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浏览小学语文教学中差异化自主学习设计研究
摘要
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的双重驱动下,小学语文课堂正由“统一灌输”向“差异自主”迅速转型。差异化自主学习设计(Differentiated Self‑Directed Learning Design,DSDLD)把差异化教学理念与自主学习理论深度融合,通过分层目标、选择性任务与动态支架,为不同能力、兴趣、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多维度、可调节的学习路径。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行动研究与案例研究等方法,构建“分析‑差异‑操作‑交互”(ADOI)设计模型,并以人教版四年级《荷花》一课的课堂实践加以验证。研究发现:①DSDLD 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理解深度、语言迁移质量与学习动机三大维度尤为突出;②低、中、高水平学生在任务完成率和学习投入度上的差距显著缩小,课堂形成“多点生长、群峰并起”的学习景观;③教师角色实现由“知识讲解者”向“学习设计者+促进者”转变,课堂生态更具开放性与生成性。本文进一步提出资源分层、任务菜单、协作互评、数字学习档案等实施策略,并从课程、评价、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四个层面给出了学校支持系统建设建议。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自主学习;小学语文;学习设计;ADOI 模型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21 年起,“双减”政策对中小学教学提出“提质增效、减负增趣”的硬性要求。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既承担工具性学习任务,也承载人文素养培育使命。长期以来,“一教案教全班”“一张卷子查高下”的单一模式忽视了学生在认知结构、学习兴趣、个体潜能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课堂表面热闹、深度不足、成效不均。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普及与学习资源的去中心化让学生具备了更大范围的自主学习可能,但缺乏系统化设计的自主学习又极易沦为“自我放任”,形成“效率低、负担重”的新矛盾。因此,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激活学生主体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议题。
1.2 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本研究通过融通差异化教学与自主学习两大理论体系,提出 ADOI 设计模型,为国内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设计研究提供一个系统化框架,丰富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谱系。
实践层面,研究基于真实课堂情境,提供操作性强的差异化自主学习方案,可缓解“低效同质”“分层失衡”困境;同时通过数据证据呈现模型效能,为学校管理者与一线教师提供决策与改进参考。
1.3 核心概念界定
差异化教学:充分考虑学习者智能结构、学习风格、背景经验等差异,对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产出形式与学习环境进行动态调整,旨在让每位学生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佳成长。
自主学习:学习者在教师支持下主动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并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的全过程。其核心在于“元认知调控”“动机驱动”与“策略运用”。
差异化自主学习设计:综合上述理念,依据学生差异提供多元、分层、可选择的任务与支持,引导学生完成“计划‑实施‑监控‑反思”的循环,实现个别最优化与整体最优化的统一。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 文献分析:回溯 2000—2024 年国内外差异化教学、自主学习与学习设计相关研究,总结理论演进与研究空白;
2. 需求诊断:采用学业测评、学习动机量表、课堂观察与访谈,多维度刻画学生差异与教师痛点;
3. 模型构建:基于理论与需求提出 ADOI 框架,明确各环节设计要素与操作策略;
4. 案例实施:在某市一所公办小学四年级开展 8 周行动研究,聚焦《荷花》等 6 篇课文;
5. 数据收集:结合前后测量表、学习档案袋、课堂观测量表、半结构化访谈,形成多源数据;
6. 效果评估:利用配对样本 t 检验、内容分析法与学习分析技术,对模型效能进行量化与质性整合;
7. 结论与建议:提炼有效策略,提出推广与改进路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言语‑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视觉等八大智能,为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可通过智能测评或课堂表现诊断学生的优势智能,进而在任务设计与资源呈现上进行差异化匹配,例如为空间智能优势者提供绘本思维导图任务,为音乐智能优势者提供配乐朗诵任务。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社会互动与情境体验。小学语文中的文本解读、情感体验与写作表达均要求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与文本、同伴、教师持续对话。差异化自主学习设计通过情境任务、合作探究与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搭建认知支架,促进深度学习。
2.3 自主学习理论
Zimmerman 的元认知三阶段模型(计划‑执行‑反思)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操作框架。计划阶段强调目标设定与资源规划;执行阶段强调策略选择与过程监控;反思阶段强调结果评价与策略迁移。本研究在学习单中嵌入“目标卡‑过程记录‑自评单”工具,引导学生完成完整的自主学习循环。
2.4 差异化教学理论
Tomlinson 提出的“内容、过程、结果、环境”四维差异模型为课堂设计提供了操作维度。本研究在内容上采用分层文本、在过程上设计必选与选做任务、在结果上允许多样化呈现、在环境上兼顾实体与数字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入口‑多路径‑多出口”的学习体验。
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外研究从“学习设计语言”“数字化学习分析”视角展开深化,如澳大利亚的 LAMS、欧洲的 Learning Designer 工具,为差异化与自主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国内研究则多聚焦课堂微观策略与经验分享,系统模型与实证证据不足。本文通过提出 ADOI 模型并实施混合方法研究,期待填补国内小学语文领域在系统框架与量化验证方面的空白。
第三章 小学语文差异化自主学习设计框架
3.1 设计原则
1. 适切性:任务难度、资源深度与学生发展水平精准匹配;
2. 选择性:提供必做‑选做‑挑战三级菜单,让学生在“自我决定”中激发动机;
3. 可调节性:学习路径与支架可根据实时诊断动态调整;
4. 协作性:引入同伴互助与合作探究,发挥社会建构效应;
5. 评价促进性: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贯穿学习全过程,强调反馈的诊断与激励功能。
3.2 设计流程
1. 需求诊断:依据学科特点与学情画像制定诊断量表,形成差异数据;
2. 目标分层: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素(文化理解、思维品质、审美创造等)分设 A/B/C 层目标;
3. 资源准备:在文本资源、媒介形式与学习支架三个维度进行分层;
4. 任务组合:采用“核心‑加餐‑探究”菜单式组合;
5. 学习支持:元认知提示卡、时间管理工具、数字平台即时反馈;
6. 评价反馈:学习档案袋、同伴互评与教师诊断,促进学习循环;
7. 循环改进:基于评价结果继续调整目标、任务与支持。
3.3 ADOI 设计模型
Analysis(分析):利用“学情画像表”与“语文核心素养诊断表”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细化到每个单元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与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Differentiation(差异):在任务设计中区分知识深度与技能复杂度,如“识记‑理解‑迁移‑创新”四级梯度;资源媒介包括纸质文本、互动电子书、微课视频、AI 朗读等;
Operation(操作):将学习单拆分为“必做+选做+挑战”三大板块,学生依据兴趣与能力自主规划;同时设定时间节点与里程碑任务,引入小组协作;
Interaction(交互):课堂引入“同伴教练制度”,平台提供即时语音批注与点赞功能,教师通过“数据仪表盘”追踪学生进度并推送个性化支架。
第四章 设计实施策略
4.1 学情分析与学习者画像
以前测阅读理解成绩、单元作文评分与阅读兴趣量表为依据,结合课堂表现与父母教育支持度访谈,将 47 名学生划分为“基础型”22 人、“发展型”18 人、“拓展型”7 人。为基础型学生预设识字复习卡与朗读示范音频,为拓展型学生提供文史典籍链接与“主题研讨论坛”。
4.2 学习目标的分层设定
A 层(基础掌握):能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理解生字新词的字面意义和基本句式;
B 层(发展提升):能归纳段落大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与表达特色;
C 层(创新拓展):能在文本主题与个人体验之间建构联系,用创意方式阐释荷花之美,尝试跨文本比较与情境移植。
4.3 学习资源与任务差异化
资源:
图文结合的彩绘读本(A 层)
名师细读微课与“知网研学”批注文献(B 层)
《朱自清散文集》中《荷塘月色》等关联文本(C 层)
任务:
核心任务:分角色朗读、标画结构线、提炼中心句;
加餐任务:绘制思维导图、录制配乐朗诵、设计“荷花全息名片”;
探究任务:以 PBL 形式开展“荷文化微展览”,输出短视频或手账,面向校内开放展示。
4.4 自主学习支持系统
1. 纸质学习包:包含学习单、目标卡、思维导图空白模板、评价量规;
2. 线上智慧课堂平台:提供微课、测验、互动社区与学习分析仪表盘;
3. 元认知提示卡:列出“我要达到什么‑我该怎么做‑我做到哪了‑我还有什么疑问”四步自问;
4. 时间管理工具:番茄钟与里程碑进度条,培养学生计划与执行能力;
5. “问题银行”与“同伴教练”:学生将疑难问题归档到云端库,随机匹配同伴进行解答与再提炼。
4.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过程性评价:
学习档案袋:保存草稿、批注、思维导图、作品录音等;
同伴互评:基于评价量规给出星级与改进建议;
即时测验:平台推送“随堂十问”,系统自动诊断弱项并推荐微课;
终结性评价:
分层测评:A/B/C 层分别对应不同权重与难度的测评卷;
展示交流会:学生以多媒体、朗诵、微剧等形式呈现探究成果,教师结合语言表达、创新性与合作度打分;
成长反馈单:教师针对目标达成度、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三个维度书面反馈。
第五章 案例研究:四年级《荷花》差异化自主学习实践
5.1 学情与教材分析
班级阅读兴趣总体较高,但词汇积累与理解深度分化明显。《荷花》一文语言优美、意境典雅,兼具写景与抒情,适合进行审美体验与表达迁移。
5.2 设计说明
必做任务保障基础掌握:利用“逐段朗读+批注关键词”帮助基础型学生厘清内容;
选做任务强化表达与思维:思维导图、配乐朗诵让发展型学生在多模态中深化理解;
挑战任务激发创造与迁移:写“夏夜荷塘”让拓展型学生进行情景再创作,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5.3 实施过程
课前:Pad 自诊断预习→平台自动推送微课与支架;
课堂:小组按能力均衡重组,采取“自学—讨论—展示—质疑—反馈”五步走;教师根据学习分析数据实时调控、推送支架;
课后:学生上传作品,平台生成“学习曲线”与“能力雷达图”,家长可查看并给出鼓励性评价。
5.4 数据收集与效果分析
| 指标 | 前测均值 | 后测均值 | 提升值 | 统计显著性 |
| | - | - | -- | -- |
| 阅读理解得分 | 78.4 | 88.7 | +10.3 | p<0.01 |
| 语言迁移得分 | 74.1 | 85.5 | +11.4 | p<0.01 |
| 学习动机(Likert 5级) | 3.1 | 4.0 | +0.9 | p<0.05 |
低水平组提升最大,访谈显示 90% 学生表示“学习更有选择”“能自我挑战”,教师观察记录显示课堂提问深度与次数显著增加。
5.5 反思与改进
挑战任务难度需配合分段提示与示范文本,避免挫败;
平台反馈指标过多导致学生关注点分散,应适当合并;
家校协同强度不足,可通过“亲子读写计划”延伸课外支持。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1. 差异化自主学习设计能有效缩小学习差距,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阅读深度与语言迁移。
2. ADOI 模型为教师提供“诊断‑设计‑实施‑反馈‑改进”全流程路径,具有良好可操作性与可复制性。
3. 数字化工具与实体资源融合是实现差异化与自主学习的关键支撑。
6.2 创新点与不足
创新:首次在小学语文场域提出并实证验证 ADOI 模型;结合学习分析技术提供多维数据支持。
不足:样本校数量与年级跨度有限,动机量表维度有待精细;技术平台对教师的数据素养要求较高。
6.3 建议
教师层面:系统培训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能力,建设校本任务与资源库,实现经验沉淀与共享。
学校层面:完善智慧课堂硬件与软件环境,建立差异化评价制度与教师协同备课机制。
未来研究:横向扩展至多地区、纵向跟踪同一学生群体,探索 AI 自适应推送、学习路径可视化等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