员来说,语言图式指的是其所掌握双语知识的总和。具体来说,包括语音规则、词汇知识、语法规范、习惯用语等不同方面的知识储备。熟练地驾驭两种或以上的语言对译员来说是基本功,需要常年累月的学习和磨练。而语言图式体现在译前准备则主要表现在熟悉演讲人的口音和术语积累两个方面。事前的发音准备和丰富的术语储备能保证译员在紧张而嘈杂的口译现场充分把握必要信息,传达演讲人的意图。

称职的口译译员应该熟悉并能应对各种不同的英语变体和发音(冯伟年,2009)。鉴于参加本次讲座的教授是德国人,译者找出并利用自己在2017年10月参加中国(青岛)—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时会为德国客户口译的音频,并进行模拟,以熟悉德语发言人英语的发音特点。

一般认为,图式包括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对于口译译员来说,语言图式指的就是口译过程中必备的的语言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图式则是指与口译材料相关的背景信息和专业知识;而形式图式指的是语言材料的修辞和语体特征。根据图式理论,在接触新事物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将其同自己大脑中的先存图式进行比较,并在调整和顺应的过程中完善和修正已有图式

(杨先明,2007)。如图2-2所示,图式信息的加工过程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基本形式。不难看出,丰富的语言图式有助于促进译者充分利用源语材料,解析语言信号(依次实现语音听辨、单词识别、句型结构解析等),即从激活具体的底层图式开始,自下而上,完成高级抽象图式的构建或示例化;而大量的内容和形式图式则侧重于充分调动译者既有的修辞或世界知识,对于实现信息的有效预测、推断、顺应和展望更是必不可少的(李红,2003;赵硕,2017)。


交替传译学位论文,实践报告学位论文,图式理论学位论文


(2)构建内容图式

在学术讲座的口译中,译者一方面需要传达源语材料中的信息,而另一方面更肩负着解释、分析专业原理,确保听众理解的职责。清晰、专业、有条理的译文实现的基础便是翻译人员对相关知识和原理的熟练把握,即有着丰富完善的内容图式;相对的,若译员自身知识体系不够完善,那么,即使现场源语信息充实,表述清晰,译员也难以调动必要的先存图式,同输入信息建立联系,实现有效的理解,而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则更是空中楼阁。例如,对于“数据立方体”的讲座来说,若译员本身不了解数据立方体的基本属性和工作原理,那么在演讲者提到数据立方体的操作时,译员就会“犯糊涂”,无从译起。因此,译员在口译任务前期应该提前查找专业背景信息,合理构建必要的内容图式。

具体来说,译者在确认口译任务的主题后,便开始着手收集关于“大数据”的相关信息。在主办方提供具体任务信息和幻灯片资料后,即结合互联网和高中以及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课本对专业知识进行积累和学习。具体学习的专业领域如表2-4所示:

此外,译者在了解讲座主题和演讲人后,对学术报告主讲马丁﹒亚当教授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查找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马丁•亚当:柏林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柏林媒体设计学院设计/艺术管理系主任,柏林艺术大学造型设计专业讲师。自20岁起便开始从事设计相关工作。Kulturdesign柏林/慕尼黑公关及媒体机构联合创始人,曾任艺术总监,项目客户包括德国电信公司、柏林剧场和环球音乐等世界知名机构。自2004年起,于德国多所知名院校担任讲师,如柏林艺术大学、柏林媒体设计学院、法兰克福大学等。承担课程涉及媒体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设计理论、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等不同领域。

(3)构建形式图式

形式图式主要是指演讲材料的语体特征和修辞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口译,译员对译入语风格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就本次实践而言,学术讲座便有着其独有的语言风格和展开方式。为尽快掌握讲座的语体特征,熟悉其措辞和语言的组织特点。译者于讲座前一天在优酷网上找到了厦门大学《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网络公开课,并观看了部分视频,以熟悉大数据的相关知识,并学习授课老师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2.1.3模拟译前准备工作

实践模拟部分的译前准备主要包括针对第二场讲座,即“超越‘可见’:文物和艺术品无创分析”的准备工作和针对开幕式致辞以及主持人讲话的译前准备。鉴于模拟主体部分,即第二场讲座的信息与资料搜集工作于2017年12月实战前已经完成,针对这一部分,在模拟前只需熟悉之前搜集的相关信息即可,因而译者将模拟译前准备的时间设定为一天左右,即从2018年11月6日——2018年最后,译者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中英文类似题材的演讲视频,熟悉致辞演说的内容和语体风格,并利用中文视频进行汉译英模拟训练。译者所参考的视频包括:“霍启刚于亚运电竞赛开幕式上的英文致辞”、“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哈佛大学2014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以及“青岛大学2017年度泰山学术论坛开幕式”等。

2.2翻译实践描述本次翻译实践分两次完成。实战和模拟两个部分分别于2017年12月6日和2018年11月8日完成。

最后,译者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中英文类似题材的演讲视频,熟悉致辞演说的内容和语体风格,并利用中文视频进行汉译英模拟训练。译者所参考的视频包括:“霍启刚于亚运电竞赛开幕式上的英文致辞”、“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哈佛大学2014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以及“青岛大学2017年度泰山学术论坛开幕式”等。

2.2翻译实践描述

本次翻译实践分两次完成。实战和模拟两个部分分别于2017年12月6日和2018年11月8日完成。

2.2.1实战口译情况

实战部分的内容包括“大数据和大数据分析”讲座以及“数据立方体:从数据立方体中创作媒体图片到大数据和无创分析的虚拟研究学习”讲座两场报告的现场口译。地点为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第三报告厅。现场观众为艺术与动画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学院领导和传播学院影视动画系的全体师生270余人。与译前沟通的情况不同,在讲座过程中,演讲人马丁教授几乎完全脱稿,现场每一个语段很长,甚至数次出现每段400多英文单词,持续时间达到4分钟左右的情况,译者现场记忆力负担过重。演讲人语段中幻灯片数次翻页,给口译输出增加难度。部分语段中焦点分散,有些段落逻辑性不强,且思维跳跃。此外,翻译现场有语段尚未译完或表达调整未完成便被讲话者打断的情况,导致翻译信息缺失,译者后续翻译语速加快,并通过增添语气词以及补充性话语防止再次被打断,导致译文相对冗余。个别地方讲话者思维跳跃较大,译者在小声询问后补充部分内容。在第三场讲座中,讲话者现场离开座位画图讲解,距离译员较远,且译员所坐位置无法清晰看到图示,听力理解和记忆压力大增。此外,讲座内容涉及原理解析,译者在难以记住全部讲者表达的内容,且在判断讲者边做图边讲解的所使用的语言表达难以直接为听众理解后,选择放弃讲话人的表达方式和部分逻辑结构,另辟蹊径,以阐明逻辑和信息为主要原则。

在讲座结束后,译者主动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听众交流,他们表示翻译得很好,现场语言流畅,专业、逻辑性极强。他们甚至询问译者是不是有多年专职经验的口译译员。同时,对于译者在现场能够记住很长的语段表示十分惊讶。主办方的李楠老师也在报告会结束后对译者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在学术论坛当天下午“艺术创作”圆桌会议现场,主办方的杨建华院长和宁翔老师,以及在座外籍专家都对译者表现表示满意,并同译者交换联系方式。杨院长多次表示希望能保持合作。

虽然从听众那里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但是译者在回放整理录音材料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理解偏差、频繁的漏译误译、语言啰嗦、甚至还包括一些由于临场经验不足所导致的低级技术性错误。因此,本次实战译者仅能算是基本完成口译任务。

2.2.2模拟口译情况

模拟部分的内容包括“超越‘可见’:文物和艺术品无创分析”讲座、开幕式致辞以及论坛主持人报幕交替传译。地点为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空教室。现场观众共八人,其中包括四名英语专业本科同学和四名动漫及艺术专业背景的同学。其中一名英语专业的同学负责整理、播放和暂停录音,讲座语段长度按现场原实际情况为准,致辞和主持人讲话语段按语义完整性进行自然划分。在模拟现场,开始时,中文发言人致辞中出现人名和机构名称错误,译者翻译时感到吃力。而在“艺术品分析”的讲座中,报告中也出现与材料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导致译者花费较多精力在讲稿内容和讲话内容之间进行取舍。

译后,笔者认真倾听了各位现场观众的意见。英语专业的同学表示整体翻译得不错,信息较完整,但是有些语段中重复现象严重,没有能够很好地剔除原来讲座中冗余的语言。个别地方,理解有待商榷。而汉译英中个别地方略显生硬。艺术动画专业的同学表示画作分析原理翻译得清晰专业,但是,在翻译一些艺术作品时,如丢勒先生的《野兔》等,略显底气不足。

模拟实践中,译者避免了实战中所犯的低级技术错误,准确度有一定提升,

语言表述较为专业。但是依然存在少数由于临场紧张所导致的本应避免的错译。输出译文相对冗余,难以分辨重复和不必要的信息。

2.3译后反思

在每一场口译实践之后,译者都主动寻求听众评价,回看自己的笔记,回听录音,分析口译难点和译中问题,并试图找到合理的问题解决与口译进步方案。

2.3.1译后综合分析

译者综合两场口译中的“得”与“失”进行归纳和分析,对口译工作及其对译员的要求形成了新的认识。

第一,译前图式的建立和扩充对于口译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口译现场输入信息能否与三种已有图式建立联系还取决于译前准备中所收集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所建立图式的激活情况。例如,在本次实践中,译者虽然前期所准备的资料相对充实,但由于从获得材料到现场口译的实际准备时间仅为一天左右,译者现场有少数已准备的术语出现遗忘,进而造成译文的专业性、准确性下降。

第二,口译任务的难度会因讲话人的发音、措辞、语言习惯的不同而产生差异。针对本次实践,译者在现场便能意识到自己所做的笔记量会随着口译时间的

推移相对增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口译活动整体持续时间较长,译员在现场出现精力下滑,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场每一语段信息量大、跨度大,超过了译者短时记忆的容纳量,只能借助增加笔记来确保信息相对的完整性。但是由于笔记速度难以跟上讲话人语速,便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缺失,甚至主次不分、逻辑不清。鉴于笔记仅仅是辅助记忆的工具,译员应在锻炼自己记忆力的同时不断提高笔记的效率,利用有效的符号来替代不必要的文字,同时确保笔记的逻辑性,在明确讲话者意图的情况下,确保译文完整、有条理。

第三,交替传译不同于同声传译,虽然在交替传译中顺句驱动翻译法是有效运用笔记,快速实现目标语生成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若过度依赖,便会造成译文语言冗余,信息失真等情况。因此,在交替传译过程中也应该适时适当地调整语序,合理增减信息,以保证输出的译文流畅易懂。

2.3.2译后对比分析

鉴于两次口译分别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完成,笔者仔细对比分析了两场口译实践的表现,发现它们总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个别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具体来说,虽然译者在译前准备、口译段落长度设置等方面力求保持两者的一致,但在两次实践中译者的口译水平,现场氛围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及其涉及的专业领域均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这也无疑会影响到笔者现场的表现情况。

首先,就口译能力而言,经过一年的研究生专业学习,译者自身水平有所提高。这一点在长段落的应对能力方面有所体现。例如,在实战部分较长语段的译文中,细节的漏译相对频繁,而这一现象在模拟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主要得益于译者在两次口译的间隔时间里所接受的系统性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

其次,译者在口译实战现场面对的听众包括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时刻处于高压的心理状态下,因而节奏较为紧张,尤其在译文输出被发言人打断后,整体语速加快;相较之下,在模拟的过程中,译者对节奏的把控更为得当。但值得关注的是,相比实战,模拟口译中的流利度却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模拟部分的听众中有英语专业的同学负责从语言角度评价译者表现,因此,除镇定自若地完成口译任务外,保证生成的译入语质量也成为译者最优先关注的任务之一。这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了模拟部分的输出表达。

最后,虽然两场口译专业领域有所关联,但不完全相同。实战部分涉及“大数据应用”和“数据立方体操作”等领域,覆盖面广,译者即使在完成大量的译前准备后依然有部分内容难以完全掌握,因而针对个别难以理解的地方不能充分调动图式加以推断,进而局部产生误译。相对而言,模拟部分内容和原理较为集中,因此在译前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运用图式达成理解的可行性较高。这反映了日常积累“世界知识”在增强译者临场能力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

3.1理论框架

口译作为现场的翻译活动要求译员将讲者话语的信息即时传达给听众,这一过程既涉及译员现场迅速解读讲话人发言中的明示信息和暗示意图,也包括听众对译员翻译内容的解读(金莹,2018)。不难看出,对译员来说口译活动具有多任务的特性,译者肩负着在极短的时间中实现源语听辨分析、信息加工存储、目的语生成和确保译入语清晰易懂、易于接受等多重负担。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精力总和,即“施加到工作记忆中的待处理源语信息的总量”便是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负荷(王非,2017)。若认知负荷超出译员所能提供的精力,那么译文便往往会出现问题。本次实践具有准备时间短、专业性强、原理复杂、语段长、突发状况多等特点,译者在在场信息输入、记忆、表达压力很大,因而本次报告借助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辅以图式理论对口译现场表现进行分析。

3.1.1口译认知负荷模型

针对译者在口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的漏译和误译等问题,吉尔教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口译的“认知负荷模型”。该模型认为,口译中存在听辨分析、记忆以及言语生成这几种带来认知负荷的因素。并强调译者的精力会根据口译现场的需要相应地分配到这几种认知负荷因素之中(Gile,2011)。在不断完善该理论的过程中,吉尔又提出了“协调”这一概念,并将口译过程以公式的形式表述出来。吉尔的交替传译公式如下:

阶段一:听辨与笔记阶段Interpreting=L+N+M+CL:听辨分析(ListeningandAnalysis)N:笔记(Note-taking)

M: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Operation)C:协调(Coordination)

吉尔认为,交替传译阶段一为源语信息获取、理解和存储的过程,且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需要译者将精力合理分配到上述的四项任务之中。要在这一阶段顺利实现信息的加工和存储,译者的精力总和不得小于四个环节所带来的总认知负荷,且译者需在四种认知负荷要素之间合理分配精力,若每项任务所需的精力得不到满足,纵使译员可负担的脑力大于该阶段所需精力的总和,也会造成口译任务的失败。

阶段二:目标语生成阶段

Rem:回忆(Remembering)Read:笔记识解(Note-reading)P:言语生成(Production)

在第二阶段,由于现场节奏的控制权由讲者向译者转移,译者可以自由控制信息处理能力的分配状况,因而在第二阶段由协调因素给译者所带来的压力会大大减小(Gile,2011)。而反过来说,如果译者因为自身或外来因素丧失控制现场口译输出节奏的能力,协调依然会造成注意力的负荷。

吉尔的口译认知负荷模型从认知角度对口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该理论一经提出,便成为口译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很多学者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充实这一理论,尤其是近些年一些国内学者和研究人员对该模型的探索更是深化了我们对该理论的认识。如汪瑞(2011)以精力分配模型为基础,阐释了交替传译中由心理压力所造成的负面结果,并介绍了克服怯场的建设性方案。金莹(2018)将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精力负荷划分为“口译精力(interpretingeffort)”和“认知精力(cognitiveeffort)”,并强调认知精力在口译表现质量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认知负荷模型与图式没有任何图式的口译工作根本无从谈起。在执行口译任务的过程中,译者的工作便是在外来信号和已有图式之间建立联系,实现自身理解,进而恰如其分地选择文体和语言,最终输出听众可以接受的表达。吉尔则认为要在口译中实现理解需要译员的两种“资源”,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的百科知识或世界知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口译理解公式:

C=KL+ELK+A

C:理解

由此可见,丰富的语言和专业知识可以很好地增进译者的理解能力。而图式理论与吉尔理解公式的异曲同工之处便在于,它也认为译员口译工作的顺利完成必须建立在完备的语言、内容、形式图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不难看出,图式理论中的语言和形式图式类似于理解公式中的言內知识,而内容图式则类似于吉尔所提出的言外知识。因而建立全面的图式可以节省理解未知信息所需的精力。具体来说,丰富的语言图式不仅可以减少由术语所造成的认知负荷,更可以降低口译现场诸如演讲人口音等“问题诱因”(problemtriggers)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纯娟,2012)。此外,贮存于长期记忆中的内容图式信息更可以通过与短期记忆信息之间相互关联来增强译员现场的工作记忆(赵硕,2017)。图式也有助于译员从源语中剥离出非语言形式的记忆,从而提高译者的记忆水平(朱剑红,2007)。在言语输出阶段,吉尔则强调先存的言外知识对于语言信息重组的重要作用,亦即大脑中储存的图式能够增进译员输出所感知信息的能力(刘件福,2001)。

图式可以方便译员在临场的环境中高效地把握有限的视听信号,理解源语内容,甚至预判下文走向。但翻译工作者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一味地固守译前知识也有带来先入为主、理解扭曲的可能。当源语信息同译员的先存图式不一致时,译者就会面临付出过多的心智能量来解读这种差异的风险,这反而会造成认知的负担。但总体来说,大量的知识储备还是利大于弊的。

3.2精力合理分配状态下的口译案例分析

口译活动不同于笔译,往往是在现场的高压状态下,由译员眼、耳、笔、口并用,于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因而,对于译文,往往缺少斟酌或修改的余地。比起华丽的辞藻、工整的结构、整齐的音韵,口译更强调译文输出的准确和流利(梅德明,2006)。根据认知负荷模型理论及其相关的研究成果,笔者将口译过程按信息流动的特点划分为六大因素。具体来说,在译员听辨感知信息以后,现场捕捉的信息需在其大脑中经过分析理解、加工存储、提取回忆、译语生成几个重要的环节才能通过现场表达输出,以译文的形式呈现在听众面前(上述6个环节如

不难看出,人脑中信息处理的负荷主要集中在分析理解、加工存储、提取回忆、译语生成这四个中间环节,听辨感知和输出表达虽然表面上不涉及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它们却是口译过程中信息流的出入口,它们不直接构成认知负荷,却同样会与其他四个环节争夺注意力。此外,译者表达输出环节中的自我监听过程包含着信息的分析与处理。因而,口译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精力在六个因素之间合理分配才能成为可能。

案例1:化整为零,分散负荷

译文:大家在上网订机票的时候,会认为现在订机票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其实我们所不了解的便是在订机票流程的背后其实有着大量的数据牵涉其中。这些数据往往从一台机器传输到另一台机器中,而现在机器对机器的运算过程甚至可以在数十亿台不同的设备之间完成。而我们所说的基础设施以及传感器,它们也能够实时地更新大量的日志数据信息。我想很多同学应该都玩网络游戏...

分析:这一段文字信息相对集中,包括很多关于“大数据时效性”的例证,如“订机票”、“传感器”、“网络游戏”等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因而,译者现场在信息加工存储过程中分配了较多的精力给短期记忆。在输出阶段,译者精力有限,尤其在翻译s”一句话时,由于译者不了解订购飞机票时,计算机之间进行的数据运算处理过程,相关图式欠缺,加之原文信息相对密集,翻译难度较大。因此,在译文输出阶段,译者采取将原文中的两个小句切分的方法,采用逐步推进,分层次处理的方式将信息表达完整。译者先将原文前半句话的信息一分为二,把名词短语“anextremeamountofdata”独立成句,即生成译文“订机票流程的背后其实有着大量的数据牵涉其中”,借此将原文信息分散。再描述这些庞大的数据需要“从一台机器传输到另一台机器”。最后,将较多的精力分配给剩余信息的整合,强调这些数据的“运算”处理过程涉及“数十亿”台设备。通过这种方式,译者将源语句型化解为自身表达能力能及的小句,分散了源语较为集中的信息,最后实现了其意义的传达。

案例2:运用术语,表意明确译文:除了切片的方法以外,我们还有切块的方法。这种切块的方法不同于切片的方法,不是从数据立方体当中切出一层,而是从数据立方体中切出一部分,就是一个子立方体。这种切分的方法实际上是更为精确的,比如说,在这幅图中,我们就能够看得到这种切块的方法。

分析:本语段相对较短,且句型较为简单,译者现场听辨、分析、记忆的压力较小,因而忠实传达源语信息的难度不大。但是,讲话者在论述本语段(立方体“切块”方法)之前刚刚介绍了数据立方体“切片”的操作方法,这里的“切块”操作与之颇为相似,且本段现场讲解又相对笼统,只表示“切块”这一操作从立方体中截取出的不是“alayer”(一层)而是“acertainpart”(一部分)。如果只是照翻源语信息,则听众很难理解“一部分”的概念究竟是什么,这样也不利于第一次接触数据立方体的听众认识“切片”和“切块”的区别。为解决这一问题,译者在现场选择借助上文中已经出现的语言图式“子立方体”这一术语,采用增译的技巧,来阐明“切块”方法最终所得到的结果实际上就是一个三维或多维的更小的立方体。这样,源语中所表达的“一部分”这一概念就变得更加清晰。结合前一段内容,现场观众也能很好地理解其实“切块”和“切片”两种方法的不同就在于截取出的部分具有不同的维数。要保证口译工作的质量,满足听众的需求和期待至关重要(Kalina,2005),因而译员在口译工作中不仅不能“止步于”忠实原文,更要考虑到现场听众的接受情况。

译文:...例如,很多画作现在都保存在博物馆中,这是因为如果直接将其暴露在强烈的日光下的话,这些画作便会褪色,那么在两三百年以后,或许我们就什么都看不出来了。而在博物馆中,这些画作会有专门的,特殊的光线为其提供保护,防止褪色。这样,在几百年之后,这些作品的色彩依然生动、鲜活...分析:演讲人的表述往往是瞬间完成的,因而译员在现场难以一次性记住讲

者的全部措辞,如果要将其全部以其它的语言来表述出来则更加困难。因而,口译译员在针对较长语段进行传译时,不应过度拘泥于记住源语的具体表象,而应关注“非语言形式的记忆”(马莉雅娜﹒勒代雷,2011)。根据图式理论,译者应将感官的语言信号抽象化为高级图式储存在认知记忆中。上述内容是从现场语段中节选出来的一部分信息,现场完整的源语语段长达458个英文单词,文字信息量大,持续时间长,讲话者临场发挥,脱离幻灯片,且内容较为专业。相应地,在针对本段进行翻译时,译者的记忆力负荷过重。在信息感知输入阶段,无法将过多的记忆用于存储句子的组织方式,而只能更多关注段内意思和逻辑。而在输出阶段组织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则对段内较为冗余的信息进行重组和精简,这样所输出的表达逻辑性更强,也更加清晰易懂。具体来说,如果仔细分析源语内容,不难看出,其实讲者语言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如开头处的“ifyoujusthavedailylight”和后文的“thenormaldaylightistoostrongforthem”说的都是普通的日光会对画作产生损伤。而“Theyhaveacertainlightthatisputontothem”和下文中的“byonlyusingacertainlight”则都强调博物馆中会利用特殊的光线对画作进行保护。针对这些重复,译者选择只译一次。通过重新调整结构,译者先表述画作在强烈的日光下会褪色遭到损毁,再阐明博物馆特殊光线的保护作用以及画作保存在博物馆中的必要性,生成的译文相对简洁,符合逻辑,且表意清晰。

案例4:运用图式,通顺流畅

译文: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而大家在化学课上应该也都学过,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来构成的。那么在照过X光以后呢,核外电子就会从基态向着更高能级的电子层发生“跃迁”,这就意味着原来低能级的电子层就会变成真空的状态,而其他的电子便会落入基态来填补这一真空状态。因此,照射X光实际上就相当于是扰乱了原本原子内部的平衡。而在填补真空的过程中,电子会释放能量,从所反射,也就是说从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当中,我们便可以了解该物质中原子的特性和类别。因为,我们要移动的电子越多,那么我们照射X光时,所需要的能量也就越强,那么最终所反映出来的能量也就越强。借此,我们便可以断定,所检测的物质是否是构成汽车的铁元素,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

分析:本段内容主要阐释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虽然段落长度适中,但段内个别指代不明确,内容逻辑性极强而且专业程度高,因而现场翻译难度较大。本段译文质量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译者高中阶段为理科生,对于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能级等知识点比较熟悉,加上译前准备的过程中,译者曾经查找高中以及大学化学专业课本中的相关专业知识,激活固有图式,并参考美国Barron’sAPChemistry一书中相关章节的英文表述,对于画作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中英文表达掌握得较为透彻,因而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讲座内容同译者先存图式结合起来,达成理解。具体来说,在输入阶段后半段,译者精力负荷较重,这是因为在分析理解“...theenergythatisproducedthroughthat”一句话时,由于易受到前文“disrupttheatom”的干扰,译者难以推断句中第二个“that”所指代的对象,最后通过与相关的先存知识建立联系,排除了干扰,在有限的时间内推断出该词实际上指的是“fallintothatvacuum”,这是因为如果直接将其理解为“disrupttheatom”(扰乱原子)这一过程释放能量,就会造成讲座的逻辑脉络中丧失重要环节,搞不清楚释放的能量究竟从何而来,难以弄明白它和前面所讲的电子“跃迁”以及“填补真空”之间又有何关系,甚至最终可能造成整段讲座内容逻辑混乱而前功尽弃。由于译前的准备工作,译者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原文句型和内容的解析。在生成译文时,译者也选择将代词的所指表达清楚,以避免引起听众的混乱,所生成的译文为“而在填补真空的过程中,电子会释放能量”。此外,译者在现场也能够在确保输出阶段表达的地道性方面相对合理地分配精力,如在后半段内容的译文输出时,译者针对“disrupttheatom”这一表述进行信息添加,将其译为“扰乱原子内部的平衡”,避免了将其直译为“打乱原子”所带来的歧义。最后,对于“tellsussomethingabouttheatom”一句,译者也避开了机械的直译,而是采用了视点转换的方法,并结合下文内容将其译成“我们便可以了解该物质中原子的特性和类别”,这样译文就显得更加通顺流畅了。

3.3译中问题分析

在口译过程中,信息需要在输入阶段和输出阶段实现连贯的流动。其中,输入阶段的听辨感知、分析理解和加工存储,以及输出阶段的提取回忆、译语生成和表达输出六个环节共同构成从讲者到译者再到听众信息流的渠道。由于译员现场翻译时精力有限,若脑力的总和不足以处理并传递全部信息,或在上述任何一个环节中表现出注意力涣散或心智能量不济,都会导致译文的失真、遗漏,甚至造成信息断流。在口译过程中,造成译员精力负荷的因素包括译员自身图式储备、心理状态,发言者的口音、语速、语言组织方式、段落长度(亦或作为英语二语者的语言产出情况),以及现场听众的反应与配合等。

交替传译学位论文,实践报告学位论文,图式理论学位论文


3.3.1听辨感知精力不济造成的失误

听辨感知是口译过程中所有信息输入的源头,译员只有有效全面地捕捉讲者所传达出来的种种信号才能准确判断演讲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并如实地将信息传递给听众。如果译者在信息输入阶段不能适度地将注意力分配给获取源语信息的听辨感知活动,就会导致译者对于源语信息“充耳不闻”,进而造成的译文偏颇或遗漏。

案例5:先入为主影响下的漏听

译文:...比如说,你想去艺术馆或者是想要去博物馆的话,借助你的手机,同时你不仅可以选择一条最佳的道路,到达目的地,甚至可以沿途去欣赏一些美丽的风光,你可以选择有着更多景点的道路,这样的话在路上本身也是一种享受...

分析:本段讲述的是大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源语文本可以看出,讲者描述的是假期外出时,大数据在导航路线制定中的作用。根据先存图式,译者现场所形成的预期为:在手机应用中输入目的地,应用便可以自动地制定行车路线,引导人们前往终点。但在源语表达中,讲者直接将“goal”(目的地),“theidealwayyoucouldtake”(理想的行车路线)还有“informationaboutyourinterest”(个人兴趣)都作为“putin”(输入)的宾语,在结构和逻辑上引起了译者的混乱,译者难以在固有图式和源语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导致现场分散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分析为何理想的行车路线要输入到手机中,行车路线要如何输入到手机应用中,并思考如果已经将“理想的行车路线”输入到手机中,那么最终想要得到的结果又会是什么。最终分配给下文听辨感知的注意力匮乏,致使无法捕捉关键信息“someinformationaboutyourinterest”,尤其当下文中再次出现“yourroutecanalsobepickedup”(选择路线)的时候,译者因为所感知信息不完整无法做出合理的推理判断,故无法将讲话人所提供信息中的“目的地”、“理想的行车路线”和“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亦无法推断出下文中的“yourroutecanalsobepickedup”实际上是说要在之前选择路线的基础上重新制定路线。译者在现场只能将“目的地”和后文列举的“博物馆和画廊”联系到一起,进而产生误译。本案例反映了译者在源语出现自己不理解的表达或逻辑时,倾向于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局部信息的解读,而忽视对于下文信息的听辨和关注,丧失对源语文本的整体把握。

修改后译文:大家可以将目的地和所选择的行车路线输入手机,再输入一些自己的兴趣,如博物馆或画廊等。然后,在旅途中便可以重新选择路线。这样,沿途大家可以经过自己喜欢的景点,驱车赶往目的地的过程也不失为是一种享受。

案例6:现场环境对听力信号捕捉的影响

原文:那么,刚才马丁教授也介绍了大数据相关的一些知识,尤其是怎么样去应用这样的一些数据,我想,我们还是需要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把大数据用好。我们不仅要把它利用好,而且我们还要产生非常好的数据的信息。

分析:本段话取自第二场讲座前主持人的发言。由于主持人发言时,现场观众仍处于休息期间,因而现场声音较为嘈杂,主持人的声音近乎被掩盖,“问题诱因”作用凸显,译者听辨感知声觉信号的难度极大。最终,由于译者听辨感知精力不济,丢失“我想”这一表达讲话人观点的信号,而将接下来“我们还是需要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把大数据用好。我们不仅要把它利用好,而且我们还要产生非常好的数据的信息”这一部分源语信息自动整合为主持人对先前讲座内容的总结,虽然大数据的产生和利用也出现在了马丁教授的讲座之中,但译文与讲话人在原文中所要传达的意思却存在着差异。

3.3.2分析理解精力不足造成的失误

口译中分析理解并非开始于听辨感知结束之后,这一过程近乎于听辨环节同步启动(鲍刚,2011)。吉尔所强调的听辨过程指的则是积极听辨(activelistening),强调的是听辨过程中实现真正的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感知信息(金莹,2018)。因而,听辨感知与分析理解本质上是统一整体的两个组成成分,从之前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出,不同的理解水平和由此产生的心理状态可以影响后续听辨效果,而听辨感知本身则更是实现理解的基础。在口译中,影响分析理解的因素有很多,如译员本身的语言功底、专业知识掌握的熟练情况、听辨效果、源语逻辑、文本语法结构等都能影响译员对输入信息的掌握程度,进而左右翻译质量。

案例7:形式图式构建困难导致的理解失误

译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应该是2013年。在当时,我想大家都应该听说过,斯诺登他泄露了CIA的一些机密,泄露了其中的一些数据,当然借助这些数据,CIA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并不是只有CIA才能做到。但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因为,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多的数据,甚至是德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的。这件事堪称是一种丑闻。很多人便开始问自己,如果说这种事情都能做到的话,人们以后是否还会做更加变本加厉的事请...

分析:本段译文相对完整、基本传达了源语的内容。但是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讲座中最后有一小部分隐喻并未出现在译者所输出的译文中。在最后,讲话人用非常简洁形象的比喻“youfeltlikeacriminal”描述斯诺登事件后,德国人私密信息遭到泄露,人权遭到侵犯时的内心感受,即“如同罪犯一样”毫无隐私可言。本段话中,译者对这处隐喻解读失败。究其原因是由于译者对形式图式中隐喻的运用方式不够敏感,且并未在译前很好地激活“斯诺登事件曾在德国掀起的轩然大波”这一内容背景图式,再加上在现场讲座中,表达比喻含义的这句话与前后句在时间上均无间隔,且表述转瞬即逝,译者在讲座现场听到“criminal”一词时,没有时间分配足够的注意力去解析该词所在的句子,也难以分辨这个词描述的究竟是前一句中的“us”(信息遭到泄露的受害者),还是后一句中的“they”

(窃取信息的组织机构)。因而,在输出阶段只能将其省去。虽然这处隐喻的有无并不妨碍听众理解本段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它却传达着演讲人的语气。在这里,译者形式图式构建的失败导致现场翻译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译者将更多地积累英文修辞手法,更加关注平日阅读以及所听、所练讲座中的修辞和语气,培养自己对语言,尤其是对弦外之音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

修改后译文:...同年,爱德华﹒斯诺登泄露了CIA的顶级机密,以及CIA可能利用这些数据的所作所为。当然,能够做到这种事的机构不只有CIA。但在德国,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整件事堪称丑闻,因为其中牵扯到很多就连德国人自己都不了解的数据信息。这使得人们如同罪犯一样隐私遭到曝光,很多人甚至心生困惑,即如果我们的个人信息全部表露无疑,那么这些信息是否又会被一些人变本加厉地利用呢...

案例8:源语指代含糊造成的理解失误

译文:我们很多人都不了解的便是,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去了解这一点,那

就是,在博物馆当中,就算是我们将展品盖住,隔离开来,我们的展品也不见得是安全的。因为,保存在这些橱柜里面的展品,还是有可能会与空气接触,从而受到损害。最后这些展品都会受到这些气体的损害。因此,哈恩教授他的目标便是,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画作材料的损害。因此,哈恩教授便试图利用光来进行画作的研究。

分析:浓厚的语音、不规范的语法和词汇误用,以及独特的逻辑风格作为“问题诱因”,都会加大译者听辨分析阶段信息处理的负荷(Gile,2011)。本段文字相对较短,但在理解上有很大难度,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一部分内容中,讲者连续使用多个“that”引导了几个即非并列结构也非彼此修饰关系的小分句,在语法结构上属于不规范的用法,多段密集的信息一气呵成,译者现场理解较为困难。此外,在不到两句话的内容里,人称代词“they”出现了六次,且并非指代同一事物,而“materials”一词也出现了两次,且两次所表示的也不是同一事物的材料,分析难度极大,需要的精力较多。最终,译者在现场心智能量不足以解析所有“they”具体指代对象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后续的表述,即“theyevengetdestroyedbythosegases”,将原文解读为“保存在这些橱柜里面的展品,还是有可能会与空气接触,从而受到损害”。但根“connecttothematerialstheyareactuallysupposedtoprotect”可以推断出,讲者实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些收藏文物的展柜会因为空气而变质,进而接触展品对其造成伤害”。很明显,译者现场的译文在理解上产生了偏差。这表明译者语法功底不够扎实,对于现场可能出现的不规则复杂结构的解读分析能力不足。

修改后译文:很多人都不了解的便是,在博物馆中我们会遮盖文物以实现对其保护的目的,我们认为这样就安全了,但实则不然。因为这些文物都是保存在展柜中的,而这些展柜的材料如果长时间接触空气,也会损害与之接触的文物。到头来,这些文物还是因为空气的关系受到损害。而哈恩教授的目标便是,在针对这些文物进行研究时,尽可能减少对它们的损害,因此,他试图利用光来进行文物画作的研究。

3.3.3加工存储精力失衡造成的失误

良好的记忆力是译员完成口译任务的前提与保证,如果无法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或者在现场没有给予特定信息足够的关注,译者往往就会陷入“听懂了却想不起”的尴尬境地。在交替传译中,译员在获取并理解源语信息的基础上需要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并将其存储于笔记和记忆之中。一般认为,记忆系统可以划分为瞬时记忆(感觉储存)、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鲍刚,2011)。它们各司其职,在口译活动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其中短时记忆具有关键性作用,而长时记忆则能够补充和促进短时记忆(赵硕,2017)。由于本次实践每段持续时间较长,三四百字的段落比比皆是,因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记忆负荷极大。

案例9:长时记忆未能激活造成的遗忘

译文:哈恩教授现在手中就有一些非常珍贵的文物,我相信大家对此都会很感兴趣。但是由于这些文物遭到损坏的可能性非常的高,因此,我们针对这种珍贵的文物开展研究的时候,就必须要非常小心才行。但是,大家可以想象,如果说我们坐在一些,比如说像丝绸之路,在吐鲁番盆地所出土的丝绸之路的文物面前,是怎样的一副场景,这些文物可都是几千年以前出土的。它们堪称是梦幻般的文物。当我们坐在它们的面前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研究,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我还记得哈恩教授在魏玛大学进行研究时,有一次给我打电话,并且通过Whatsapp即时通讯软件和我交流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正在研究阿尔布雷特﹒丢勒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画作,这两部画作并排着摆放在他的面前。能够对如此珍贵的画作开展研究,他告诉我就像在天堂一般幸福。

分析:本段译文信息较为完整,逻辑和语言表达均比较清晰,但听众轻易便可从中找到一处错误,即“这些文物可都是几千年以前出土的”。“丝绸之路”的历史至今约两千年左右,与其同时代的文物于几千年前出土显然与常识不符。讲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些画作创作于千年以前。如果分析本段原文,不难看出,讲者在本段中的个别语言表达方式与汉语思维差异较大,如“togiveyousomeimpression”,“thisissomethingmagic”等。对此,译者认为自己译文输出阶段会有困难,因而在听辨阶段便开始构思汉语译文,并为此耗费过多精力。本段的另一特点则在于人名、地名、专有名词频繁出现,包括“SilkRoad”、“OasisofTurfan”、“SNS”、“Whatsapp”、“UniversityofWeimar”、“AlbrechtDurer”、“LeonardodaVinci”,且讲话人针对个别术语使用德语发音,译者现场将过多的精力用在了对于这些专有名词信息的听辨和存储上,而在听到“Andthosethingsarethousandsofyearsold”一句话的时候,译者认为这部分内容不含专有名词、又不是复杂句型,便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只是将其作为次要信息,凭借瞬时记忆将“千ys”这一符号,即“千年”的含义,记录在笔记中。也没有分配足够的精力在听到这部分信息后重复回忆或将其与长时记忆关联,未能有效加工处理并将其储存在自己的短期记忆之中。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记忆只达到瞬时记忆的水平,以至于在输出阶段,看到“千ys”的笔记时无法回忆起马丁教授在讲座中关于它的论述,在有限的时间中只能根据笔记硬性将其输出为“这些文物可都是几千年以前出土的”,造成失误。在信息同等重要的前提下,译者可以根据信息掌握和记忆的难度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但必须确保在输出阶段回忆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不应因为信息和句型简单而轻视它,否则就可能造成误译和漏译等严重后果。

修改后译文:现在哈恩教授手中就有一些非常珍贵的文物,相信大家对此都

会很感兴趣。但由于这些珍贵的文物极易遭到损坏,因而,在针对它们开展研究时,我们就必须要非常小心。比方说,出土于吐鲁番盆地丝绸之路的手稿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岁月。设想如果它们陈列在我们面前,供我们研究,这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我还记得哈恩教授在魏玛大学工作时,曾给我打电话,并通过Whatsapp即时通讯软件和我交流。他告诉我,他正在研究阿尔布雷特﹒丢勒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画作,而且当时那两幅画就并排摆放在他的面前。他说能够对如此珍贵的画作开展研究,自己就像在天堂一般幸福。

3.3.4提取回忆精力不济造成的失误

与加工存储过程相反,笔记识别与“再认”(鲍刚,2011)是对储存信息提取的过程,其中再认(即回忆)本身即是一种认知活动(表3-1所示),是构成认知负荷的因素之一,会占用译员的精力。虽然吉尔认为译者在交替传译的第二阶段可自主掌控译文输出节奏,因而协调各方负荷的压力会有所减小,但这种说法的前提是译员在现场完全掌控译语表达的节奏和速度。不过,译员如果一旦丧失主导权,那么其在笔记识解、回忆和译文输出之间进行协调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加。

译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一种方案便是,这些获取我

们数据的公司应该给我们一定资金方式的报酬,因为他们将我们的数据馈赠给了别人。我们的数据是有着非常高的价值的,因为,毕竟他们可以将我们的数据贩卖给别人。所以说,在社会当中,如果说这些公司在靠我们的数据赚钱的同时,

那么我们自己本来就持有数据的人也应该从中分一杯羹...

分析:这一部分内容所在语段共429个英文单词,篇幅过长,译者现场认知负荷压力过大,输入阶段精力消耗严重,译文虽然能保证正确把握讲者意图,且整体脉络标准清晰,但个别地方出现次要信息遗漏,而这段译文中最明显的失误则在于对“asolutiontothatshouldalsobethatyouarealsoofferedmaybesomemoneyforgivingawayyourdata...Theycansellittosomeoneelse”一部分文字进行翻译时,译文中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即“因为他们将我们的数据馈赠给了别人...,毕竟他们可以将我们的数据贩卖给别人。”不难看出,译文中的“馈赠”和下文中的“贩卖”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出现这种错误是因为,原文“youareofferedmaybesomemoney”是被动句,译者考虑到双语表达习惯的差异,试图对原来的句型进行调整,将其变为主动句“这些获取我们数据的公司应该支付给我们一定的报酬”,因而主语发生了变化。原则上来讲,在接下来处理“forgivingawayyoudata”这部分信息的时候,译者应该拿出一部分精力回忆源语中“giveaway”的逻辑主语和对象分别是什么,再生成译语。可是由于译员之前曾几次在未完成翻译的情况下被讲话人打断,一方面,总信息处理能力受到一定影响(汪瑞,2011);另一方面,因担心再次被打断而产生信息丢失的情况,便不自觉地加快语速,急于输出译文。加之在长时间的听辨感知、分析理解和加工存储之后,需要将已经匮乏的注意力再分配给提取回忆、译语生成、输出表达以及关注现场观众理解情况等多个不同的方面,译员在协调性方面还是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提取回忆

(信息“再认”)的速度跟不上表达输出节奏的情况,来不及回忆“馈赠”和“接受”个人数据的分别是哪一方,只能在已经输出译文的基础上顺势将原文中“giveaway”的逻辑主语混淆为译文的主语“他们”(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公司),将原文“我们将数据馈赠给了这些公司”的含义翻译成了“这些公司将数据馈赠给了别人”,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这一段译者所出现的问题凸显了在翻译过程中译员临场主导能力的重要性。无论现场发生怎样的特殊情况,口译中,译员都应在输出阶段把握表达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应对种种困难,有条不紊地完成口译工作。

修改后译文:...要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案便是,医疗卫生体系或设备制造商应该为它们所获取的数据支付一定的报酬。因为这些数据有着非常高的价值,而这些公司又可以将我们的数据以高价再贩卖给别人。因此,我们这些数据提供者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也是理所当然的...

3.3.5译语生成精力不济造成的失误

在译语输出阶段,译员需要为从记忆库中所提取的信息重新赋予语言形式,而生成译入语这一过程对于译员精力的需求除了会受到源语表达形式的影响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本身对于目的语的驾驭能力。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上存在巨大差异,且译者在记忆存储阶段往往难以将源语的表达形式同其意义完全剥离开来,而是将其一并存储,因而所生成的译入语表达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原输入语的影响。目标语语言图式较为丰富的译员对其语言表达规则的运用更加熟练,从而能较为轻松地完成两种语言之间形式的转换。反之,语言能力相对匮乏的译者就会在这一方面产生问题。

案例11:句型调整造成的负荷过重

译文:稍微总结一下,到目前我们谈论了大数据的确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

美好了。它使得我们的医疗保健系统变得更加智能,使我们有更好的国土安全,它同时可以应用到交通管制、工业生产、多渠道销售、远程通信、交易分析、以及搜索品质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当中。其中搜索品质是我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的问题,因为在稍后的讲座中我还会提到,同时在我们最后一场讲座结束时,我还希望作为结果问一下大家关于搜索品质的问题。

分析:本段译文信息完整,但在表达的地道性上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例如,“使我们有更好的国土安全”,“作为结果向大家提问”等,表达生硬,不易于读者理解。讲者在本段阐释了大数据“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一观点后,便列举大数据应用的不同领域。由于这些领域有些对听众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如“多渠道销售”、“交易分析”等,译者在现场试图通过调整句型,将每一个大数据应用的领域变成小句,并认为这样可以方便适度添加解释性的字词,从而使表达更为清晰,更容易为听众理解。但是,这样至少意味着“trafficcontrol”(交通管制)等几乎每一处并列结构皆需增添修饰性词语,如“有效的交通管制”等,表达的负荷远远超过译者现场可用于表达的精力。最后,译者在现场因精力不足、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只能使用模糊的形容词“更好的”来修饰“国土安全”。而在艰难地调整完“国土安全”这一表达的句式后,不得不放弃句型变换,转而以忠实源语结构为原则,采用并列结构止损。但是由于现场口译中不可能“倒带”,更没有从头再来的可能性,因而,此处译者句型调整的失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译文流畅度的下降,即使这并不影响听众对于讲座内容的理解,却也令翻译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译员在译语生成的过程中倘若试图采取特定的策略,应量力而行。如果所做出的调整会严重影响到翻译效果,则应尽量以忠实原文为前提。而源语中“astheoutcome”表达的意思其实与“讲座结束时”无异。译者由于前半部分脑力耗损严重,到最后阶段又过度纠结于“outcome”这一词的含义,想要表达“让‘搜索品质’这一概念成为同学们听取讲座后的学习成果”这一含义,但在表达精力不足的情况下却只能选择将其机械地译出,造成失误。

修改后译文:我们总结一下,大数据的确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它在智能医疗、国土安全、交通管制、工业生产、多渠道销售、远程通信、交易分析、搜索品质等不同领域皆能发挥作用。其中搜索品质这一术语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因为我在稍后的第三节讲座中还会提到,同时在我们最后一场讲座结束时,我还会就其向大家提问。

案例12:过度依赖顺句驱动造成的译文冗长

译文:接下来呢,我们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给大家看一下。在这幅图当中

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画作的背面,它是覆盖着一层纸的。那么科研人员呢,并不想把这层纸拿掉。因此,我们通过这种X光射线的技术,荧光技术,人们便可以得到接下来这幅画面。我们在这幅图画的底部的话呢,能够看到的是一个人。我刚开始是没有看到的,哈恩当时告诉我在河岸上躺了一个人,然后问我说能不能看到,我告诉他我是没有看到的。但是我现在能够看到,在底部有一个人,并且他的帽子和它的手等不同的部位都是清晰可见的。那么这就是画作背面的这样一幅图。我们通过X光技术就可以使它变得清晰可见了。

分析:本段内容准确,信息全面,但译文过于冗长,甚至在篇幅上超过了英语原文。在长时间口译的过程中,译者在脑力耗损严重的情况下,能够分配给语言重组的精力越来越少,为节省组织句型的负荷,译者会有意无意地采用顺句驱动的方式,按源语表述顺序生成译入语。虽然这种做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译者的精力负担和心理压力。但由于英汉语言逻辑结构有所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亦存在差异,过度的顺句驱动便极有可能会造成信息的失真,而另一方面如果源语语言本身复杂冗余,不加筛选地顺句驱动也会造成译入语的繁琐。例如,在翻译马丁教授和哈恩教授的对话内容时,译者在现场几乎将对话中所有的细节全部译出。但其实讲话者在讲座中想要强调的只是“画作中的人看起来不是那么的明显,就连自己一开始都没看出来”这一观点。因而只要有条理地简单描述对话内容即可实现讲话人意图,且能更好地保证信息重点突出,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修改后译文:在幻灯片中可以看到,这幅画作的背面包覆有一张纸,工作人员并不想把这层纸拿掉,他们便利用X光技术进行照射,并得到了接下来这张图画。之前哈恩告诉我河岸上躺着一个人,我还没有看出来。但我现在已经能够分辨得出来了,如大家所见,这里有一个人,他帽子和手的位置都清晰可见。通过X光技术,画作背面的图片便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案例13:信息量大导致的译语生成精力不济

译文:因为大家对于视觉效果和视觉交流都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也想要就这

张幻灯片向大家简单进行一下介绍。在左上角,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德国汉堡大学它的logo,也就是汉堡大学的标志。对于这个图标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图标实际上是由UHH三个字母来组成的。这是因为在德语当中,“汉堡”是汉莎联盟中的一座城市。因为在中世纪的时候围绕着波罗的海,有很多个不同的城市曾经组成过同盟,这些同盟国之间彼此进行着贸易的通商。所以UHH中的两个H,分别代表的就是汉莎同盟和汉堡的含义。那么今天我们说的汉堡大学的全称实际上应该是汉莎同盟汉堡大学。这也就是为什么汉堡大学的简称是UHH的原因了。大家在幻灯片的左上角就能看到这个图标。

分析:本段信息量相对较大,尤其专业名词较多,如“UHH”、“Hamburg”、“MedievalAge”、“BalticSea”等,此外,本段还出现德语单词“Hansestadt”,由于译者对该词的德语发音不熟悉,在源语信息输入阶段,译者理解负荷较重。而在输出阶段,译者也在精力相对不济的情况下,自动将更多脑力分配给了对于“UHH”由来的解释,而针对前半部分,尤其是第一句话的译文生成关注度不够,且急于输出译文,造成将“visualcommunication”这一术语机械地直译为“视觉交流”这一结果。而如果能够在译语生成时给予这一部分内容更多的关注,其实很容易结合本段主旨把这一概念调整或进一步纠正为“视觉传达”或“视觉传播”,这样,一方面译文在表达上更加专业,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同听众的“传播学”专业产生联系,让听众产生共鸣。而针对最后一句话的翻译,译者由于重组译入语的精力有限,先采用增译解释的方法争取一定的时间,输出的译文为“所以UHH中的两个H,分别代表的就是汉莎同盟和汉堡的含义”,之后,再译出源语UHH所代表的真正意思,即“汉莎同盟汉堡大学”。最后一句话的信息处理方法可以为译者今后口译工作中解决类似难题提供借鉴,即鉴于交替传译不同于同声传译,译文输出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没有明确的限制,因而当源语语段信息量较大,且译者信息处理负荷过重时,不应过度急于完成口译过程,而是可以采取解释铺垫等手法将输出时间适度拉长,缓解精力压力,进而运用补充说明或自我纠正的形式,确保最终生成的译文准确且能为听众接受。

修改后译文:大家对于视觉效果和视觉传播非常感兴趣,因而我也想要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这张幻灯片。在左上角,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汉堡大学的标志。或许大家会对这个图标所表示的含义感到好奇。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图标实际上是由UHH三个字母组成的。在德国,“汉堡”是汉莎联盟中的一座城市。在中世纪,波罗的海沿岸有很多城市曾组成贸易同盟,彼此通商。因此,UHH中的两个H分别代表的就是汉莎同盟和汉堡。大家在幻灯片的左上角便能看到这一“汉莎同盟汉堡大学”的图标。

3.3.6表达输出精力不济造成的失误

译员在经历听辨感知、分析理解、加工储存、提取回忆以及译语生成几个阶段后,还需经历最后一个阶段即译语的输出才能将信息传递给听众。在这一环节中,译员只需将大脑中已经生成的译文转换成声觉信号表达出来即可完成口译过程。这一过程虽然不涉及信息处理,却需要各发声器官在大脑指令的控制下协调完成。根据曹曦(2010)针对播音“口误”的研究,讲话人“状态不佳”时,表达中出现问题的风险便会增加。针对口译而言,在译员心理压力过大或脑力严重透支时,便会导致精神疲劳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译文输出就会出现种种问题,如声音颤抖,“嗯”、“哦”等口头禅过多,甚至可能会造成“所讲非所想”的情况。此外,译文输出时,译员的“自我监听”也需消耗其注意力“资源”。因而,在精力匮乏时,口误便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识别和纠正。

案例14:脑力透支情况下的口误

原文:首先请允许我把出席这次论坛并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和专家,向大家一一介绍...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委员、传播与动漫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士卿教授...

分析:这一部分内容为主持人介绍嘉宾,涉及院校、组织、人名、头衔的翻译。尽管译者在译前准备过程中对活动安排里所列出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查找,但有些学者所供职的组织机构名称曾经历变更,译者准备可能疏忽。还有些专家信息不完整,部分内容超出了准备的范畴。因此,在这一部分信息传译期间,虽然现场有掌声间隔,且是逐位进行翻译的,译者还是心理压力较大,脑力负荷较重,注意力大多被译文生成的环节占据。尽管译者知道“党委”的英文翻译应该是“PartyCommittee”,但在输出的过程中却无意识地将其表达成了“PartyCommunity”。由于人们在表达阶段,语汇的提取极易受到临近词语的影响(刘倩,2014),译者产生口误的原因便可以理解为“Committee”和“Community”两个词发音字形相似,且译者在平常说英文的过程中,“Community”一词使用的频率较高,因而在现场注意力分散的状况下,出现了身体和大脑上的不协调,进而造成表达上的混乱。译者在表达输出精力匮乏的状态下也无法关注并实时监听自己输出译文的质量,因而在产生口误的状态下亦难以实现自我纠正。

3.3.7整体脑力“超载”导致的失误

吉尔在其“走钢丝假说”(tightropehypothesis)中指出,在口译的过程中,译员信息处理能力往往会达到饱和甚至过饱和的状态。这种过饱和状态往往并非产生于译员先存图式的缺陷,而是由源语语速过快或现场干扰等其他因素造成的,此时,译员无法有效传达全部信息,产生的译文也有存在信息失真和扭曲的风险。此外,当信息总量超过译员心智能量总和之时,译员便会感到难以应对,进而产生“信息焦虑”,影响整个口译效果(Kirsh,2000)。

案例15:源语语言因素造成的负荷过重

译文:那么接下来呢,我们总结一下这些光学的方法。通过以上的种种方法,我们便可以将可见的事物变得透明化,也可以将隐藏在画作之下的一些颜色显现出来,甚至可以利用特定的光线将已经看不见的事物重新变得可见可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技术,它们很好地打破了可见与不可见的模糊界限。

分析:本段话是对之前讲座内容的总结,尽管跨度很短,但它在理解分析和译语生成方面却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负担。首先,本句话中存在着不规范的措辞,即以“unvisible”来表示“不可见”(invisible)的意思,译者在解读时需分担一部分的精力。其次,“Youcanmakeunvisibleforinstancewithcertaininfraredlight,certaincolorstoseewhat’sunderneath”这句话在语法结构上相对复杂。在这句话中,“make”一词的宾语为“certaincolors”,讲者将宾语后置于宾语补足语“unvisible”之后,且在宾语和补足语之间存在着相对较长的插入成分“forinstancewithcertaininfraredlight”,译者现场解析句型难度极大。而最后一句话“So,it’saboutunvisibilityandvisibility”,是本段内容的核心,也是之前讲座的点睛之笔,但这句话在译语生成方面难度较大,译者如果将其直译为“这都是关于不可见和可见”,那么本句话就丧失了其在表达上的功能和效果。因而译者在完成这句话内容的解析与记忆后,便在输出阶段将较多的精力用在构思这句话的译文上,这导致对于前面铺垫内容的解读和翻译精力不够,如针对“youcanmakethingsvisibleoryoucanmakethingsunvisiblewithlight”这句话,译者认为这句话和下文有重复,加之现场听众已经通过之前的讲座对光学操作的范畴非常熟悉了,因而可以省译,但是译者却忽略了这句话对下文内容的统领和提示作用。通过这句话,不难看出,下文的走向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makethingsvisible”,再就是“makethingsunvisible”。如果译者拿出一定的精力来解析这部分的表达,那么在下文中就不会将光学分析的方法分为三个部分输出,结合讲座内容则更有可能会意识到“将可见的事物变得透明化”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展示“隐藏在画作之下的”内容。虽然译者在翻译最后一句话时,成功脱离语言形式的束缚,将其译为“打破了可见与不可见的模糊界限”,以此和第二场讲座的主旨“超越视觉”相呼应,但是却是以牺牲了段落的内部逻辑为代价的。口译工作是对译员各种能力全方位的考验,译者在确保语言输出质量时,也要保证信息的全面与准确,译者在将来的口译学习和工作中将会更加关注信息的表达逻辑线索以及自身精力分配的协调,谨防“顾此失彼”。

修改后译文:接下来,我们将对刚刚所讲的光学方法稍作总结。利用这些光学方法,我们可以让事物变得可见或不可见。具体来说,利用特定的红外线,便可以将画作表面的颜料透明化,进而显示出画作之下隐藏的内容;我们也可以利用特定的光线将已经消失不见的作品重新变得可见可感。由此可见,这些技术打破了可见与不可见的模糊界限。

案例16:语言外因素造成的负荷过载

译文:我们应该都非常熟悉这种坐标轴的体系,比如说在刚才这个黑板上,马丁教授所画的X,Y和Z轴,这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数轴。那么在数据立方体中,我们使用的并不是数轴这样一种结构,我们使用的是另外的两种不同的属性:一个是维度,另外一个是度量。比如说,在我们身后的这个数据立方体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X轴就相当于是地点,Y轴就相当于是产品,而Z轴就相当于是时间。然后,我们所说的度量,度量就是measure这个属性,就是指我们所说的具体的事实,或是一个地点。你所在的一个具体的地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度量这一种属性。稍微说下,这两种属性我们再重复一下,一个是度量,一个是维度,它分别对应的就是那个measure和dimension。我们知道,一般我们所提到的维度的这个属性,在这里所体现的就是时间,对不对,因为时间这个东西是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当然数据立方体还有更为复杂的情况,我们在这里介绍的是非常浅显和简单的情况,方便大家理解。

分析:本段是向听众介绍新知识的一部分内容,在输入阶段,信息相对较为密集,再加上演讲者起身移步到讲台另一侧,一边作图一边讲解,距离译者较远,在幻灯片灯光的影响下,译者几乎看不清白板上所画的内容。而在输出阶段,译者需要结合笔记和记忆看着幻灯片进行讲解式的翻译,对于幻灯片中的英文术语,需要采用英汉结合的方式来表达,以方便观众理解,此外,由于本段中“维度”

(dimension)和“度量”(measure)都是刚刚引入的术语,听众来不及消化,译者还需兼顾现场听众的反应,在必要时重复解释术语的英文,并示意术语在幻灯片的位置。因而,在这段口译的全过程中,输入和输出阶段精力负荷均远超过译者精力的承受限度,出现了较多的问题。首先,在表达中出现了逻辑和信息的缺失,例如,讲者介绍坐标系的目的是将其与数据立方体进行类比,而译者在现场因为过度关注演讲人作图的内容导致听辨精力不足,造成输入过程中语言信息丢失,最终在表达阶段只介绍了两者的区别,漏掉了关于它们“相似性”的表达,致使译文不够清晰易懂。此外,在译文输出阶段,译者在人称表达方面出现了技术性错误。在口译过程中,鉴于译员“影子”的身份,且为避免后续讲话人使用第一人称时造成译文指代不清的混乱局面,译者应尽量避免用第三人称来称呼讲话者。而在现场口译的过程中,译员很大一部分的精力被用来解读白板上图画的内涵,出现了源语回忆和译文生成精力不济的情况,情急之下说出了“马丁教授所画的X,Y和Z轴”。最后,译者在表达输出阶段压力过大时,无暇换位思考,无法做到以听众为本位,如在描述幻灯片内容时,译者顺口说出,“我们身后的幻灯片”(幻灯片在译者身后,听众面前),虽然译者在后续译文中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改变了表达方式,但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只有从听众视角出发,才能始终确保输出的译文能更好地为听众接受。根据现场反馈的情况,尽管听众能够理解译者试图传达的基本原理,但这段译文中的种种问题却集中反映了译者在现场突发状况时,应对能力有限,心理负担过重,从而影响整体翻译效果。合格的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上场时做到不紧张,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及时调整,能够接受种种挑战,对自己的疏漏能有及时的认识,弥补错误时也能气定神闲(雷天放,2006),这正是译者未来努力的方向。

修改后译文:我们可以看到,数据立方体类似于我们熟知的坐标轴体系。不过数据立方体是真正的三维结构。在数据立方体中,我们所使用的不是X轴、Y轴、Z轴这样的数轴结构,而是维度和度量两种属性,也就是幻灯片中的dimension和measure。在我们面前的数据立方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X轴的位置相当于地点,Y轴相当于产品,而Z轴所代表的则是时间。度量一般表示的是具体的事实,例如产品或地点。它们是可见可感的,包括我们所在的地方也都是真实存在的。而维度在这里是指时间,是大家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为方便大家理解,我们所展示的还只是比较简单的数据立方体,其实数据立方体还有更加复杂的情况。

4经验总结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译者能在源语内容专业、语段较长、现场状况多变的高压环境情况下,总体保持沉着冷静,结合自己所学的口译技巧与专业知识应对种种困难,从主办单位和观众那里得到了较高的肯定,顺利完成了口译任务。但在实践中也浮现出了种种问题,如源语结构过于复杂时,会过多关注局部而丧失整体把握,进而造成错译;精力不济的情况下过度依赖顺句驱动,导致译文清晰度下降等。此外,两场口译实践的对比表明,译员口译技能的提高与强大的临场能力有助于减少译中的遗漏和失误,更有助于现场的把控。从实践中汲取的种种经验和知识均为译者未来的口译学习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1)积极参加口译实践,锻造强大心理素质

口译现场工作强度大,译员需时时应对自己沉重的心理负担和临场压力。现场过度紧张能给译员带来多重负面影响,包括注意力丧失、声音颤抖、呼吸急促等(汪瑞,2011)。本次实践具有源语语段长,突发事件多的特点,译者现场总体表现较为平稳,观众评价亦反映出译员的信息输出总体较为稳定。但是,译文中也存在由于临场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失误,如案例13中所示,译者现场因译语生成负荷过重导致心理压力过大,进而造成口误。良好的心理素质源于成功的体验。因此,译员不断投身于一线口译实践活动是锻造良好心理素质,打造强大自信,提高化解问题能力的最佳方法。

(2)充实语言和形式图式,改善理解与表达水平

语言是信息与文化的载体,而口译工作的要求便是译员能够熟练地在不同语种形式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传达,这便要求译员对母语和至少一门外语有着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驾驭能力。语言图式充分的译者能在输入阶段有效捕捉语言信号并迅速实现源语表达与句型的解析,从而达成理解;在输出阶段也能灵活组织语言,保证译文清晰易懂。另一方面,若译员自身掌握语言不够娴熟,则在源语理解层面极易出现障碍,尤其当源语出现不规范的表达或模糊复杂的句型结构时,甚至会出现误解误译。而在译语生成过程中,也会受到源语迁移的影响,出现翻译腔。本次实践中,译者曾因为源语代词过多、指代模糊,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最终译文产生偏差,这便证明译者在解读复杂的语言信号方面不够熟练(案例8)。因而,语言水平的提高也是译者未来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3)扩充内容图式,提高口译专业水准

在国际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各专业领域都在不断地实现跨国界、跨文化深度交流,为胜任不同学科、不同门类的口译任务,译者应该有自己专注的领域。但由于口译任务涉及的学科多元,即使在单一学科领域的演讲中,讲者也有可能即兴谈到相关学科之外的话题,译员只有做到“通百艺、专一长”才能很好地应对来自演讲人各种出其不意的“挑战”。例如,在实战结束的当天下午,译者受主办方委托完成关于艺术领域的圆桌会议口译,期间所有内容皆由在场专家即兴发挥,因而译者难以做到万全的译前准备,这时,既有的知识储备便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鉴于短期记忆的质量同译员语外知识的储备存在密切联系(周竞,2010),先存图式可以作用于译员在口译现场的记忆负荷,因此,“世界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到译员在输入阶段的记忆水平,更能影响整体的精力分配情况。内容图式的扩充是长期的工作,需要译员把握每次口译实践,抓住生活和学习中的细节,不断充实自己。

(4)充分完成译前准备,确保实现有备而战

语言图式的积累和内容图式的扩充本质上都是译员长期的译前准备工作,但为应对专业程度高、讲者风格多样的口译任务,译者在口译前期还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工作,以克服背景知识生疏、术语缺乏以及对讲话人口音不熟悉所可能带来的问题。充足的译前知识储备工作是胜任口译任务的必要条件,有助于减少译员在口译现场的负荷(如案例4所示)。充分的译前准备还包括和讲者的有效交流,一方面,译员可以通过接触讲者熟悉其发音特征,另一方面,积极地交流并探讨讲话内容能为译者扫清理解上的障碍和误区。而有效沟通的范围不仅限于讲座的内容,更包括讲座的开展形式,如语速、语言难度、语段长度、讲者所在的位置等各种能影响到信息有效传达的因素。

(5)磨练口译技能,满足职业要求

口译工作具有多任务性,需要译员在现场多项技能同时发挥,多项任务共同完成。因而,译员便需要磨练口译过程中应对各个环节必备的技能,如笔记、记忆等。作为记忆的辅助手段,高效且有效的笔记有助于延长译员的记忆跨度,反之,笔记使用不熟练则可能过多占据译员精力,影响听辨感知、理解分析乃至脑记的效果。笔记本身是一项技能,其习得在本质上也是将前人智慧以及自身实践经验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译员不断将笔记记录的基本规则“编辑”到自身产出能力之中,提高调动笔记符号的自发性,并减少对“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memory)或具体笔记规则回忆的依赖,降低由此所造成的脑力负荷(Salvucci,2008)。在未来的口译学习过程中,译者还将进一步增进笔记符号的应用范围,提高笔记效率和逻辑,进而增进口译质量。此外,鉴于完备的信息的存储无法只靠笔记来实现,良好的记忆力则更是译员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本次实践中,

译者现场有笔记随时间推移增多的趋势,这反映的是译者在语段较长的讲座后期,脑力透支,并试图通过笔记来弥补记忆力的不足。由于人的记忆力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得到有效提升,因而译者在未来的口译学习之路上将继续强化记忆力训练,通过视觉化训练、逻辑层次训练等不同的科学方法增强自己的工作记忆能力,进而提高口译水平。

参考文献

[1]Davis,PatriciaM.,Cognitionandlearning:Areviewoftheliteraturewithreferencetoethnolinguisticminorities[M],DallasTX:SummerInstituteofLinguistics,1991:21.

[2]Gile,Daniel,Basicconceptsandmodelsfor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11.

[3]Kalina,S.,Qualityassuranceforinterpretingprocesses[J],Meta,2005,50(2):768-784.

[4]Kirsh,D.,Afewthoughtsoncognitiveoverload[J],Intellectica,2000,30(1):19-54.

[5]Salvucci,DarioD.&Taatgen,NielsA.,Threadedcognition:Anintegratedtheoryofconcurrentmultitasking[J],PsychologicalReview,2008,115(1):101-130.

[6]Widdowson,H.G.,DiscourseAnalysi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12:28.

[7]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106-122;222-242.

[8]曹曦,口误的成因及解决方法探究[J],哈尔滨:新闻传播,2010:72-74.

[9]冯伟年,新编实用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9.

[10]高纯娟,从Daniel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探讨口译译前准备[J],临沂:临沂大学学报,

相关内容
  • LED照明产品论文;海外营销论文;企业战略论文;营销战略论文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存环境的保护,作为第三代照明光源 的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照明产品,因其高光效、无污染、寿命长等优点而成为 备受瞩目的环保绿色节能产品。2018年我国LED照明产品总产值达7,374亿元,依然 占据世界上最大的LED照明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位置。美洲、欧盟、非洲、中东国 家以及东南亚国家是我国LED照明产品出口的主要出口国。但
  • 财务共享论文;流程再造论文;信息系统论文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业务往来越来越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 不可逆转的趋势,一些世界知名企业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建 立分公司。然而不断增多的分支机构也给企业的管理层面带来了很大困扰,传统的财务 管理模式早巳不能满足公司不断扩张的业务需求,于是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探索新的财务 管理模式,财务共享中心便应运而生
  • 不间断电源市场营销差异化营销论文
  • 药品营销论文;福建市论文场;福建医改论文;营销策略论文
    摘要近几年在英国脱欧和中美贸易战等大事件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我 国的经济也受到波及,对医药行业的营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国家在医改方面出 台了各种政策。其中,福建省的医疗改革更是走在我国的前列,特别是三明医改模式的 推广,提出了医药、医保、医疗的三医联动改革路径,要求进行药品集中议价釆购、对 于公立医院进行药品零差价、执行一
  • 光伏发电论文;项目风险论文;风险控制论文;层次分析法论文,
相关推荐
  • 城市公共交通论文,基础设施论文,管理模式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全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基础交通设施已经难以保证当前的发展需求。现有的交通规划设计及政府的交通建设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市区交通拥堵、通行效率低下、交通事故率攀升等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本文通过对A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的问卷调研分析,结论表明,总体规模上看有65.76%的市民认为A市公共交
  •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培训体系论文,培训评估论文,培训需求论文
    摘要民营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市场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发展使人才需求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时代,人力资本在市场经济与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逐渐成为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且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后的势头正猛,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而外资企业
  • 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信贷风险管理IPC微银行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依托小微信贷的政策红利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A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扶持小微完成了规模的腾飞,资产总规模做到了当地金融机构的前列。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微信贷的蓬勃发展,也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掣肘。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频发,小微信贷的过快增长,也暴露了农村商业银行在
  • A景区红色旅游营销组合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红色旅游市场已经非常活跃,红色旅游也越来越受重视。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旅游市场营销是对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深化,但目前学术界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并不多。2017年我国红色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5.4%,景区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8.3%,均高于国内旅游业整体水平。虽然红
  • 教育培训营销策略实施计划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鉴于此,国内外培训行业开始重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营销策略,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要。A教育培训公司,为了制定区别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差异性营销策略,也在不断地摸索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营销策略,从而确保社会利益以及经济利益最大化。本文以STP营销理
热门内容
  • 党史党建论文题目105个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历史考察,党史·党建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思想研究,党史·党建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党史·党
  • 数字经济论文好写题目推荐50个
    数字经济论文好写题目推荐50个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升级机遇、挑战和路径选择    2从数字经济看自由主义的局限性   3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4卖空机制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5数字巨头跨界扩张的竞争法挑战与应对    6数字经济下的杭州丝绸企业品牌营销转型升级研究   7数字时代推进共
  • 党史论文选题精选88个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规治党重要论述研究,党史·党建,2022•6.树立正确历史认知
  • A企业仓储中心拣货流程优化研究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电子商务平台因依托于互联网也在不断迅猛发展中。自2013年起,我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调查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到11.76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10.9%。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
  • 怎么写党的二十大论文题目
    写党的二十大论文题目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实践:以党的二十大为背景,分析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研究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改进党的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
联系方式
  • 13384015218
  • 13384015218
  • 9210066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