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
浏览第四章“含胸拔背”的审美功能与艺术表现
4.1“含胸拔背”对舞者气质与神韵的塑造
“含胸拔背”作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核心,其最重要的审美功能之一,便是塑造舞者独特的含蓄、内敛、深沉的气质与神韵,这与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中和”、“中庸”精神不谋而合。
1.含蓄内敛之美。“含胸”并非简单的胸部内凹,而是胸腔的放松与气息的内敛,使得舞者在形态上呈现出一种不张扬、不外露的含蓄美。这与西方芭蕾强调胸部饱满、向外打开的挺拔感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含蓄并非压抑,而是将力量和情感内蓄于身体内部,如同中国画的留白,虽未完全展现,却韵味无穷,给予观者更多想象空间。它传递的是一种内在的丰满与自持,而非外在的炫耀。
2.深沉厚重之美。“含胸拔背”配合气息的下沉,使得舞者的重心稳固,动作沉稳而富有力量。这种从“内”发出的力量感,使得舞者即使在进行轻盈的动作时,也带有一种深沉和厚重的底蕴,而非轻浮飘忽。它使得舞者的肢体语言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表达深邃的情感和宏大的主题。
3.气韵生动之美。“含胸拔背”所强调的“气”的运行,使得舞者的动作连绵不断,气韵生动。它使得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一气呵成,如同中国书法中的“笔断意连”。舞者通过气息的引导,让身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舞蹈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活泼的生命状态,而非僵硬的造型。
通过“含胸拔背”,舞者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国古典舞“形不离意,意在形中”的审美追求,将内在的意念、气息和情感通过外在的肢体形态表现出来,使舞蹈更具神韵和气质。
4.2“含胸拔背”在情感意蕴与意境营造中的作用
“含胸拔背”不仅塑造了舞者的气质,更在表达情感意蕴和营造意境氛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表达含蓄情感。在表现中国古典舞中常见的忧伤、思念、婉约、羞涩等含蓄情感时,“含胸拔背”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表现一位闺中思妇的幽怨时,舞者通过微含的胸部和内敛的眼神,配合缓慢的动作,就能将那种欲说还休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表达方式避免了西方舞蹈中直白、外放的情感宣泄,更符合东方人情感表达的习惯,使观众在体会内敛美的同时,更能体味其深层意蕴。
2.营造虚实相生的意境。“含胸拔背”所带来的身体内敛和气息下沉,为舞者创造了一个“虚”的空间,蓄积着能量和情感;而同时脊背的“拔”和向上的延伸,又拓展了外部的“实”的空间。这种虚实相生的状态,使得舞蹈充满想象力,如同中国画的留白,不着一笔,尽得风流。舞者通过“含胸拔背”所营造的内在气场,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美,仿佛天地万物都凝结在舞者的身体之中。
3.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含胸拔背”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道家的“含而不露”、“大音希声”;儒家的“中庸”;以及武术中的“内功外形”。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身体、对生命、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因此,当舞者在舞台上运用“含胸拔背”时,它不仅仅是一个舞蹈动作,更是在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审美情趣。这种深层文化内涵的表达,使得中国古典舞能够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独特的东方魅力。
可以说,“含胸拔背”赋予了中国古典舞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它使得舞蹈不仅仅是技术技巧的展示,更是意境和神韵的艺术表达,从而深深触动观众的内心。
4.3“含胸拔背”在具体舞段中的应用分析
“含胸拔背”在许多中国古典舞的经典舞段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应用,成为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关键。
1.女性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在表现闺中少女的娇羞与思春情怀时,舞者会大量运用“含胸拔背”配合“三道弯”的造型。微含的胸部与向上延伸的脊背,使得身体线条呈现出S形,既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婉约,又内含着一丝少女的含羞情愫。在表现对月思乡的惆怅时,“含胸拔背”的身体状态使得舞者的每一个低头、抬手都充满了幽怨与沉思,将情感内化于身体之中,而非直接表露。
2.男性古典舞《扇舞丹青》。在表现文人墨客的洒脱与豪迈时,“含胸拔背”为舞者提供了稳固的重心和内敛的劲力。在扇子的舞动中,身体的“含”与“拔”使得动作刚柔并济,劲力含而不露。例如,当舞者展开扇子时,胸部微微内含,脊背拔高,力量从丹田发出,通过腰部传导至手臂,使得扇子的每一次开合都富有张力,既有书法的沉稳,又有行云流水的飘逸。这种“含胸拔背”的运用,使得男性舞蹈既有力量感又不失文人气质。
3.古典舞身韵组合练习。在日常的身韵组合练习中,“提沉”、“冲靠”、“平圆”、“立圆”等所有动作的连接和完成,都离不开“含胸拔背”的引导。例如,在“提沉”时,气息的下沉伴随“含胸”,力量的拔高伴随“拔背”,使得身体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富有弹性的律动。在“冲靠”时,胸部的“含”与背部的“拔”,使得身体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更加流畅,富有“劲”和“韵”。“含胸拔背”在这些基础组合中的贯穿性应用,确保了身韵风格的统一性和动作的内在逻辑。
通过这些具体舞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含胸拔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动作,更是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核心身体语言,它服务于舞段的整体风格,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深层情感,并最终呈现出中国古典舞独有的东方审美意境。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1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含胸拔背”动作的技术难点与审美功能的深入探讨,得出以下主要发现。
1.技术层面的挑战与精准要求。“含胸拔背”并非简单的身体造型,而是要求舞者在生理上实现胸部内含(而非驼背)与脊柱拔高(而非僵硬挺直)的对立统一。其技术难点在于对身体的精细感知与控制,对核心力量和脊柱柔韧性的高要求,以及对丹田呼吸与“气”的精准运用。常见的错误姿态如“弓背”、“耸肩”等,皆因未能准确把握其要领所致。
2.审美功能的多元与深邃。“含胸拔背”在审美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塑造了舞者含蓄内敛、深沉厚重且气韵生动的气质与神韵,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虚实相生”、“形不离意”高度契合。它能够有效表达中国古典舞中常见的含蓄情感,营造富有东方哲学意蕴的舞台意境,并最终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
3.技术与审美的辩证统一。本研究强调,“含胸拔背”的技术实现是其审美功能的基础,而审美追求又反过来引导着技术的精进。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克服技术难点,舞者才能将“含胸拔背”内化为一种自然的身体状态,从而在表演中自如地运用,并充分发挥其在塑造人物、表达情感、营造意境方面的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含胸拔背”是中国古典舞身韵体系中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深刻内涵的核心元素。它不仅是中国古典舞技艺精湛的体现,更是其独特审美风格和文化精神的载体。
5.2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与表演的启示
“含胸拔背”的研究对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与表演具有重要启示。
1.教学中强调身体内化感知。在教学中,应超越外形模仿,更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对“含胸拔背”的身体内化感知。教师可通过意象引导、触觉辅助和反复强调呼吸配合,帮助学生从内部理解动作要领,而非简单地纠正外形。
2.注重核心力量与脊柱柔韧性训练。传统的基训课程应强化对核心肌群和脊柱柔韧性的专项训练,为“含胸拔背”的正确实现打下坚实基础。这不仅有助于技术提升,也有助于预防训练损伤。
3.表演中挖掘审美意蕴。舞者在表演中应深刻理解“含胸拔背”所承载的审美功能,将其作为表达情感、塑造人物、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而非仅仅是一个技术动作。要从“形”入“神”,以“意”领“气”,使“含胸拔背”真正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表达。
4.传承与创新并重。在传承“含胸拔背”这一经典元素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在当代语境下,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和身体习惯,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使其在新的作品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5.3展望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将更加注重其民族性和国际性的融合。对“含胸拔背”这类核心技术元素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舞的独特魅力,并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播。
未来,中国古典舞有望在以下方面取得发展。
1.理论体系的完善。持续深入研究身韵体系中的核心元素,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教学和创作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2.教学方法的创新。结合现代科技和生理学、运动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训练效率,帮助舞者更好地掌握高难度技巧。
3.国际交流的深化。鼓励中国古典舞走向世界,与其他国家舞蹈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对话,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让“含胸拔背”所代表的东方美学被更广泛地理解和欣赏。
4.创作的多元探索。在坚持身韵风格的基础上,鼓励创作更多元题材、更具时代精神的中国古典舞作品,让“含胸拔背”等技术元素在新的语境中得到创新性运用,展现中国古典舞的无限可能。
“含胸拔背”作为中国古典舞的灵魂,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身体文化和审美情趣。深入对其进行研究与实践,将为中国古典舞的持续繁荣和走向世界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