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浏览高中生英语阅读自主学习平台使用行为与成效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大数据与智能推送机制的英语阅读自主学习平台在高中阶段的应用愈加普遍。平台通过分级文本、即时反馈和学习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路径与过程支持。本文以华东地区三所普通高中 468 名高二学生为对象,综合学习日志、问卷量表、访谈记录与前后测成绩,探讨平台使用行为模式及其对阅读理解、词汇量和阅读自我效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学生总体活跃度中等偏上,平均每周登录 3.4 次、单次阅读时长 17.8 分钟,呈现“周初高峰、周末回落”的节奏特征;第二,深度互动型行为(批注、提问、同伴评论)对阅读理解提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仅浏览型行为效果有限;第三,平台使用对高起点学生的词汇增长边际收益递减,但对中低水平学生的促进效应明显;第四,学习动机、感知易用性与元认知监控在平台使用与学习成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基于发现,文章提出在教学层面强化“平台—课堂”双向衔接,在平台层面优化交互设计与学习分析可视化,并在管理层面完善师生数据素养培训,以实现英语阅读自主学习的深度变革。
关键词:英语阅读;自主学习平台;学习日志;阅读理解;学习动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中阅读能力是关键支柱。传统课堂教学时限有限,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广泛阅读需求,致使阅读量不足、梯度不均等问题突出。近年来,多家教育科技企业推出面向 K‑12 的英语阅读自主学习平台,依托算法推荐、即时语义标注和可视化学习档案,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分级分主题的阅读机会。尽管平台日益盛行,但其在高中阶段的真实使用行为及成效仍缺乏系统证据,亟须从学习科学视角加以探究。
1.2 研究意义
在理论层面,本文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融合,丰富“技术情境下自主学习”研究谱系;在实践层面,研究结果可为教师精准指导、平台产品改进及教育管理部门的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1.3 核心概念界定
英语阅读自主学习平台是指集阅读材料、练习反馈、学习分析与社交互动于一体的线上系统,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最小化干预下,以自主目标驱动完成阅读任务。
使用行为包含登录频率、阅读时长、互动行为(批注、提问、评论)与任务完成率等维度。
学习成效主要指阅读理解能力、词汇量增长以及阅读自我效能感的变化。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本文围绕“平台使用→行为模式→学习成效→影响机制”的逻辑展开,采用多源数据交叉验证:
提取平台后台日志描摹行为模式;
通过阅读理解卷与词汇水平测试评估成效;
以问卷与访谈剖析动机、感知易用性与元认知监控;
运用结构方程与层级回归分析作用路径;
综合定量与定性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Zimmerman 模型强调学习者在目标设定、策略执行和自我反思三个阶段的循环调节。数字平台通过实时记录与可视化反馈可以外化并强化该循环,从而促进学生元认知监控与策略调整。
2.2 技术接受模型(TAM)
Davis 提出的 TAM 指出,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决定用户使用意图,进而影响实际使用行为。在阅读平台场域,易用的界面和显著的阅读收益可显著提升学生持久性投入。
2.3 英语阅读理解过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