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
浏览1.2.3舞蹈技术与审美功能关系研究
舞蹈技术与审美功能的关系是舞蹈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现有研究普遍认为,舞蹈技术是审美表达的基础和载体,审美功能则是技术最终目的和升华。技术不仅仅是“形”,更是“神”的展现。一些理论探讨了高难度技巧如何服务于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以及舞蹈动作如何通过自身形态传递美学信息。这些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理论框架,即在分析“含胸拔背”的技术难点时,不能脱离其最终的审美指向;在探讨其审美功能时,也必须以其技术实现为基础。然而,针对“含胸拔背”这一特定动作,系统地将技术细节与审美效果进行对应分析的研究,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的领域,本研究将力求从这一角度,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
1.3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典舞核心技术元素“含胸拔背”的技术难点,并系统阐释其在表演中的独特审美功能。具体而言,旨在。第一,从生理、力学角度揭示“含胸拔背”的实现机制和训练中的常见挑战;第二,探讨“含胸拔背”如何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指导下,塑造舞者含蓄内敛的气质,表达深层情感意蕴;第三,为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与表演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提升舞者的身体控制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促进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
1.3.2研究内容
围绕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将聚焦以下五个核心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1.“含胸拔背”的概念与生理基础。界定“含胸拔背”的准确内涵,并从人体生理结构角度,分析其涉及的肌肉群、脊柱形态和呼吸配合。
2.“含胸拔背”的技术难点分析。深入探讨舞者在实现“含胸拔背”时面临的身体控制、协调性、力量与柔韧性等技术挑战,以及常见的错误姿态。
3.“含胸拔背”的训练方法与要领。总结科学有效的“含胸拔背”训练方法,包括呼吸控制、核心力量训练、脊柱柔韧性练习等关键要领。
4.“含胸拔背”的审美功能。从中国传统美学视角,阐释“含胸拔背”在塑造舞者含蓄、内敛气质,表达深层情感,营造虚实意境方面的独特审美价值。
5.“含胸拔背”在具体舞段中的应用分析。结合中国古典舞典型舞段,具体分析“含胸拔背”如何在实际表演中服务于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风格呈现。
1.3.3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客观性和深度。
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中国古典舞身韵、舞蹈生理学、舞蹈教学法、中国美学等相关领域的学术著作、期刊论文和教学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历史背景。
2.实践观察法。通过长期观看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与演出,特别是针对资深教师的示范和优秀舞者的表演,对“含胸拔背”动作的实现细节、身体状态和艺术效果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3.专家访谈法。访谈中国古典舞领域有经验的教师、编导和资深舞者,获取他们对“含胸拔背”技术难点、训练经验和审美理解的第一手资料。
4.身体感受与体验法(作为研究者的背景)。基于研究者自身对中国古典舞的实践经验,从身体感受层面体会“含胸拔背”的要领和难点,并将其转化为理论分析。
5.美学分析法。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含胸拔背”所表现出的含蓄美、内敛美、虚实美等进行深入阐释,探讨其审美内涵。
第二章“含胸拔背”的概念与生理基础
2.1“含胸拔背”的准确内涵与核心要领
“含胸拔背”是中国古典舞身韵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字面意义直观地描绘了身体的形态。“含胸”是指胸部的内收、放松与含蓄,而非简单的驼背或内扣;“拔背”则是指脊柱的向上拔高、延伸,使背部挺拔且富有张力。这两者并非孤立的动作,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身体状态。准确的“含胸”意味着胸骨微收,肋骨内敛,肩部放松下沉,使得胸腔形成一个饱满但内含的空间,而非向外扩张。而“拔背”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脊柱的节节向上延伸,使得整个背部在放松中保持挺拔和舒展,仿佛有一根线从头顶向上牵引。
“含胸拔背”的核心要领在于实现“内收外延,蓄而不发”的矛盾统一。它强调身体内部的收敛、聚气,为后续的动作积蓄力量;同时又通过脊柱的拔高,在形态上保持一种向上的延伸感和空间感。这种状态要求舞者在保持身体稳定的同时,能够自由地呼吸和运动。它更是“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的体现,舞者通过意念和气息的配合,调动身体内部的力量,使得动作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而非僵硬的外在造型。
2.2“含胸拔背”的生理结构与呼吸配合
“含胸拔背”的实现,涉及到人体复杂的生理结构与精妙的呼吸配合。从生理结构上看,它主要依赖于脊柱的柔韧性与控制力,以及相关肌肉群的协同作用。
1.脊柱的作用。脊柱是人体躯干的中心支柱,“含胸拔背”要求舞者能够灵活控制脊柱的每个节段,尤其是胸椎和腰椎。在“含胸”时,胸椎段的微屈和肋骨的内收是关键,这并非简单的弯曲,而是胸腔的放松与向内聚拢;在“拔背”时,则要求脊柱向上延伸,拉开椎骨间的距离,使得整个脊柱呈现一种舒展而挺拔的状态。这需要舞者拥有良好的脊柱柔韧性和核心稳定性。
2.肌肉群的协同。“含胸拔背”的实现涉及到腹肌(如腹直肌、腹横肌)、背部深层肌肉(如多裂肌、回旋肌)、膈肌以及肩胛骨周围肌肉的协同工作。腹肌的适度收紧有助于稳定核心,防止腰椎超伸;背部肌肉的拉伸和控制则帮助实现“拔背”;而肩胛骨的下沉和放松,避免了耸肩,使得“含胸”更加自然。
3.呼吸的配合。呼吸是“含胸拔背”的灵魂。“含胸拔背”并非单纯的肌肉收缩,而是与丹田呼吸紧密结合。舞者在“含胸”时,气息自然下沉至丹田,胸腔保持放松,为“拔背”蓄势。在“拔背”时,气息向上提升,带动脊柱的延伸,但胸腔仍保持含蓄,不外扩。这种深沉而自然的呼吸,使得舞者在动作中能够保持气息的连贯性,为肢体动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使得动作更具韵味和生命力。可以说,没有正确的呼吸配合,“含胸拔背”就失去了其内在的“劲”和“神”,只能是僵硬的外部造型。
第三章“含胸拔背”的技术难点与训练方法
3.1“含胸拔背”的技术难点分析
尽管“含胸拔背”是中国古典舞的基石,但其技术实现却充满了挑战,对舞者的身体控制、感知能力和肌肉力量提出了很高要求。
1.身体感知与控制的难度。
非直观性。“含胸拔背”并非像芭蕾的“开绷直立”那样外形直观,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化的身体感受和发力模式。舞者需要细致感知胸骨的微收、肋骨的内敛以及脊柱的节节拔高,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极难掌握。
矛盾统一。“含胸”与“拔背”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舞者常出现的错误是将其理解为“驼背”加“僵硬挺直”。“含胸”并非胸部完全内凹,而是胸腔的放松和气息的下沉,同时脊柱保持向上的延展;“拔背”并非腰部前挺,而是脊柱从底座向上延展,肩胛骨下沉,胸骨放松。这种内在的收敛与向上的延伸并存的状态,对身体的协调性和精细控制是巨大挑战。
2.核心力量与脊柱柔韧性要求高。
核心稳定性。真正的“含胸拔背”需要强大的核心力量来稳定躯干,支撑脊柱的延伸,避免腰部塌陷或过度僵硬。如果核心力量不足,舞者容易出现弓背或耸肩等代偿性错误。
脊柱柔韧性。脊柱的节节拔高和微屈,要求胸椎和腰椎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僵硬的脊柱无法实现“含胸拔背”所追求的圆润和流畅感,动作会显得生硬。
3.呼吸控制的精准性。
气息的深沉与连贯。“含胸拔背”要求舞者进行深沉的丹田呼吸,而非浅表式的胸式呼吸。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来改变呼吸习惯。同时,气息的连贯性也至关重要,它需要与肢体动作的起承转合同步进行,为动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气息支撑。
“气”与“劲”的结合。将气息转化为内在的“劲”,并最终体现在动作的“韵”中,是“含胸拔背”最难掌握的部分。舞者需要学会如何通过呼吸的引导,让力量从内部发出,而非单纯依靠肌肉的蛮力。
4.常见错误姿态。
“弓背”。简单地把“含胸”理解为驼背,导致背部完全弓起,失去挺拔感。
“耸肩”。“拔背”时误将力量集中在肩部,导致耸肩,破坏了身体的舒展和放松。
“僵硬”。过度用力追求“拔背”,导致身体僵硬,失去身韵的圆润和流动感。
“塌腰”或“腆肚子”。核心力量不足或呼吸方式不当,导致腰部向前突出或腹部外凸。
3.2“含胸拔背”的科学训练方法与要领
为了有效克服“含胸拔背”的技术难点,需要采用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并掌握其核心要领。
1.理论先行与身体感知。
明确概念。在教学初期,教师应清晰地解释“含胸拔背”的内涵,强调其“内收外延,蓄而不发”的矛盾统一性,而非简单的身体姿态。
建立身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感知,通过想象(如想象头顶有线牵引、胸前有吸力)来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身体状态。
镜子与触觉辅助。利用镜子进行外部形态校正,同时通过教师或同伴的触觉辅助(如轻触学生胸骨或脊柱),帮助学生感知肌肉的收缩与放松。
2.核心力量与脊柱柔韧性训练。
核心肌群强化。进行普拉提、瑜伽或专门的核心肌群训练,如平板支撑、仰卧起坐变式等,增强腹横肌和背部深层肌肉的力量,为“含胸拔背”提供稳定支撑。
脊柱柔韧性练习。进行脊柱的波浪、节节下放与上提练习,增加脊柱的灵活性和控制力,使其在“含胸拔背”中能够自然地形成弧度并向上延伸。例如,猫弓背和牛拱背的练习。
肩颈放松。配合肩部和颈部的放松练习,避免耸肩和颈部紧张,确保“拔背”的力量能够从脊柱底部向上延伸。
3.呼吸控制与“气”的运用。
丹田呼吸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感受气息下沉至丹田,并随呼吸的深浅带动身体的微小律动。这是“含胸拔背”内在动力的来源。
气息与动作结合。在完成“含胸拔背”动作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气息的流动。例如,在“含胸”时气息内收下沉,在“拔背”时气息向上提升。
“气沉丹田”。强调“气沉丹田”不仅是呼吸,更是力量的凝聚点,让学生学会通过意念调动气息,使得动作富有内在的“劲”。
4.循序渐进的练习。
分解练习。将“含胸”与“拔背”分解开来练习,分别掌握要领,再进行组合。
慢速练习与定格。在慢速中感受身体肌肉的变化和气息的流动,并在关键位置进行定格,纠正错误。
组合练习。将“含胸拔背”与其他身韵元素(如提沉、冲靠)相结合进行练习,使其成为动作转换和连接的自然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科学的训练方法,舞者能够逐步克服“含胸拔背”的技术难点,将其内化为一种身体习惯,从而在表演中更加自如地运用,并充分发挥其审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